歐盟對華貿易出手,300億投資懸了,中國亮劍回擊現場直擊
古人雲:"一個巴掌拍不響"。眼下,歐盟對中國電動汽車揮起"貿易大棒",卻沒想到這一棒打在了自己的腳上。就在歐盟宣布對中國電動車征收高額關稅後,中國果斷暫停了在歐投資計劃,這一反制措施讓德國和義大利直呼措手不及。一場關於300億投資的較量,就此拉開序幕。
最近的歐洲可不太平。原本德國人滿心歡喜地等著寧德時代投資300億建設兩座電池工廠,這可是能給當地帶來數萬個就業崗位的大計畫。沒成想歐盟這一腳踩進了貿易保護主義的泥潭,非要給中國電動車扣上"政府補貼"的帽子。
說到底,歐盟這是被中國電動車的快速發展給嚇著了。中國品牌憑著實打實的技術創新和規模效應,在歐洲市場上站穩了腳跟。 歐盟不甘心自家汽車市場受到沖擊,就想著玩個"小聰明",用所謂的"反補貼稅"來擋路。
義大利這邊的情況更是讓人哭笑不得。前腳梅洛尼總理還在熱情邀請中國車企去建廠,後腳就在歐盟征稅問題上選擇了"站隊"。這一出"變臉"好戲,直接導致了中國企業對義大利投資計劃的擱置。要知道,義大利經濟正處在"低增長陷阱"中,這下可好,自己把救命稻草給推開了。
中國的反制措施可謂幹脆利落。面對歐盟的貿易霸淩,中國企業不再是任人宰割的"羔羊"。暫停投資計劃這一招,直接讓德國損失了300億歐元的投資額度。德國汽車工業正處在轉型升級的關鍵期,這一下可是打亂了他們"彎道超車"的美夢。
網友們對這事的評論也是一針見血。"老王"說:"歐盟這是在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小李"則表示:"義大利這是典型的又當又立,最後兩頭都不討好"。 確實,在全球經濟復蘇的關鍵時期,歐盟這種貿易保護主義做法,無異於給經濟復蘇設定絆腳石。
俗話說:"明槍易躲,暗箭難防"。但這次歐盟的明槍,卻打得自己措手不及。中歐之間的經貿合作本應是雙贏的局面,可惜歐盟非要把市場競爭政治化。最終的結果很可能是:既傷害了中國企業的利益,又堵死了自己經濟發展的出路。這場貿易賽局,不知歐盟還要吃多少虧才能悟出這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