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家裏長輩的想法,好不容易花大力氣讀到了法學碩士,當然是去做律師啊。
或者去考個公務員那也是輕輕松松啊,進機關多好,每天按部就班,生活穩定。
然而在眾人眼中已經是準律師的他,其實想要開一家米粉店,但畢竟和他的專業毫無關系,所以他一時也沒拿準主意。
張天一
從小成績優異、習慣於找標準答案的他,發現「人應該做什麽」這道題,竟然是無解的。
想不通的他也沒有枯坐空想,而是去學車,沒想到和駕校教練的一段對話,讓他茅塞頓開。
另辟蹊徑,法學碩士賣米粉
駕校教練和張天一拉家常,問他碩士生畢業,是不是遍地都是工作,隨便挑?
張天一說:不是啊,形勢不好啊,大學出來也不好找工作。
教練覺得非常奇怪,他才小學畢業,但他覺得到處都是工作機會。
只不過他圖安逸,所以當駕校教練;如果想多賺點,就去開出租,但是開一整天的車還是太累了。
不會開車的人,還可以去工地搬磚,300元一天還包吃包住。
就這一席話,讓張天一想通了,為什麽他的選擇和家人們期望的選擇格格不入了。
找答案
在其他人眼中,工作就是一個職業,一個謀生手段,那自然是做什麽都可以。
在張天一眼中,工作不僅僅是一份養家糊口的職業,還應該帶有自己的個人情感和對未來的思考在裏面。
所以,法學生就應該去當律師,這在張天一看來,是生存;如果去開米粉店,那才是生活。
他又想起了畢業論文答辯的時候,他曾經說過,無論未來如何,能夠做自己喜歡的事情,體驗過程而非結果,縱使以後去掃大街,也是人生贏家。
他的導師吳誌攀還嚴肅批評了他,人生應該多體驗是對的,但是不能瞧不起掃大街,環衛工和別的職業一樣,沒有分別。
演講
導師的話讓他更加堅定,這個世界上,沒有什麽是大學生應該做的事情,也沒有什麽是大學生不能做的。
那就還剩最後一個問題,學了6年的法學,考取了律師證,卻從事了一項和法律完全不相關的職業,這是不是一種浪費呢?
很快張天一也想通了,這個世界上已經有無數法學專業的律師了,卻沒有一個用法學思維來看世界的人。
如果自己要當律師,那就要忍受每天準時上下班的單調,以及終日沈浸在卷宗當中的枯燥。
枯燥的工作
那樣的生活,張天一自問,絕對不是他能夠忍受的。
就算現在能勉強忍受,但他也會是壓抑的,不快樂的;與其過上個三五年再重新來過,不如就不去選擇那條路。
因此,自己六年的法學,收獲的其實不是無數的法律條文,而是法律人嚴謹又系統的思維模式。
用這樣的思維模式,不僅可以用來當律師伸張正義,也可以用來創業,那是什麽行業就不重要了。
法學生完全可以不當律師這樣的想法,在央視的節目上,張天一說過不止一次。
有一次節目上請了董明珠做演講嘉賓,張天一也是嘉賓之一,不知道張天一如何看待董明珠,反正董明珠非常在意張天一。
她在幾分鐘的演講時間裏,提了9次張天一,而且在接下來的采訪中,還強勢喊話張天一,讓他趕緊把米粉店關了,去做該做的事情。
節目中
張天一沒有直接回應董明珠的話題,他反問董明珠,您的孩子面對您,會有壓力嗎?
比較巧合的是,董明珠的兒子也是法學碩士生,也拿了律師證。
當問到自己的兒子是不是真的想要當律師的時候,董明珠也避重就輕地回答:最起碼他不會去賣米粉。
董明珠掌控著格力這艘大船,張天一是極有主見和行動力的90後,這兩人誰都不是能被對方輕易說服的,氣氛一度有些劍拔弩張。
從來不走,長輩期待的路
張天一自始至終都保持著笑容,即使董明珠指著他說,你回去就要把店關了,你的米粉店開不久,他也依然言笑晏晏。
禮貌微笑的張天一
董明珠在這個節目上,非常像是一個恨鐵不成鋼的老母親,所以她說話也許有些難聽,但她也不是刻意打壓年輕人。
因為她的演講內容,提到了兩個格力員工,對方一開始的條件並不優秀,但透過不懈努力而達到了同樣起點的人沒有達到的高度。
因此在她眼中,本身起點就非常高的張天一,不繼續繃緊一身的勁,在法學的這條路上繼續努力,就是一種浪費。
但她並不是瞧不起開米粉店的,她只不過認為,張天一如果做律師,可以幫助更多需要伸張正義的人。
比起開餐飲賺到的財富,律師可能沒有那麽有錢,但律師存在的社會意義更大。
這是董明珠只要看到張天一,就會不停提到他,她認為年輕人應該把自己的擇業選擇和社會需求緊緊地結合在一起。
董明珠對年輕人的期許
董明珠還苦口婆心地說,希望這一次的節目可以真正幫助張天一改變自己,希望他明白自己的良苦用心。
如果張天一這麽容易動搖,那他就不是張天一,也就不會有伏牛堂和後來的品牌「霸蠻」了。
說起來,張天一從小就不是循規蹈矩的性子,他從小成績不錯,但卻罕見的不受老師待見。
大家提到張天一,想起來的第一個詞,一定是叛逆。
當然作為湖南人,不服輸、脾氣倔,大概是刻在骨子裏的性格基因。
張天一勇於嘗試
張天一也是這樣,認定了的事情,就不考慮得失,一定要去做。
比如在高考卷子上寫一篇文言文出來,明知這不符合題目要求,盡管難度極高,也沒能為他得到一分。
就因為這樣任性,張天一和他心目中的理想學府——北大失之交臂,只考上了北京外國語大學。
張天一在大學成績好,被老師要求好好搞學術科研;不安分的個性使然,他並沒有放棄進行各種課外嘗試。
不得不說他也是一個精力充沛的人,除了專業課以外,他還有各項學生會工作要忙。
另外,他還是特約作者和專欄主編,給兩家雜誌供稿。
他用自己兼職所賺的錢,在學校外開了一家餃子館。生意最火的時候員工有13人。
餃子店
他也由於身份多,體驗的職業豐富,而被同學們戲稱為:十業哥。
他做各種各樣的職業嘗試,不光是為了賺錢,而主要是體驗不同的人生。
即使是體驗,張天一也拿出了踏實認真的態度,否則不會存下一筆足夠開店的存款。
就說他的餃子店,每年也會幫他賺到接近30萬的利潤,不過張天一並不滿意,它認為餃子店的成本過高。
在央視另一檔節目上,他談到餃子店的時候還抱怨,好像是在替別人賺錢,錢在他手上還沒揣熱呢,轉眼就付了房租、員工薪資,裝進了別人的口袋。
盡管做著不同的嘗試,張天一在專業上也沒有放松,本來可以在北京外國語大學輕松保研的,他卻再一次把北大當成了目標。
張天一的綽號
這一次他成功了,不過在碩士畢業的時候,他卻難得地迷茫了。
他當然清楚自己不想要什麽:朝九晚五的刻板,看不到波瀾的職業前景,這些都是他害怕的。
可是,如果想要避免這些情況出現,他又能做些什麽呢?
他想到了賣米粉,在還沒有正宗常德米粉的北京城,做一家地地道道的湖南常德米粉。
常德米粉
張天一還是很理智的,賣常德米粉,肯定有情懷的因素在,但也有能夠把情懷變成商業的可操作性。
首先,他可能不是第一個在北京嘗試著開第一家常德米粉店的人,但他要當最出名的、最終活下去的那個。
其次,常德米粉並不簡單,一碗粉要經過至少10小時的準備,但從顧客點單到出餐,只需要幾分鐘時間,方便快捷,符合北京城的生活節奏。
而且,他自己開過餃子館,有做餐飲的相關經驗,因此他對自己的米粉店的前景,充滿信心。
準備充分,為一家獨特米粉店
2014年,互聯網思維還是個新鮮詞,也有餐飲店在網上炒得火熱,靠流量吸引顧客。
新噱頭
張天一挑選了其中做得最熱鬧的幾家,一一去嘗試,卻發現,噱頭大於食物本身,這不是他想要的餐飲模式。
在他看來,餐飲可以有噱頭,但最根本的基礎,還是要落實到味道和材料上來。
所以他的米粉店,一開始就不打算走虛華大於實際的路線,而是踏踏實實研究味道。
既然是正兒八經的創業,就和之前的小打小鬧不一樣了,張天一找到了三個小夥伴。
大學同學柳嘯,美國高校MBA畢業的宋碩,和早已有著穩定高薪的周全。
創業之初
這幾個人,都是一旦決定做什麽事情,輕易不會退縮的個性。
投入了相應的啟動資金,第一步就是去尋找正宗的湖南米粉味,張天一帶著三個合夥人,回到常德,橫掃大小的米粉店,一天要吃十幾家。
吃一碗米粉是幸福的,一天三頓勉強也過得去,但一天不停地吃同一種食物,實在是一種痛苦。
終於在一家不起眼的小店,四個人都覺得,這一家是最好吃最正宗的。
他們開始和老板軟磨硬泡,一定要拜師學藝,用上了法學生的嚴謹,把各種配料精確到克,經過反復試驗,形成了不久後的伏牛堂的秘方。
霸蠻米粉
自己誇自己不算好,張天一還邀請了常德美食協會的幾位專家來品嘗他的秘方,專家也豎起了大拇指。
張天一這下真的放心了,他們帶著秘方回到北京,開始到處找店鋪。
北京是寸土寸金的地方,而他們總資金也只有10萬,最終他們在環球金融中心,找到了一個租金便宜的小鋪子。
雖然地理位置似乎還不錯,但店鋪在地下一層,前面已經「死」過3家店了,沒多少人敢接手這裏。
也正是因為「風水不好」的傳言,業主才沒辦法把租金降低,而當時的張天一,也沒有更好的選擇了。
伏牛堂
米粉店裝修比較簡單,從找店鋪到開業,還不到兩個月;原因也簡單,再不開業就要吃不起飯了。
那時候他們前期的資金已經花出去了大半,員工都舍不得請,幾個合夥人自己紮進後廚忙活著。
張天一對於米粉的味道做到了最大限度的保持和還原,他在準備食材的時候,也是精確到標準數據的嚴謹。
米粉店的牛骨湯,必須要熬制5小時以上,唯有時間,能讓湯味醇厚鮮美;熬煮的牛肉湯裏,要加入23味嚴格按配方配置中草藥。
米粉必須是早稻秈米制作而成,其中的直鏈澱粉含量不得低於25%。
伏牛堂米粉
整碗米粉的SHU指數不得低於399,SHU是國際上用來表示辣感的數值,通俗點說就是辣椒指數。
雖說是開在北京,有可能也會吸引到北京本地人,但張天一早就釘選了目標客戶群體,那就是在北京的湖南人。
張天一認為,北京人口3000萬,怎麽也能找出來20萬湖南人,有了這個數據支撐,自己的米粉店還愁活不下去嗎?
已經拼盡全力,結果交給時間
事實證明,這個地方前三個店主經營不下去是有原因的,它的位置導致它人流量非常小。
米粉店開業之後,張天一已經瘦了15斤,滿以為接下來就是忙忙碌碌的時間,現實卻給了他否定的答案。
生意冷清
張天一既要忙後廚,又要發傳單招攬客人,還透過微信、QQ等湖南老鄉群宣傳自己的「伏牛堂」米飯店。
但快節奏的生活,讓人們忽略了這樣一碗小小的米粉,就算註意到了,誰又會我了吃一碗粉而專門奔波一趟呢?
張天一快要堅持不下去了,他還是想給這次創業劃上個完美休止符,所以寫了一篇他為什麽要在北京賣常德米粉的文章,發送到各個老鄉群。
真誠是最打動人心的利器,張天一這番掏心掏肺的剖白,讓無數在北京打拼的湖南人動容。
很多老鄉在第二天就慕名到店裏吃飯,很多人的確也抱著支持年輕老鄉創業的想法,吃了一口米粉後,來的人就覺得物有所值,名不虛傳。
堂食
張天一沒有趁這個熱度賺快錢,他每天要給前2000名客戶免單,來吃過的人免費口頭宣傳,再加上免單的誘惑,伏牛堂的名號,很快散播了出去。
連一些不常用網路的群體都知道了,一個在北京生活多年的老太太,錯過了當天的米粉,楞是要了一碗牛肉湯底來嘗味。
她把那碗湯一滴不剩地喝完了,邊喝竟然邊流出了眼淚,因為這碗湯仿佛讓她回到了湖南街頭。
靠著過硬的味道,和濃重的人文情懷,伏牛堂終於走穩了第一步。
一家店已經不能滿足客戶需求了,經過大家的商議之後,第二家伏牛堂也應運而生。
另一家伏牛堂
第一家伏牛堂沒有服務員,顧客吃完要收拾桌子,成功完成垃圾分類後還能獲得一份水果獎勵。
第二家伏牛堂又換了一個主題,裝修得像個咖啡館,面積也比第一家大很多,足有180平米,還有十多個服務員。
因為張天一意識到,人們喜歡可以一邊吃喝一邊聊點什麽的地方,以往咖啡店就是大家喝下午茶聊天的好去處。
咖啡店可以,為什麽米粉店不可以成為這樣的去處呢?有了前期的行銷鋪墊,這一次嘗試,很快被顧客所接受。
張天一沒有安於現狀,為了更有凝聚力,他還積極添加前來就餐的客戶,並且把他們分入不同的興趣群,比如籃球、音樂、爬山等等。
這樣一來,伏牛堂就不光是賣米粉的,它更像是一個湖南在北京的IP,加強了在北京的湖南人的聯系。
伏牛堂文化符號
它推出了內部紀念幣「牛幣」,顧客每消費一筆金額,就會有效應的積分,一定數量的積分,就能兌換這種紀念幣。
顧客吃完米粉還可以不付錢,只要和服務員掰手腕贏了就行,這叫做「牛掰」;不過輸了可是要付雙份的,多收的錢,會以顧客的名義用到公益上。
伏牛堂的企業文化也很有意思,基層員工叫禦林軍,外賣員叫虎豹騎,店長叫分舵主,張天一就是總舵主。
張天一的用心,也得到了投資人的賞識,他的巧思在資金的支持下,用短短4年時間,就開了15家分店,給他創造了將近3億的純收益。
張天一獲得徐小平提點
在獲得了投資後,張天一把伏牛堂改為了「霸蠻」,這個帶著樸實的鄉土氣息的名字。
「吃得苦,霸得蠻,耐得煩」,本來是說湖南人的堅毅品格,用它來做名字,既是對湖南人的感召,也體現了張天一的做事風格。
霸蠻在強勢前進的路上,也遇到了不可預測的風浪,2020年,霸蠻一個月就要虧損至少2000萬。
米粉店沒有客流量,那不就是死路一條嗎?
張天一沒有坐以待斃,他利用直播平台,開啟了霸蠻的「無界餐飲」新商業模式,直播初期,一天就創造了500萬純收益。
無界餐飲,簡單點說,就是把顧客必須到店裏才能吃到地道美味,變成了無論在哪裏都能吃到,打破時空的限制。
但就像是火鍋底料一樣,不同的人煮出來都會有輕微的區別,如何能保證顧客在家操作後,和堂食的味道幾乎一致呢?
經過多次試驗,張天一找到了能讓湯底穩定的包裝技術,同時一如既往把控好食材這一關。
在人們無法走出家門的情況下,把原汁原味的常德米粉,送到客戶家裏去。
包裝好的霸蠻米粉
這個舉動不光成功地讓霸蠻扭虧為盈,還被美國哈佛大學當做一次經典案例收藏,常德米粉,就以這樣一種方式,走向了國際。
在世界經濟都受到影響的當下,張天一能持續地擴張商業版圖,把門店擴充套件到100多家,公司估值幾十億,並且養活了幾千員工,這實在是難能可貴。
還記得在節目上,董明珠說他應該幫助更多更需要他的人,也許張天一已經做到了。
並且他的經歷也會給更多想要創業、想要嘗試的年輕人更多的啟迪,這又何嘗不是一種有意義。
張天一分享創業經驗
董明珠認為,一個人如果一直在奮鬥,那麽他將一直擁有青春,她認為她自己一直都是青春的。
張天一也是一個不斷在進步、在思考的年輕人,他也用自己的方式,延續了自己的青春,他的未來還有無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