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財經

中國人為什麽不喜歡當首富?

2024-10-31財經

文:蔡壘磊

前兩天,張一鳴登頂了中國首富,估計這哥們兒也會想辦法三辭三讓。

都說南韓有首相魔咒,那中國就有首富魔咒。 在互聯網高度發達的近10幾年,但凡你成了首富,你的一言一行就會被人盯著,然後口碑就會下滑,因為你是首富嘛,你幹的事情一定是暴利,一定是收割了其他人,要麽是資訊差,要麽是涉嫌壟斷,要麽是荼毒了青少年,反正總有一款能套上你,至於你幫助社會的一面,在你成為首富的那一刻,已經沒了。

比如鐘睒睒,幾乎不在媒體前露面的人,做了首富以後,都需要找各路媒體去買公關稿了,饒是如此,也沒有扭轉口碑。所以黃崢本來幾年前就是首富了的,透過送股票,做公益,硬生生把自己從首富的寶座上拉了下來,暫時避免了像馬雲,王健林一樣「被」拉下來。

首富就像一個靶,只要你在胡潤富豪榜的第一位,就是資本家的代表,就會集中所有人民對於資本家的怒火——因為人民沒有那麽多精力對上榜的幾百個人開炮,也記不住。 最舒服的是雷軍,一直穩在前20,有時候前10,但由於前三以後就不太會被報道,所以人們會忽視他和首富的差距並沒有那麽大的事實。如果有一天他登頂了,他還能以「年輕人的朋友」的身份跟大家相處嗎?不可能的,很多人就得在輿論上給他搞臭,不僅要扒他,還會重新解讀他說的每一句話,給他扣帽子——吃豆漿油條,坐經濟艙,就成了「做樣子」;讓網友給他的穿衣提建議,就成了「假親民」;努力到淩晨三點,在工作群發資訊,就成了「讓打工人陪著他肝」。

歸根結底,是我們這裏的根有問題,很多老百姓並沒有那麽尊重私有財產。雖然礙於明面上的法律,知道自己不能直接搶,但他們覺得有更大的權力能搶,也想搶,所以自己只要提出要搶富人資產的請求,權力就會正中下懷,光明正大地響應「人民」的要求——這才是這裏很多老百姓內心邪惡底氣的來源。

可這樣的環境能搞好一個社會嗎?從邏輯上就是不可能的,因為這樣的社會,沒人願意努力去創造價值,尤其是那些本身就更聰明,更有主觀能動性,能為社會做更大貢獻的人。

其實很多人對財富的理解是有誤的 ,他們覺得財富這個東西,被人拿走了就是拿走了,就是你有我無,藏在家裏的地窖裏,一輩子慢慢花。那王健林前些年是首富,為什麽現在絕大部份錢都還給社會了呢? 幾乎沒有一個富人會把錢都藏在地窖裏,他們的大部份錢要麽是在自家公司的股票裏,要麽是在各種金融資產裏,要麽是在銀行裏,要麽是在某個經營主體裏,總之,他們一定會將其變成各種資源,直接或間接地在給社會提供著價值。你可以說他們有資本報酬,但他們同時也承擔著風險,認知不到位就很容易更改這些錢的所有權,同時社會也依賴著這些資源在進行著價值生產。

即絕大多數的錢,都是混在一起放在社會這個大池子裏的,不管是富人的錢,還是窮人的錢,只不過上面寫了不同的名字,但這些名字也是一直在進行更換的。不存在說錢分好了就是分好了,然後大家各自消費,窮人就世世代代做奴隸 ——這是 屌絲 想法。

至於有錢人的真實消費,雖然比窮人多很多,但和富人放在社會池子裏的資產相比,不過是九牛一毛而已——豪宅豪車根本花不了幾個錢,隨便一個中產,上點杠桿都能裝富人裝得似模似樣。 但很多人就連消費上的這麽點差異也不願意接受,這就是問題所在,說明人們對富人的富裕程度的容忍度是很低的,對錢這個東西的理解程度也是很淺薄的。

富人的富裕,是其善用社會資源後的結果,因為善用社會資源,所以要給其更多的資源可供其調配——如果調配不好,比如組 了生產,最後東西卻不是人們最想要的,或者投資了錯誤的標的,間接生產錯誤,都會表現為虧損,錢自然就流到了其他人的手裏,供其他人調配。

谷歌創始人賴瑞佩吉在伊隆馬斯克還遠不是首富的時候就說,他死後寧可把錢都捐給馬斯克,也不願意給慈善機構。 因為這些錢拿去做慈善的貢獻,遠沒有伊隆馬斯克用這筆錢給人類帶來的貢獻大。 賴瑞佩吉的這番話一定會得罪大基數的人,但卻闡釋了一個核心, 那就是不管我們怎麽調節分配,資源本身一定會向著最善於使用它的人那裏聚集,哪怕我們現在玩大富翁遊戲,把所有的錢都平均分配,在一個完全公平的競爭環境中,由於人的天賦,機遇,努力,勇氣,風險偏好,運氣的不同,過不了多少年,也一定會有一些人的財富遠遠領先另一些人。 就算現在把伊隆馬斯克的全部身家都分給非洲吃不飽飯的人,每個人也只能分到不超過一個月的口糧,一個月以後呢?該挨餓的還是挨餓,但火星移民,腦機介面,AI機器人,無人駕駛,地下運輸,太陽能電池,星鏈,火箭回收等一系列事情的進度都將帶來巨大的回撤, 也會有無數的人會面臨結構性失業,無法在短時間內重新處於能為這個社會創造最大價值的位置。

這種奇怪的分配方式,明顯是不符合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的,不認同的人,只不過是嫉妒心作祟,導致無法正常思考了罷了。

那有人說,靠非法手段起家的富人呢?貪官汙吏呢?是, 但這就是成本和效率的關系 ,你不能因為行人闖紅燈現在還無法精準罰款,就說機動車闖紅燈也應該合理吧? 本質上是制度,技術發展,社會成本之間的互相妥協關系。 那些偷電瓶車的人真的都抓不住嗎?社會成本需要取舍啊,警察就這麽點人,得查更要緊的案子啊,追蹤技術就才發展到這兒啊,你得接受啊。如果是制度刻意包庇這些人,你就應該去質疑制度為什麽要包庇,要怎麽更改監管的方式, 而不應該質疑資源聚合和對資源有效利用形式的邏輯推導啊——這完全是質疑錯了物件。

富人的社會責任感,應該體現在把更多的錢放在社會池子裏,去直接或間接地從事生產,然後為社會提供更多的稅收,這就夠了,就已經是富人為了同樣的公共事務體驗,付出了溢價成本了。 中國的窮人太多,導致仇富的基數很大,也因為聲音大,政府為了穩定,常常要做一些過度劫富濟貧的事兒,導致中國在全球富人流出地的排名中,常年高居第一——如果一個地方有人一掙錢就出去,長期失血,那就會越來越窮,然後上述迴圈就又開始了。

怎麽打破?政府得先有勇氣從宣傳上,教育上,理念上把它改過來,扶老奶奶過馬路光榮,創富得更光榮才行,因為幫一人,和幫無數人,社會貢獻是不一樣的,大紅花不能戴錯了地方。

(完)

........................

我是蔡壘磊,感謝你的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