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遊戲

當代青年生活圖鑒丨國潮生活,活力湧動

2025-01-11遊戲

內蒙古日報1月10日06版。

致讀者

為洞見年輕人的新生活方式,反映當代青年對生活的回應和哲思,我們策劃推出「當代青年生活圖鑒」系列,和受眾共同解鎖年輕人的新潮生活,展現青年一代的昂揚向上、自信陽光。

今年元旦,呼和浩特大召廣場人潮湧動,年輕人穿著漢服、馬面裙等中國傳統服飾打卡拍照,「花式」奔赴新年第一天。

去年,【黑神話:悟空】作為中國首款3A遊戲正式亮相。遊戲受到年輕人喜愛的同時,一處處古香古色的取景地也迎來了「潑天的流量」。

一到假期,年輕人便如「赴約」般,一頭鉆進博物院館裏。跟著小紅書「打卡」博物館,和文物進行一場跨時空對話,已成為當代青年度假常態。

傳統文化煥發生命力,當代青年過上了國潮生活。腳下這片兼具厚重歷史文化積澱和國際視野的土壤,孕育出文化自信,讓「國潮一代」昂首向前,大放異彩。

文化建設為國潮熱築基

過去一年,青年夜校在青年群體中爆火,「夜校熱」從城市蔓延到鄉鎮。其中,關於非遺技藝、傳統文化的體驗課越來越流行。

青年夜校舞蹈課程。

2024年12月26日傍晚,呼和浩特市新城區東河街道新悅社群裏傳來陣陣講課聲:「掐絲琺瑯是一種特殊工藝品,是用細扁銅絲做線條,在銅制的胎上捏出各種圖案花紋,再將五彩琺瑯點填在花紋內……」課堂上,老師圍繞掐絲琺瑯,講解著它的歷史、技藝、藝術價值等,台下的青年一邊聽,一邊按照老師的指導動手實踐。

而在興安盟,第三期青年夜校課堂則以剪紙創作為主題。課堂上,自治區級剪紙技藝非遺傳承人趙日霞從構圖、輪廓剪法、細節處理等方面,詳細講解剪紙要領和技巧。美麗的蝴蝶、活靈活現的生肖、飽滿的石榴……學員們邊學邊剪,一幅幅精美的剪紙作品從學員手中誕生。

2024年以來,內蒙古自治區團委推動全區各地高品質開辦青年夜校。各地聚焦青年的現實需求和興趣愛好,開設「點單式」課程。在青年對傳統文化強烈的呼聲中,各地青年夜校紛紛開設包含非遺傳習等國潮元素的精品課程,深受大家青睞的中國舞、剪紙等課程一經上架,很快就被一搶而空。

「我搶到了烏海團委青年夜校的中國舞學習課,在舞蹈的律動中我領略了中國舞蹈的獨特魅力。這堂課不僅讓我學會了如何保持專註和耐心,也讓我感受到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學員劉雨晴說。

除了頗具特色的非遺夜校課程,各地利用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等方式,依托博物館、文化館、圖書館、社群等陣地,結合自身文化底蘊積極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內蒙古博物院跨年活動。

內蒙古博物院在2024年年末推出「跨年夜未央」系列活動,將傳統文化與劇本研學遊、美育課堂等社會教育活動緊密結合,讓年輕人以全新視角擁抱傳統文化;內蒙古自治區藝術研究院帶著皮影、布貼畫等多項非遺走進大學校園,為學生們打造「身邊」的非遺文化站;呼和浩特市賽罕區大學西路街道師大社群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的非遺主題活動,讓鄰裏鄉親一睹國潮風采……

精彩紛呈的活動讓傳統文化融入現代、走近青年,展現了他們對傳統文化的熱愛和才華。

審美覺醒讓文化影響更遠

放眼今日,「文博熱」持續、「文創風」勁吹、國潮正當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創造性轉化、創新性開發中翻開嶄新篇章。但溯其源泉,國風「潮」起來,離不開青年一代的審美覺醒。

2023年8月,北京京劇院梅蘭芳京劇團的演員們來到內蒙古烏蘭恰特大劇院,為內蒙古觀眾帶來經典京劇【穆桂英掛帥】。劇院三層看台座無虛席,觀眾的掌聲、喝彩聲一浪高過一浪。這出由「老」流派帶來的「老」戲劇,觀眾中卻有一半的年輕人。

「現在我們戲迷很多都是年輕人,他們不僅愛聽戲,還會自己學唱戲,能感覺到他們對戲劇的熱愛。」北京京劇院領銜主演、國家一級演員、著名梅(蘭芳)派青衣胡文閣說。

張派傳統劇目【望江亭】上演。(內蒙古藝術劇院供圖)

感受到新一代觀眾對傳統戲劇高漲的熱情,內蒙古推出「國家藝術基金·戲曲北疆行」優秀劇目展演活動,邀請全國各大院團來內蒙古演出。安徽省黃梅戲劇院帶來的【女駙馬】、北京京劇院攜手內蒙古藝術劇院京劇團演繹的京劇【望江亭】、唐山評劇院帶來的經典評劇【花為媒】……一出出藝術精湛、制作精良的優秀劇目,讓年輕戲迷直呼過癮。

「最初看戲是陪奶奶看,看著看著自己入迷了。演員們有韻味的唱腔、流暢的打戲,還有精美的舞台設計,都讓我非常喜愛。希望有機會可以學唱戲,當傳統戲劇的傳播者。」「95後」觀眾丁琪說。

如今,「簪花+漢服」從小眾穿搭成為景區標配,「傳統+流行」混搭的音樂模式從冷門到霸榜音樂榜單,其背後是無數有想法、有創意,又對傳統文化興趣濃厚的青年的助推。

網紅文創產品。

除此之外,也有不少國潮青年,在積極打造融合傳統文化與時尚潮流的文化產品,以青年之力創造一種全新的審美趨勢。

最近,「90後」文化類視訊創作者李子柒在沈寂3年後,再度回到觀眾視野。在更叠飛快的網路時代,李子柒卻仍然熱度不減,評論區充滿了「好久不見」「終於等到你」等評語。

「李子柒鏡頭中呈現的傳統文化,更符合年輕人審美,還原了年輕人最想看到的‘新中式’。」內蒙古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敖其說,「在她的視訊中,從傳統美食制作到古老手工藝展示,這個年輕女孩把非遺文化玩出了新花樣。」

當代青年,是傳統文化的熱愛者,更是傳播者、建設者、創造者。富有熱情和創造力的他們,正在不斷打破傳統與現代的壁壘,用自己的力量讓傳統文化的影響力更深遠。

新技術豐富國潮新體驗

借助數位照掃、物理渲染,敦煌藏經洞室藏6萬多卷珍貴文物的歷史場景被搬到展覽現場;在四川三星堆,數位文物修復等跨學科交叉融合新手段,在解碼文物資訊和開展文物修復上大顯身手;內蒙古博物院的線上雲展中,虛擬數智人精彩亮相,讓觀眾沈浸式享受文化體驗……

在數位化時代的浪潮中,文化有了更多的傳播載體,文化的數位化不斷激勵著年輕人參與文化傳承與創新。

近年來,除了傳統的京劇、茶葉等文化產品,國潮熱已逐漸擴充套件到網遊、影視等數位領域。同時,關註精神價值、喜歡表達的年輕人,也更擅長使用社交媒體等分享推薦國潮產品。國潮的發展機遇線上上,年輕人社交消費的主要陣地線上上,二者的「相遇」,為國潮發展建立了肥沃土壤。

如今,數位化平台已是助力國潮產品「出圈」的關鍵渠道。紀錄片【非遺裏的中國】【我在故宮修文物】家喻戶曉;舞劇【只此青綠】、舞蹈【唐宮夜宴】等國風類表演頻獲點贊,透過數位化平台,國潮產品從網紅走向長紅,年輕人也更廣泛、更深刻地與國風相擁,文化數位化拓展了原本專屬於線下的國潮體驗。

非遺傳承人透過視訊示範剪紙。

定時公益直播教中國畫的退休老教授、透過網路視訊分享傳統非遺制作技藝的傳承人、線上講述茶道香道的國學愛好者……網路成了手藝人傳播傳統的重要渠道,讓他們線上上吃上了「手藝飯」。同時,這些面向大眾的課程,也前所未有地降低了年輕人了解、學習傳統文化的門檻,讓他們的國潮體驗越來越豐富。

技術助力傳統文化的傳承,讓其不斷煥新,與人們的距離不斷拉近,持續迸發出生生不息的強大生命力和感染力。

國潮對青年群體的影響是全方位、多領域的。一件衣裳、一部電影、一個遊戲、一部舞劇……這些流淌於日常生活的「涓涓細流」,都來自於傳統文化這條寬廣的河流。

文化興則國興,文化強則民族強。青年過上國潮生活,不僅讓自己的精神得到滋養,還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註入了新的活力和動力。

青言青語

01

中國國家畫院創研規劃處處長,國家一級美術師袁學君:

「不論是國潮品,還是文創,正是因為得到了年輕人認同,才迅速在大眾媒體中火起來。火起來後更多年輕人會從中感受到文化之美,會有更多對文化的認同感。」

02

呼和浩特市回民區附件社群副主任焦嬌:

「‘潮’在守正,‘潮’亦創新,我們在社群打造國學課堂,希望讓更多人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養分。國潮青年們必將澎湃不息,引領未來。」

03

呼和浩特市轉角巷步行街計畫主理人侯帥:

「隨著國家越來越強大,我們的文化自信與日俱增。我希望透過舉辦國風活動,打造國潮街區,讓年輕人對傳統文化有更多了解。希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能給年輕人帶來更多力量。」

04

內蒙古博物院誌願者劉毅:

「透過傳統文化,我能感受到歷史的厚度,從歷史中汲取力量,明白青年的責任。傳統文化這本厚重的歷史書,展現著古人的智慧與經驗,不斷給予我們對當下的審視與思考,讓青年能以更寬廣的視角看世界。」

05

內蒙古財經大學輔導員谷超:

「年輕人把國潮畫在臉上、穿在身上、當成事業、放在心中,這些生活中的細水長流,都源自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寬廣大河,滋養著青年一代的精神世界。國潮奔湧而來,我們欣喜於青年人對國潮的熱情時,還應該思考,國潮應如何從‘一飆風’到‘常態化’?‘國’,要回歸初心;‘潮’,要與時俱進。潮起之時,我們要聆聽青年聲音;潮湧之間,要穩固核心競爭力;潮頭之上,更要銘記為什麽出發,從文化之‘原來’走向文化之‘未來’,連線青年創新、期待,用國潮之美裝點青春之旅。」

(除姓名標示圖片外,其他圖片均由孫柳拍攝。)

內蒙古日報·草原雲記者:孫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