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和俄羅斯單挑,勝算多大?
我們經常都熱衷於對「戰鬥民族」的熱捧與贊賞,但從二戰以後的戰爭痕跡來考察,誰家才是真正的「戰鬥民族」?

每每聽到大國對小國的戰爭,「雞血」型的網友馬上會激動的說:「一人一口唾沫也把他淹死了!」。然而現在早已經不是冷兵器時代,「人海戰術」並不是現代戰爭的制勝法寶。
有一個俄羅斯人曾經說過,全世界只有個別國家的媒體和專家視俄羅斯為「戰鬥民族」。歐洲,中東,北美甚至東南亞,東北亞人,都很少有這樣的認知。
俄國人尚武是人所共知的事,但不善戰也是不爭的事實。最早的基輔羅斯被蒙古人奴役了十幾個世紀,我們可以理解為冷兵器時代的特殊局限。然而和法國人的角逐中也被打得雞飛狗上墻,要不是西伯利亞的嚴寒,拿破侖可能直接滅了沙俄。為了出海口跟鄂圖曼土耳其打了11場戰爭,如今的博茲普魯斯海峽仍然在土耳其手裏。二戰時期如果不是太平洋戰爭的爆發,【德黑蘭會議】的統一戰線,史達林格勒根本堅持不了900多天。幾十萬的蘇聯正規軍被芬蘭民兵武裝打出了「戰爭恐懼癥」。
即使是二戰之後的國際秩序之下,俄國人又打贏過什麽戰爭呢?10年時間,損兵折將拿不下一個小小的阿富汗。即使在規模小之又小的「珍寶島事件」中,也沒有占到什麽便宜,為了報復又制造出了令人不齒的「鐵列克提」事件。俄羅斯之所以擁有「能打」的名頭,那是因為其只敢對弱者下手,俄國人「幅員遼闊」的領土也是這麽來的。
但自老蘇聯時期就發展成熟的軍工體系和龐大的軍隊,以及在國際社會中的重要地位,也讓其擁有了與生俱來的威懾力,與美國和北約將近50年的冷戰歷史,也讓俄國人「強硬」的光環閃爍到了今天。

但「普亭式強硬」絕非希特勒式的瘋狂,他最大的責任並不是戰爭,而是首先保證國家的安全,如果俄羅斯不計後果的發動戰爭,後果是什麽大家都知道。因此,總有人不厭其煩的重復普亭總統一句「名言:「如果怎麽怎麽樣,我們就怎麽怎麽樣!」,筆者深刻懷疑是普亭親口所言,還是狂熱者自己的想象。
俄羅斯是以色列除美國之外的第二個盟友,怎麽可能打得起來?
有這麽一種論調:「以色列如果沒有歐美的支持,還能如此豪橫?」。筆者認為這就是脫離了現實去思考當下世界的狹隘思想,就好比說選美冠軍為什麽能夠當選,不就是因為她長得好嗎?
你得問問歐美為什麽支持猶太人而不是其他民族和國家?美國截止現在仍然在支持沙烏地,但沙烏地除了高大建築和跑車,還有什麽?因為他們根本不懂科學發展觀的重要意義。如果你是投資者,你會扶持村東頭的那個懶漢,還是支持積極進取的勤勉者?答案不言而喻。
好了,現在我們假設一下以色列和俄羅斯「可能」發生的「戰爭」。
即使是「假設」,我們也可以展開來分析。
既然說到了「單挑」,那麽這場戰爭將沒有任何背景,沒有任何支持者,雙方就是真刀真槍,一對一的幹。
一,戰爭性質決定了武器的選擇。
如果在不受規則約束,沒有道義負擔的情況下,打一場不計後果的「滅國」戰爭,毫無疑問,俄羅斯只需兩顆白楊M,或者一顆薩爾馬特飛過去,戰爭基本上也就結束了。但我們需要知道,以色列也是「隱核國家」。
二,戰爭烈度決定了戰爭的規模
如果是打一場中等規模的,「無汙染」的常規戰爭呢?
沒錯,俄羅斯現在的確擁有龐大的軍武庫來支撐戰爭機器的運轉,但其對世界一多半的威脅來自核武器。最能拿的出手的常規武器也就是S系列的反導系統,還有那些有著明顯代差的「鋼鐵洪流」。
從戰略縱深來看,以色列的確沒有優勢,但如果雙方真有一場「戰爭」,以色列打得一定是防禦戰,約旦河東北,地中海東岸,都將是以色列的防區。有人說俄羅斯會用3萬輛坦克「平趟」臺拉維夫,如果莫斯科戰略家的腦子沒讓驢踢,絕不會想出如此拙劣的戰法。試問:坦克和重炮需不需要運輸?運輸難道毫無動靜?以色列的情報系統難道不會關註如此重大的軍事動向?這麽小的地域玩坦克沖鋒,你以為是庫爾斯克坦克會戰嗎?
以色列先發制人的戰略人所共知,遍布中東的小型偵察衛星能夠捕捉到任何可疑動向(前幾天4名伊朗人在以色列的衛星航拍中無處遁形,最終被全部幹掉)。戰爭警報一旦拉響,全球最大的無人機攻擊系統和F系列戰機,馬上會形成強悍的打擊群,阻止俄羅斯從海上和陸地的軍力投送。以色列的「箭頭3」和「鐵穹」反導系統完全可以抵消部署在敘利亞的S400和鎧甲的威脅。即使俄羅斯有T50和T90或者阿瑪塔,但別忘了以色列的梅卡瓦也是當今坦克世界的佼佼者。

從海戰來看,以色列的確沒有航母,然而誰能保證俄羅斯的庫茲涅佐夫號在地中海環遊一次而不會散架呢?
從現有兵力來看,俄羅斯現役士兵的確比以色列多,但俄羅斯的防禦面太大,所有兵力都為幾大軍區和幾個艦隊服務。如果戰爭爆發,可用之兵實際上並沒有多少。以色列雖然現役士兵不多,但86%的國民有過正規軍事訓練的背景,以色列的戰爭動員能力,完全可以補充兵力不足的缺陷,而且現代戰爭早已經不是血流成河的人海戰術了。
偉大領袖毛主席曾經說過:「武器並不是決定戰爭勝敗的唯一因素」
這句話用來形容以色列再恰當不過了,眼下的以色列的確有著完善而紮實的軍工制造能力和引領世界最高水平的武器裝備,以及5次中東戰爭積累的戰爭經驗,但這只是戰爭的硬體條件。猶太人2000年流浪歐洲大陸的慘痛記憶和強鄰環伺的現實環境,時刻讓以色列保持著隨時戰鬥的警惕。因為,以色列一旦輸掉一場戰爭,所有猶太人都有被趕下紅海的可能(我想那個時候不會再有第二個摩斯出現)。因此,以色列這種捍衛國土的不要命精神和毫不妥協的強悍,恰恰是其國家戰鬥力的堅實基礎。全民皆兵的戰備狀態也把國家和民族的生死存亡落實到了每一個人的身上並早已超越了口號式的愛國主義。長期的憂患意識讓以色列人民達成了一個堅定的共識:以色列是我的,不是沙龍,拉賓和內塔尼亞胡的,以色列不能沒有我,我不能沒有以色列!有時候,戰鬥精神是非常可怕的一種東西!
俄羅斯和以色列都有著相對完善的軍工體系,但俄羅斯經濟持續貧血,很多富有潛力的軍工計畫都已經被迫擱置,2018年一家軍工單位因為欠交電力公司的電費而被停電,軍方動用武力才讓電力公司恢復供電。當然,如果戰爭爆發,所有的軍工系統都將以置之死地而後生的決心來支持戰爭,那就要看寡頭們眼中,是美元重要,還是俄羅斯重要。
和美國一樣,俄羅斯的很多大財團都由猶太人掌控,連美國人都不大敢惹這些凝聚力超強的「猶太復國主義者」。誰能保證天生團結的猶太人,不會在民族遭遇危機的時候,人為制造一場血腥的金融危機?別忘了,操控股市和做空本幣是猶太人的強項,索羅斯對東亞的資本虐殺還不夠深刻嗎?(而且是和平時期)。

戰爭永遠都不是兩支軍隊的單純對抗,其民族性格,國家實力,內部支持,外部環境和戰爭決心都是戰爭輸贏的決定性因素。一寸長一寸強,一寸小一寸巧,大有大的難處,小有小的優勢,以色列如果和俄羅斯爆發一場「戰爭」,雙方都很難打贏,這一點大家也都知道,所以這兩家基本上打不起來。不但打不起來,兩家關系好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