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國際

在美國歷任總統中,誰的功績最大?

2022-08-06國際

自1789年喬治·華盛頓擔任美國首任總統至現在的拜登,美國共產生了46位總統。而自1776年建國至今,美國僅用了248年的時間就成為了世界超級大國。而且,世界第一強國的地位,美國已經保持了近百年的時間。想來,美國歷任總統或多或少都有些功績,而至於誰的功績最大,則需要將他們的歷史貢獻和影響力結合起來分析。個人觀點認為,華盛頓、林肯、小羅斯福和雷根這四位美國總統比較有代表性。

一,對於美國來說,喬治·華盛頓的歷史地位無人撼動

在美國的歷任總統中,喬治·華盛頓可能不是最優秀的,也可能不是最受歡迎的,甚至有著明顯的歷史局限性及瑕疵,但不可否認的是,他的歷史地位無人可以撼動,原因就在於他是美國的開國元勛之一,他是美國的首任總統。

喬治·華盛頓出生於1732年2月22日,從政前只是一名測量員。1759年華盛頓當選維吉尼亞州下議院議員,在此期間,華盛頓開始反對英國統治。在美國獨立戰爭中,華盛頓於1775年至1783年間擔任大陸軍總司令。1787年,華盛頓主持立憲會議並制定了【美利堅合眾國憲法】。1789年,華盛頓當選美國首任總統。

領導美國人民和指揮武裝力量贏得獨立戰爭,制定【憲法】,以及擔任美國首任領導人這三大因素決定了華盛頓在美國的歷史地位無人可以撼動。

二,華盛頓的「放下」理念,給美國帶來了「傳統」和「慣例」,使美國的政體模式至今基本上未走樣

華盛頓於1793年贏得連任,1797第二個總統任期屆滿後,他義無反顧地「放棄」了第三次競選美國總統的機會。而以華盛頓對美國的歷史貢獻以及那時候華盛頓的超高民意支持率,如果他繼續競選,第三次出任美國總統將是大機率事件。然而,華盛頓「執拗」地回到了自己的莊園。

華盛頓主動放棄幾乎是唾手可得的總統職位的做法給美國帶來一個「慣例」,即華盛頓之後的美國總統任期不超過兩屆。而且,這個「慣例」保持了143年,直到1940年被小羅斯福「打破」。盡管小羅斯福「打破」這一慣例有其歷史成因——二戰這個特殊因素,但即便如此,仍然不能夠被美國人民接受。於是,1951年2月27日透過憲法二十二跳修正案,規定美國總統任期不得超過兩屆,慣例終究敗給了「規則」,也從側面說明:還是規則更有約束力。

三,喬治·華盛頓的「政治遺產」終使美國走上了強國之路

華盛頓的「政治遺產」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堅持「共和」,反對「君主制」。二是理念「開放」。直白地解讀就是政治上開明、思維上開放,治理上尊重規則。而這些恰恰是美國能夠在此後迅速崛起的根本原因。

俗話說「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比如,如果提到乾隆皇帝時,大多數人的頭腦中會迅速蹦出「古代」兩個字,而提到喬治·華盛頓時,人們便沒有這樣的「下意識」。其實,乾隆和華盛頓是「同時代的人」。

當華盛頓在美國總統任上時,相對應的大清朝是乾隆皇帝。華盛頓和乾隆一個是1799年12月逝世,一個是1799年2月「駕崩」,屬於同一年份。然而,他們倆留給各自國家的「政治遺產」卻是有著本質區別的。

乾隆在位60年,他的個人追求是「十全武功」,他在意的是「盛世」形象,期望的是愛新覺羅氏「家天下」的萬古長青。乾隆心目中的自己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他不相信有其他人能比自己強 。所以,在1796年退位後,他又「垂簾聽政」了三年時間,直到「駕崩」。

反觀華盛頓,他在位僅8年時間,他本可以繼續執政,甚至是可以成為美國「皇帝」,但他義無反顧地「放下了一切」。他之所以「放下權力」,是因為他認為不管是約翰·亞當斯還是湯瑪斯·傑佛遜,都比他更有才華、更有能力,都可能比他幹得更出色。

華盛頓不僅在政治上開明,更重要的是治理上尊重規則,發展上秉持開放,尋求的是農業、貿易和工業的平衡發展。反觀乾隆,則是文化上保守,政治上閉關,滿腦子都是「自我」。比如1793年時,英國喬治三世的特使馬戛爾尼來到大清朝意欲敲開貿易之門。然而,在覲見乾隆問題上卻因為馬戛爾尼不願「三跪九叩」而耽擱了兩個月。

在馬戛爾尼來到大清朝時的1793年,清政府當家的大臣福康安。他對馬戛爾尼提出的貿易及展示的英國科技產品「不屑一顧」,他說:「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貨物以通有無。」對此,馬戛爾尼說:「他(福康安)一生都沒有見過連發槍,中國軍隊還在用火繩引發的槍。」試想,如果那時的大清朝能夠重視武器的「科技化」,1840年鴉片戰爭的恥辱還會有嗎?

一些學者認為,至乾隆皇帝時,中國已被世界甩下了距離,已經晚了。其實,從時間段來說,乾隆與華盛頓屬於同一時期,且美國當時也不過剛剛建國,基礎肯定不如大清朝,既然美國能夠崛起,那理論上大清朝當然也可以,如果奮起直追的話。當然,清朝皇帝的「家天下」思維模式及既得利益者維護自身利益的需要也註定了他們不可能重視「科技」和「開放」,因為那樣的話,便無法繼續「愚弄」人民了。所以,乾隆和華盛頓的理念差異註定了此後的中美兩國不同的道路。

四,三個方面的特殊貢獻使林肯成為了美國歷史上最受歡迎的總統

在2006年【大西洋月刊】最有影響力的100名美國人評選中,美國第16任總統林肯排在第一位。在2008年【泰晤士報】評選的最偉大美國總統中,林肯依然排名第一。毫無疑問,在美國歷任總統中,最被美國人接受,最受美國人歡迎的是林肯。

林肯之所以能夠被絕大多數美國人接受,主要是林肯對美國做出了三個影響深遠的貢獻。一是贏得了南北戰爭,避免了美國的分裂。二是頒布了【宅地法】,促進了美國的大開發。三是頒布了【解放黑人奴隸宣言】,確立了美國移民國家的「本色」。

無獨有偶,華盛頓從政前是測量員,而林肯也曾從事過土地測量工作。也許只是巧合,也許是測量員的嚴謹和「計算」的慣性使然,總之,他們倆的共同特點是註重規則,而不是想當然。而且,他們對事物的判斷具有前瞻性,且做出的政治決定兼顧了現實和長遠功效。比如華盛頓主導的立憲及對任期的表率作用。比如林肯頒布的【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隸宣言】。

林肯頒布的【宅地法】既是對南方種植園主的釜底抽薪,同時也促進了美國的西部大開發和美國精英文化的初步形成。而【解放黑人奴隸宣言】不僅為南北戰爭確保了兵源,同時也確立了美國這個移民國家的「本質」和「特色」,也因此贏得了黑人及其它外來移民的尊重和歡迎。從具體貢獻來說,在歷任美國總統中,林肯無人可比。

五,小羅斯福不僅拯救了美國,而且確立了美國的世界第一強國地位,同時,籌劃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個具有普遍性和約束力的國際組織——聯合國,並為美國的霸主地位奠定了價值觀基礎

小羅斯福打破了華盛頓的任期不超過兩屆的傳統和慣例。在經濟上,小羅斯福以「羅斯福新政」挽救了美國經濟,避免了美國的崩潰。在執政上,小羅斯福主導建立了同盟國體系,並與同盟國陣營一起贏得了二戰勝利,為世界和平做出了有目共睹的貢獻。

小羅斯福設想、籌劃和主導了聯合國的建立,制定了二戰後很長一段時間行之有效的世界治理規則和秩序。盡管他沒能等到聯合國的正式成立就倒在了第四個任期中,但他對聯合國建立的貢獻是被世界所認可的。

借助於二戰及聯合國的籌建,小羅斯福促進使美國確立了世界第一強國的地位,同時還不露聲色的「夾帶私貨」推廣了美國的價值觀,並為美國後來確立世界霸主地位奠定了「基礎」。所以,從對美國基於國內和國際兩個層面的綜合貢獻來說,小羅斯福在美國歷任總統中「無出其右」。然而,由於他「破」了總統任期不超過兩屆的慣例,即便是他的貢獻再大,但也無法超越華盛頓和林肯。盡管很多人不理解這一點,但這就是美國。

六,雷根對於美國的貢獻在於提升了美國的經濟發展品質,促成美國贏得了美蘇爭霸的勝利,使美國成為了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

客觀地說,雷根上台時的美國,在美蘇爭霸中處於劣勢,原因就在於美國經濟增長乏力,軍事上被蘇聯壓制,政治上因為越戰失敗導致影響力下降。上台後的雷根以「廣場協定」促成了美國經濟的再次崛起,同時還間接壓制了日本的發展趨勢。

在軍事上,雷根以「星際大戰」計劃打亂了蘇聯的發展節奏,拖垮了蘇聯經濟,在政治上強化了美國的盟友體系,並依靠價值觀輸出分化了蘇聯陣營,並最終導致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終使美國如願以償的成為了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

七,美國也許永遠不會再出現具有「劃時代」貢獻的第五位總統了

雷根之後的歷任美國總統其實都是在吃小羅斯福和雷根攢下來的「老本」,再沒有出現一位具有開創性思維和劃時代貢獻的美國總統。所以,盡管美國的經濟總量在增長,金融體系、科技、軍事等領域仍然有優勢,盡管目前的美國依然是整體實力最強大的國家。但是,也不得不說,美國已經相對衰落,而且正在失去世界事務的話語權和政治領導力,其霸權地位已經岌岌可危。

現實是,在百年不遇之大變局下,美國又遇到了其「國運」中的一道坎。衰落趨勢明顯,霸主地位不保的美國還會出現林肯、小羅斯福那樣的能夠「力挽狂瀾」的總統嗎?輿論場上給出的結論是: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