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人口數3.3億,消費卻比中國多6000億美元,原因出在哪裏
在經受了數輪經濟危機的考驗後,目前世界上的消費第一大國依舊是美國,美國自從二戰以後就逐漸成為了世界上最龐大的消費經濟體,這種優勢一直持續至今。

雖說美國有著3.3億的人口,放眼世界都是人口大國,在已開發國家中,算得上是人口第一大國了,所以它成為世界上消費第一的國家並不意外。
不過隨著中國的發展,經濟上已經成為僅次於美國的經濟體,人口也有14億人,令人感到意外的是就是這樣一個人口大國,居然消費能力還要亞於美國,那麽究竟是什麽原因導致了中國有著14億的人口,在消費上卻不及美國呢?
一、美國的人均收入遠遠高於中國

當中國成為世界上僅次於美國的經濟體時,坐擁14億人口的中國社會消費品總額才僅僅41萬億人民幣,但是作為只有3.3億人口的美國在社會消費品總額上要高出中國近6000億美元,折合人民幣的總額是43萬億人民幣。
美國的社會消費上至今仍舊高於中國,這是一個令不少國人感到意外的現狀,那麽中國究竟落後在哪裏?為何消費上遲遲落後於人呢?

其實這個問題反應在居民收入水平上最為直接。中國在社會福利還不及美國的情況下,居民傾向於存款儲蓄而不是消費,同時居民的收入水平還與美國有很大差距,國內居民的收入水平還很低,這是不爭的事實,相比於美國人均GDP超過6萬美元來說,中國的人均GDP才剛剛突破一萬美元,差距可想而知。
美國除了人均收入高,另一方面就是消費觀念不一樣,美國居民喜歡超前消費已經是一個延續數十年的時間的現狀了,但中國居民的消費習慣還遠沒有美國居民那樣前衛,大部份居民都傾向於儲蓄。
中國居民儲蓄熱情高已經是一個深入骨髓的習慣了,其實這反應的並不是中國居民不想消費,而是消費觀念導致了大部份居民都不得不收緊自己的消費習慣,習慣於精簡生活。

在同樣面對疫情下,美國居民面臨破產的人相當多,很多人甚至要領政府的救濟金度日,但反觀中國居民,得益於儲蓄的習慣,很多人僅僅只是生活品質上受到了沖擊,影響並沒有美國居民那樣大,更沒有出現居民因此而破產的情況。可見中國居民儲蓄也是為了提高自己的抗風險能力,於是這也讓中國居民在消費這一塊上自然而然的疲軟。
二、美國居民生活成本偏低
雖然說中國居民收入水平對比美國還很低,消費上自然比不上美國,但是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美國居民的生活成本是偏低的。

生活成本主要體現在住房以及生活消費和教育支出上,在美國的收入與房價比並不高,很多年輕人都能獨自承擔起房貸,但是中國因為高房價的原因,便抑制了居民的消費能力,這種情況在上世紀的香港也出現過。
早在上世紀香港經濟騰飛後,香港的房價直線上升,導致了香港經濟雖然保持了繁榮,但是居民消費水平卻日漸走低,於是高房價的問題成了香港發展的瓶頸,直至今日香港依舊在解決自身高房價帶來的發展弊病。

如今這個問題蔓延到了整個中國,也成為中國日後首要面對的一個經濟發展問題,現如今很多中國的重要城市都開始控制房價,就是希望居民能夠不被房價所困,能有更多的儲蓄來消費。
中國在控制房價之余,也在控制另外兩樣東西,這就是居民硬支出和教育成本,兩者在如今的中國各個城市都表現得非常突出,尤其是浮動較大的農產品價格和居高不下的教育成本。
相比而言美國的教育成本控制得非常到位,加上物價控制和管理得當,美國居民在生活上普遍消費要低於中國,這也是中國居民傾向於儲蓄而不是消費的一個重要原因之一。

不過在近幾年來,中國屢屢出手控制國內物價,保持物價穩定,對於居高不下的教育成本也是頒布了很多政策,雖然有一定效果,但是真正要起到作用還需要一段時間,這也是中國逐漸擡高居民消費的一個必經之路。
當然除了以上這個主要問題外,中國的人口結構已經漸漸不及美國,這也是一個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