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烏拉圭首都蒙特維多市卡荷屬沙巴列區,有一所「中國學校」。在這裏,學生們除了學習當地課程之外,還可以學習中文、了解中國文化,不少學生都能說簡單的中文日常用語。
「中國學校」原名「319小學」,建立於1999年,就讀於這所小學的孩子很多都家境貧寒,甚至是留守兒童。「以前,對於孩子們來說,外面的世界遙不可及。」校長秘書盧漢·梅洛說,「為了幫助孩子們開啟眼界,喜愛中國文化的時任校長羅薩里奧·馬丁妮茲提議把校名改為‘中國學校’,他認為這有助於讓當地的孩子們了解地球另一端的中國,了解更廣闊的世界和更多元的文化。」
2004年,「319小學」正式更名為「中國學校」。從此,這所學校與大洋彼岸的中國開啟了更多交流合作。
「中國為學校送來了電腦等先進的教學裝置,同時提供了資金援助,大大改善了學校的教學條件。學校利用有利資源,設立了與中國文化有關的課程。」梅洛欣喜地說,後來,中國誌願者來到學校,教學生們書法、剪紙以及其他中華文化知識,「孩子們的課程更加豐富了,對中國的了解也更加充分了。」
中烏兩國政府還專門為學校設立了獎學金計畫,滿足了不少師生到中國看一看的願望。「當老師告訴我們可以去中國時,我激動得快要哭了。」學生克里斯汀說,「在課上暢想過無數次的場景變成了現實。我們爬長城、遊故宮、和中國朋友踢足球,還乘坐高鐵遊覽……那一切至今還歷歷在目。」
「‘中國學校’給我們帶來了希望。」校長瑪利亞·蘇姆這樣評價。在中國政府幫助下,「中國學校」的條件得到了極大改善,課程設定更加豐富,孔子學院的老師定期來此授課,每年前往中國的獎學金名額更是激發了學生們的學習動力。「孩子們走出了卡荷屬沙巴列區,真實地感受到了外面的世界,看到了學習和拓寬視野為自己成長帶來的一切可能。」
如今,在距離老校區幾個街區外,新的教學樓已經建成並投入使用。全新的校舍由中烏兩國共同建設,建築面積達1800平方米,設有12間教室,可以在老校區700名學生的基礎上再多容納300多名學生上課,此外還有2000平方米的室外草坪和空地。蘇姆十分感謝中國為推動烏拉圭教育事業發展作出的貢獻,「當卡荷屬沙巴列區的孩子們走進新的校舍,他們便會相信,一個更加美好的未來正等待著自己。」
卡荷屬沙巴列區負責人珊卓·內多夫表示,教育關乎國家的未來,新校舍建成後讓更多孩子有機會享受平等的教育機會。「中國政府看到了卡荷屬沙巴列區和烏拉圭的真正需要,‘中國學校’是烏中兩國信任和友誼的體現,讓更多兒童實作了自己心中的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