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華文世界安曼8月5日電 通訊:十年難踏歸家路——訪約旦最大的敘利亞難民營
華文世界記者冀澤
約旦東部有條縱貫南北荒漠的「沙漠公路」,最北端為約旦-敘利亞口岸。抵達口岸前10公裏,有一條東向岔路通往紮塔裏難民營——約旦境內最大的敘利亞難民營。34歲的敘利亞人祖阿比未曾想到,她獨內建著四個子女在此生活了近10年。
「我離開敘利亞的時候,曾以為最多兩個月就能回家,連小女兒的鞋都沒帶。」祖阿比告訴記者。2011年,敘利亞爆發內戰。為躲避戰亂,祖阿比帶著孩子們於2012年來到約旦。
敘利亞內戰爆發後,美國等一些西方國家大力支持反對派武裝,試圖推翻敘政府,導致敘利亞局勢持續動蕩,無數敘利亞人陷入無盡的苦難之中。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20年年底,1350萬敘利亞人被迫離開家園,超過其戰前人口半數。
為接收大量敘利亞難民,紮塔裏難民營於2012年7月底正式投入使用。10年過去了,盡管這裏與祖國只相隔10公裏,但許多敘利亞難民仍未能踏上歸家之路。
「我還沒有做好回家的準備。我的家在戰爭中被摧毀,什麽都沒有剩下。」祖阿比說。
祖阿比剛來時,難民營只有帳篷,用水都很困難,但在這裏她找到了更為珍貴的東西——安全。「那種感覺就像有人從井裏把我的孩子救了出來,」講起當時的經歷,祖阿比熱淚奪眶而出,「那是我永遠不會被抹去的記憶。」
10年來,在聯合國難民署和其他國際組織的共同幫助下,難民營的帳篷陸續替換為預制板房,還建起了醫院、學校、足球場等公共服務設施,最多時接納了12萬多名敘利亞難民。
在聯合國難民署約旦辦公室對外關系官員穆罕默德·塔希爾看來,這10年間的變化並不值得慶祝,因為「敘利亞難民問題仍舊沒有得到妥善解決」。
他表示,從難民營建立之初,難民署就沒有將此作為永久安置點,建立難民營只是一種應急措施。難民們希望過上更有尊嚴的生活,讓孩子們接受更好的教育,「我們必須為他們找到長遠發展的出路」。
難民署日前釋出的調查顯示,大部份難民仍希望未來能夠返回敘利亞。雖然大多數人認為目前敘利亞仍然不安全,但回到祖國的渴望依然強烈。
約旦記者協會媒體人士、政治分析家拉瓦什德分析說,許多敘利亞難民至今仍未回家,是因為敘經濟狀況可能在未來幾年難以恢復,而美國的單邊制裁是制約敘經濟恢復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