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發表於【美國醫學會雜誌】的一項工作指出:在718例實體瘤患者中觀察到,有10.4%的病人至少經歷過一次出血,其中近半與化療藥物有關。現今,更大規模的流行病學證據顯示,這個發病率還是被低估了。
53歲的X先生患有2型糖尿病和高血壓,但這不是最令他煩心的事。他最近得知,經過腸鏡、CT、血液腫瘤標誌物等全面檢查,他被診斷為結腸癌,需要進行手術。盡管這個診斷結果令他心裏一驚,但也並非毫無預兆。他之前的腹痛、便血等癥狀找到了源頭。
聽從醫生的建議,X先生決定盡快接受手術,切除右半結腸。術後,X先生得知,手術取得了成功,病理報告和醫生推斷的一致:他患有IIIB期橫結腸癌,已發生淋巴結轉移。雖然醫生進行了根治性手術切除,並充分清掃了淋巴結,但術後仍需要配合化療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
X先生對抗癌療法有一定了解,這種手術後配合化療的方法叫做輔助化療,可以殺滅微轉移竈,減少腫瘤轉移或復發。據醫生介紹,為他準備的化療方案是FOLFOX方案。這是一種奧沙利鉑、5-氟尿嘧啶和亞葉酸鈣的三藥聯用方案。
自1990年代的初代版本起,該方案經歷了大量臨床試驗,不斷叠代,已經最佳化為療效可觀、副作用較小的化療方案,是當前對結腸癌術後輔助化療的一線方案。FOLFOX方案每2周一個周期,治療12個周期以上。
X先生滿懷信心開始了輔助化療。前10個周期中,他出現了惡心、嘔吐、脫發等不良反應,但並不嚴重。到第11個周期開始後,X先生晨起刷牙時吐出物中含大量血液,後來發現是嚴重的牙齦出血,下肢也出現了多處青紫色瘀斑。血常規檢測顯示,他的外周血血小板含量僅3×109/L,這和他化療前113×109/L的數量有天壤之別。
X先生被緊急要求住院,醫生告訴他,他很可能患上了化療相關性血小板減少癥(Chemotherapy-induced thrombocytopenia,CIT),血小板數量過低,可能造成止血困難。不及時處理可能有生命危險。X先生從未聽說過CIT這種疾病,不知道它的危險程度,也不了解其治療方案。在化療快要結束之時,卻發生這樣的事,躺在病床上的X先生陷入了深深地焦慮。
X先生的遭遇不是創作出來的故事,而是一個真實的典型案例[1]。CIT,是接受化療的腫瘤病人中常見的一類化療引起的並行癥,然而很多患者對其不甚了解。關於CIT的歷史,可追溯到上個世紀初。
化療的由來
20世紀初,德國著名化學家保羅·埃利希(Paul Ehrlich, 1854–1915)在研究染色技術時想到,化學染料可以給特定的病原體染色,而不附著人體細胞。那麽這些化學物質是否也能用來做藥,殺死特定病原體,而不影響人類細胞?這位諾獎獲得者嘗試了成百上千種化合物,發現了可治療錐蟲感染的「錐紅」和抗梅毒螺旋體的「606」,成為使用化學療法治療疾病的第一人。
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後,埃利希教授並未就此止步,他將矛頭對準了「眾病之王」癌癥,並設計了多種方案尋找能夠抗癌的化學分子。然而,雖然他擁有龐大的化學品庫,但對抗腫瘤細胞的努力卻無果而終。他發現,這些化學分子不僅會殺滅腫瘤細胞,還會牽連到正常細胞[2]。

保羅·埃利希(Paul Ehrlich, 1854–1915)。有機化學家、免疫學家和藥物學家,190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圖片來源:www.nobelprize.org。二戰中,芥子氣等劇毒化學品被用於制造化學武器,導致士兵和民眾的重大傷亡。受美軍委托,耶魯大學兩位藥理學家艾爾弗雷德·吉爾曼(Alfred Gilman)和路易士·古德曼(Louis Goodman)對芥子氣的毒理效應開展研究。研究過程中他們想到,能否弱化這種毒氣,從而殺滅惡性細胞?經動物研究驗證效果後,1942年,他們開展了一例人體試驗,一位來自紐約的48歲的腫瘤患者,接受了多次芥子氣註射。令人驚奇的是,合理使用這種化學毒劑使得這名淋巴瘤患者的病情明顯好轉[3]。這一研究結果證實了埃利希教授的理念,開拓了腫瘤化療這一巨大領域,並迅速擴充套件到多種化合物、多種癌癥領域,直到今天,化療仍是對抗腫瘤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然而,隨著化療的廣泛套用,研究者們逐漸發現了化療相關的一系列並行癥。究其原因,即埃利希教授發現的化學藥物對正常細胞的影響。由於這些並行癥的存在,患者的生活品質受到較大影響,有些嚴重的並行癥會導致藥物減量或停用,進而影響療效及預後。X先生接受化療後發生的CIT,就是這些並行癥中常見的一類。
CIT,化療並行癥之一
人們很早就認識到CIT的存在,1956年,【北美醫療機構】(Medical Clinics of North America)期刊上刊登了一篇綜述,將氮芥類藥物明確為可導致紫癜的藥物[4]。此時距化療問世僅10年,人們對於血小板減少的危害還未有共識。
1962年,著名統計學家,發明了曼特爾-豪斯澤爾統計方法的內森·曼特爾(Nathan Mantel, 1919-2002)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發表了一項工作,證明了腫瘤患者中血小板減少和出血風險之間的定量對應關系,其中部份患者可發生致命的顱內出血[5]。這引起了臨床腫瘤醫生的廣泛關註,並積極采取輸血小板等措施應對。
1978年,對於CIT患者,大多數癌癥中心的做法已是預防性地輸入血小板[6]。從1980年代開始,科學家們對CIT開展了大規模的數據分析。1978年,發表於【美國醫學會雜誌】(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的一項工作指出:在718例實體瘤患者中觀察到,有10.4%的病人至少經歷過一次出血,而其中近半與化療藥物有關[7]。
現今,更大規模的流行病學證據顯示,這個發病率還是被低估了。2009年和2019年,利用醫保數據和電子病歷數據的兩項大規模臨床分析證實,接受化療的腫瘤患者中,CIT的發生率近10%。其中使用吉西他濱、鉑類藥物的患者發病率更高[8].[9]。
CIT除了具有很高的發病率,還會造成嚴重後果。正常情況下,骨髓中的造血幹細胞分化為巨核細胞,成熟後將有膜包裹的細胞質碎片釋放入血管內,成為血小板。血小板在骨髓中不斷產生,又在脾臟和肝臟中被清除,壽命平均為7~14天。
健康人的血液中有大量血小板(100×109/L -300×109/L),主要負責凝血、止血作用。不同型別的化療藥物可以從幹擾巨核細胞成熟、抑制血小板形成、促進血小板清除等多個步驟影響血小板數量。無論透過何種機制,血小板數量降低都是臨床治療的大敵。
在腫瘤治療中,當血小板計數低於100×109/L時,療程將被迫暫停或減量;血小板計數低於50×109/L時,外科手術風險增加,將導致手術改期;血小板計數低於10×109/L時,自發出血機率增加,可能導致生命危險。除此之外,CIT的出現會讓患者感到焦慮及恐懼,加重心理負擔。CIT還導致患者不能參加臨床試驗,因為很多試驗對參加者的血小板數量有嚴格要求。
有研究表明,血小板減少是化療劑量降低甚至中斷的第二大原因[10]。在當今化療藥物已經日臻完善的前提下,如何防治CIT,進一步提高療效及患者生活品質,成為腫瘤領域重要的研究課題。
如何防治CIT
對於X先生,除了停藥,是否有較好的方法緩解CIT呢?相比於癌癥化療方案的嚴謹完備,CIT的臨床治療仍未成體系。以美國為例,目前沒有明確的、指導性的療法。現有可用方案如下:
(1)血小板輸註。2017年版美國臨床腫瘤學會(American Society of Clinical Oncology)治療指南中提出建議:對於實體瘤或急性白血病患者,在血小板低於100×109/L時可采取預防性血小板輸註[11]。然而,血小板輸註可能引入捐獻者的血漿,導致溶血、輸血相關肺損傷、過敏反應等不良事件。需要對輸血安全額外關註。
(2)重組白介素11(Recombinant human interleukin-11, rhIL-11)。在兩項隨機、雙盲的臨床研究中發現,重組白介素11可降低血小板輸註的需要。該藥物已被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FDA)批準[12]。然而,使用該藥物可能發生水腫、胸腔積液、心房心律不整等不良反應,主要與液體瀦留有關。
(3)重組血小板生成素(Recombinant human thrombopoietin, rhTPO)。血小板生成素從1958年開始研究,發現其在肝臟、腎臟中產生,可結合於巨核細胞上的特異性受體,並顯著促進巨核細胞產生血小板。1995年開始進入臨床試驗,並展現了強大的促血小板生成效果。
然而,2001年發表於【血液】(Blood)的一篇報道指出,某些受試者反而發生了更嚴重的血小板減少。患者可能對外源輸註的重組TPO產生了免疫反應,對其產生了抗體。這些抗體還攻擊了患者自身的內源性TPO,從而導致更為嚴重的血小板減少[13]。目前,重組白介素11和重組血小板生成素已被寫入中國的專家診療共識[14]。中國的腫瘤科醫師在使用這些藥物時,需額外關註其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
(4)血小板生成素受體激動劑。這類藥物可以模擬TPO,作用於巨核細胞上的TPO受體,增加血小板數量。目前,三種血小板生成素受體激動劑eltrombopag、romiplostim和avatrombopag已被美國FDA批準用於治療其他型別的血小板減少癥。但其對於CIT的作用尚在臨床試驗中。由於其作用機制,一般認為這類藥物只能幫助血小板維持,直到患者獲得自發緩解,可能無法實作治愈。但當前學界對其寄予較大希望。
X先生聽從醫生建議,暫停了化療行程,接受了血小板輸註。很快他的血小板恢復到83×109/L。雖然還是低於健康參考值,但牙齦出血和皮膚瘀斑都得到了緩解。2個月後,他的血小板計數已經恢復到正常水平,脫離了危險。
化療是癌癥治療的偉大進步,雖然免疫治療、靶向治療等新領域在飛速進展,目前套用最為廣泛的治療方式仍是化療。作為化療最常見的並行癥之一,CIT的臨床防治面臨著困境。一方面,患者的生命受到癌癥的持續威脅,需要用藥;另一方面,患者面臨藥物導致的更為急迫的出血風險。
隨著癌癥的基礎和臨床研究迅速發展,在治療患者疾病的同時,對維護患者的生活品質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化療的副作用及給患者帶來的痛苦是有目共睹的,在臨床中應做到對癥治療,適可而止。在基礎醫學研究中,更應不斷探索,理解化療引起的各類並行癥的機理,最大程度地減緩這些副作用,增進患者的福祉。
(作者楊雲龍,系復旦大學基礎醫學院細胞與遺傳醫學系研究員、副主任。疾病不斷地改變著每個人的人生軌跡。但除了醫生與醫學研究者,人們很少有機會了解各式各樣的疾病。「識病尋源」專欄將以一文一病的形式,介紹對疾病的認識行程,疾病的病因及其治療。跟隨醫學科學的進步,理解現代醫學。)
參考文獻:
1. Suh, S.E., et al., A case of oxaliplatin-induced immune-mediated thrombocytopenia. Blood Res, 2014. 49(1): p. 61-4.
2. DeVita, V.T., Jr. and E. Chu, A history of cancer chemotherapy. Cancer Res, 2008. 68(21): p. 8643-53.
3. Gilman, A., Therapeutic applications of chemical warfare agents. Fed Proc, 1946. 5: p. 285-92.
4. Heck, F.J., Adverse effects of drugs on blood and bone marrow. Med Clin North Am, 1956. 40(4): p. 1077-90.
5. Gaydos, L.A., E.J. Freireich, and N. Mantel, The quantitative relation between platelet count and hemorrhage in patients with acute leukemia. N Engl J Med, 1962. 266: p. 905-9.
6. Schiffer, C.A., J. Aisner, and P.H. Wiernik, Platelet transfusion therapy for patients with leukemia. Prog Clin Biol Res, 1978. 28: p. 267-79.
7. Belt, R.J., et al., Incidence of hemorrhagic complications in patients with cancer. JAMA, 1978. 239(24): p. 2571-4.
8. Wu, Y., et al., Anemia and thrombocytopenia in patients undergoing chemotherapy for solid tumors: a descriptive study of a large outpatient oncology practice database, 2000-2007. Clin Ther, 2009. 31 Pt 2: p. 2416-32.
9. Weycker, D., et al., Risk and consequences of chemotherapy-induced thrombocytopenia in US clinical practice. BMC Cancer, 2019. 19(1): p. 151.
10. Nagel, C.I., et al., Effect of chemotherapy delays and dose reductions on progression free and overall survival in the treatment of epithelial ovarian cancer. Gynecol Oncol, 2012. 124(2): p. 221-4.
11. Mones, J.V. and G. Soff, Management of Thrombocytopenia in Cancer Patients. Cancer Treat Res, 2019. 179: p. 139-150.
12. Tepler, I., et al., A randomized placebo-controlled trial of recombinant human interleukin-11 in cancer patients with severe thrombocytopenia due to chemotherapy. Blood, 1996. 87(9): p. 3607-14.
13. Li, J., et al., Thrombocytopenia caused by the development of antibodies to thrombopoietin. Blood, 2001. 98(12): p. 3241-8.
14. 徐瑞華, et al., 中國腫瘤化療相關性血小板減少癥專家診療共識(2019版). 中國醫學前沿雜誌(電子版), 2020. 12(01): p. 51-58.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