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對烏克蘭發起特別軍事行動以來,歐盟追隨美國對俄羅斯施加多輪制裁,但制裁引起的反噬令歐盟處境愈發窘迫。7月27日,俄羅斯第三次削減對歐洲的天然氣供應,透過「北溪-1」管道向德國供應的天然氣降至輸氣量的20%。8月1日,歐盟開始實施自願削減天然氣用量協定。
為應對天然氣短缺,歐盟一方面計劃「省氣」,另一方面四處「尋氣」,各國領導人不斷與其他能源輸出國頻頻接觸,試圖找到替代俄羅斯的能源進口來源。俄歐之間的能源戰爭,是否真的已經吹響號角?雙方能源賽局究竟會走向何方?我們請專家為您解讀。 ——編者
1,能源依賴深 脫鉤非易事
問:俄羅斯的能源供應為何對於歐洲國家舉足輕重?
答:俄羅斯能源資源居於世界前列,天然氣儲量世界第一,石油儲量世界第八。1973年10月6日,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歐佩克組織拒絕向支持以色列的西方國家出口石油達5個月之久,使得油價上升了4倍,成為二戰後第一次嚴重的能源危機。這次石油危機也給蘇聯與西歐國家的能源關系帶來了契機。1979年,蘇聯日產石油達到1180萬桶,其中100萬桶向西歐出口,天然氣出口也日益增加。能源出口給蘇聯帶來了大量的外匯收入,這也是蘇聯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國力達到頂峰、在全球與美國展開爭霸的重要原因。
蘇聯解體後,軍工產業和能源產業依然是俄羅斯的經濟支柱,能源出口成為俄羅斯財政收入的核心。本世紀以來,天然氣已經超過石油成為歐洲國家進口俄羅斯能源的最大計畫。在這次俄烏沖突爆發前,歐洲國家每年從俄羅斯進口的能源占進口總量的比例分別達到了天然氣占40%左右、石油占30%左右、煤炭占50%左右,俄羅斯成為歐洲國家的第一能源進口國。一些歐洲國家比如德國,對俄羅斯的能源依賴率超過了50%。
2014年的凱瑞米亞危機導致俄羅斯與西方關系迅速惡化,雙方的地緣政治競爭迅速上升。歐洲發現自己過於依賴俄羅斯的能源,制定了逐漸減少從俄進口石油和天然氣的規劃。
然而歐盟內部對於俄羅斯的能源關系有不同的利益考量。由於地理關系,進口俄羅斯能源成本要大大低於從其他能源產地進口。比如德國不僅沒有減少從俄羅斯的能源進口,而且和俄羅斯共同建設了「北溪-2」天然氣管道,計劃年輸氣量達到550億立方米。
2,俄歐扳手腕 進入關鍵期
問:歐洲與俄羅斯的能源賽局為何近期突然激化?
答:俄烏沖突導致俄羅斯與西方關系極速惡化,歐洲與俄羅斯圍繞能源問題動作頻頻。歐盟出台了一系列對俄制裁措施,俄羅斯則選擇了對於歐洲至關重要的天然氣供應問題,出台反制措施,雙方展開「鬥氣」。
歐盟計劃到2027年完全停止從俄羅斯進口各種能源,德國還被迫宣布停止已基本完工的「北溪-2」管道計畫。然而隨著俄烏沖突戰事的膠著,歐洲國家發現對俄羅斯能源的需求沒有辦法迅速減少。尤其是對於一些中東歐國家而言,它們傳統上依賴陸地石油管道和天然氣管道從俄羅斯輸入石油和天然氣,短時間內要減少從俄羅斯進口、增加從其他國家的能源進口,無論是技術上還是財政上都是難以做到的。因此歐盟內部很快就產生了重大分歧。

圖說:位於德國境內的的「北溪-1」天然氣管道登陸設施和OPAL天然氣管道中轉站。圖GJ(下同)
另一方面,俄羅斯針對西方的制裁,迅速推出了只能使用盧布支付進口俄羅斯能源的措施,從而導致西方對俄羅斯的金融制裁出現各種漏洞,不少歐洲國家為進口能源只能在俄羅斯指定銀行將美元歐元換成盧布。與此同時,由於俄烏沖突的爆發,導致世界能源市場大幅波動,石油天然氣價格急劇上升。沖突前石油價格在80美元左右一桶,沖突爆發後迅速上升到最高130多美元一桶,現在依然維持在100美元一桶以上。天然氣價格更是前所未有地漲到每千立方米2000歐元以上。能源價格的暴漲使得俄羅斯財政在短時期內非但沒有出現危機,反而比沖突爆發前還有大量增長。
今年6月中旬以來,由於西方制裁、部件維修等多種原因,「北溪-1」天然氣管道的日輸氣量兩度減少,從最初的1.67億立方米降至1億立方米,隨後又降至6700萬立方米。7月21日,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俄氣)宣布對「北溪-1」管道進行年度檢修工作,期間暫停向歐洲輸送天然氣,一度引起歐洲的恐慌,擔心俄羅斯停止供應。不過,管道7月21日恢復營運,輸氣量也恢復至檢修前水平。然而,供氣恢復不到一周,俄氣第三次削減「北溪-1」供應量的訊息,再度牽動歐洲的神經。歐洲政界人士多次表示,俄羅斯今年冬天可能會切斷天然氣供應。
形勢的發展迫使歐盟不斷調整對俄能源政策,根據最新協定,歐盟成員國將在今年8月1日至明年3月31日期間,透過各自選擇的措施,將天然氣需求在過去5年平均消費量的基礎上減少15%。然而該計劃並沒有強制性,不少國家以各種理由拒絕執行。匈牙利總理歐爾班就強烈反對歐盟的能源政策。他對媒體表示,歐洲的制裁政策正走在一條「自我淪陷」的道路上。
隨著秋冬季節的逐漸到來,歐洲與俄羅斯的能源賽局正進入一個關鍵時期。
3,各打小算盤 歐洲心不齊
問:歐洲能否在未來徹底擺脫對俄羅斯的能源依賴?
答:目前俄烏沖突陷入長期化狀態,戰事在短期內結束已經無望,那麽歐洲國家未來能否擺脫對俄羅斯的能源依賴呢?
首先,這取決於能否在歐洲內部形成統一的政治決心和意誌。歐洲不同國家在能源問題上的利益差距甚大,自身基本能夠能源自給的,比如英國、挪威等自然立場十分堅定。對俄羅斯能源依賴不那麽大的國家,比如西歐沿海國家比較超脫。但是處於歐洲內陸的中東歐國家傳統上對俄羅斯能源依賴嚴重,其中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等還是內陸國家,沒有沿海港口可以從其他地方運進石油和天然氣,透過陸地管道從俄羅斯進口是最為經濟的方法。

圖說: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總部大樓。
如果歐盟無法形成統一的、能夠得到強有力執行的能源政策,那麽就難以徹底擺脫對俄能源依賴。畢竟俄烏沖突總會結束或緩和,而地理位置以及經濟區位特性是無法改變的。
其次,能否找到足夠替代俄羅斯的新進口來源。鑒於歐盟進口俄羅斯能源的比例,在短期內找到替代方並不是一個輕松的議程。法國總統馬克龍和歐洲其他國家的部長最近與一些能源出口國頻頻接觸,世界石油最大出口國沙烏地的王儲小薩勒曼也存取了歐洲。
歐洲國家希望其他能源出口國能夠盡快增加產量,不過這又會碰到幾個問題。第一,不少能源出口國在政治上受到西方的制裁和打壓,比如伊朗、委內瑞拉、艾爾及利亞等。現在轉而要求其增加能源出口,那就必然要在政治上付出其他成本。為了制裁打壓俄羅斯,轉頭又要解除對其他國家的制裁,豈不是按下葫蘆浮起了瓢?第二,那些能源出口國必然會謀求利益最大化,價格不會低於俄羅斯,再加上遠遠大於從俄羅斯進口的運輸成本,最後將導致歐洲居民生活成本和歐洲經濟競爭成本的上升。第三,像沙烏地阿拉伯、阿聯等國家到底有多大增產能力?歐佩克目前聲稱大概有每天200萬桶的增產潛力,其中沙烏地占100萬桶。但出口國還要考慮自己的切身利益,增產需要投入資金裝置和人力,但如果一旦形勢變化價格下跌,出口國將遭受損失,因此能源出口國對大規模增產一直是非常謹慎的。
輿論認為,缺氣的背景下,歐洲內部份歧可能愈發凸顯,這個冬天可能成為對歐洲團結的歷史性考驗。
作者:上海俄羅斯中亞學會常務理事 張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