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今夏,整個北半球幾乎都處於燒烤模式,此起彼伏的極端高溫再次敲響了氣候變遷的警鐘。多國氣象部門和氣候學家指出,全球熱浪正變得越來越普遍,持續時間也越來越長,而全球暖化無疑是這種災難性氣候事件的背後推手。
創紀錄的高溫不僅給城市帶來了多重「烤」驗,也讓更多人對氣候變遷所引發的後果有了更為切身的感受。今年2月28日和4月4日,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先後釋出了第六次評估報告(AR6)第二工作群組報告(WG2)【氣候變遷2022:影響、適應和脆弱性】、第三工作群組報告(WG3)【氣候變遷2022:減緩氣候變遷】,深刻揭示了氣候、生態系及生物多樣性與人類社會之間的相互依存關系。
「我們的氣候就是我們的未來,我們的未來就在我們手中」。報告再次強調,實作不同溫升控制水平,關乎人類未來的生存——究竟是在數十年後力挽狂瀾、懸崖勒馬,還是跨越氣候臨界點,進入不可逆轉的「人間煉獄」,關鍵就在這幾年。全行業的溫室瓦斯深度減排,特別是能源系統減排,具有前所未有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1970-2020年是過去2000年中全球氣溫升高速率最快的50年,氣候變暖將是人類社會面臨的最大挑戰。(圖源/視覺中國)
地球「發燒」
人類從未經歷如此之「熱」
6500年以來,地球從未如此炎熱,人類社會也從未面對過這般劇烈的升溫。
地球軌域的偏心率、黃道傾斜和歲差的變化,導致氣候會在約10萬年尺度上有著冰期-間冰期的周期性變化。人類文明主要展開的全新世是一個相對穩定、溫暖的間冰期,尤其是在6500年前達到最溫暖後,一直保持著緩慢降溫。
大約在公元800-1300年,的確有過一段氣候異常的中世紀暖期。盡管平均氣溫只上升了約1℃,但溫暖的氣候把原本荒涼的西北歐改造成了優質農場。維京人登上了遙遠而陌生的格陵蘭島。當時的中國則正處於唐宋盛世,中原因連年豐收而變得富足強盛。
但是,即使在這異常溫暖的時期,其二氧化碳濃度也僅與1850年相當。自1850年開始的氣候變暖完全超出了地球自然規律的變化範圍,而且完全逆轉了始於6500年前的變冷節奏,全球氣溫正以前所未有的速率攀升。
2019年的二氧化碳大氣濃度之高,過去200萬年來前所未有;最近百年全球海洋暖化速度,1.1萬年來前所未有;最近百年全球海平面上升的速度,過去3000年來前所未有;全球冰川的消退的速度,過去2000年來前所未有;1970-2020年是過去2000年中全球氣溫升高速率最快的50年;這個夏季的北極海冰面積比過去1000年的任何時期都小……IPCC AR6所列出的氣候變遷關鍵指標,充分說明地球正在經歷的變暖過程是超出自然規律的,氣候變暖將是人類社會面臨的最大挑戰。

▲IPCC AR6 第二工作群組報告、第三工作群組報告封面
參加第二工作群組報告編寫的作者來自67個國家共270位,其中中國專家有10位;第三工作群組報告則由來自65個國家的278位元作者參與編寫,其中中國作者13位。報告將為國際社會和各國政府進一步減緩氣候變遷、實作永續發展目標提供重要科學依據,為全球應對氣候變遷提供有力的科學支撐。
模擬未來情景
人類必須守住2℃紅線
WG2報告指出,一旦升溫振幅超過1.5℃,可能造成一些不可逆的影響,例如海冰和冰山融化對極地和高山區造成的不可逆影響,海平面上升對沿海生態系造成的不可逆影響等。目前,全球約有33億至36億人生活在氣候變遷高度脆弱環境中,大部份物種都展現出其響應的脆弱性。
根據WG3報告的統計數據,2010-2019年間全球溫室瓦斯排放量仍在持續增加,但平均增速已低於上一個十年(2000-2009年),從之前的2.1%減少到1.3%。受新冠疫情影響,2020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19年降低了5.8%。
這些數據說明,自IPCC第五次評估報告(AR5)之後的氣候減緩行動取得了一定進展。一些國家已經實作了排放的穩定下降,全球已有至少826個城市和103個地區實作了凈零排放目標。
然而,根據IPCC對全球超過2200種排放路徑主要特征的情景模擬,要將全球溫升水平控制在不超過工業化前2℃以內,到2050年全球對煤炭、石油和天然氣的使用量需在2019年基礎上分別下降85%、30%和15%;若將全球溫升控制在1.5℃以內,到2050年則需在2019年基礎上分別下降95%、60%和45%。但如果延續當前政策(2021年10月11日之前),對應的未來情景則升溫肯定會超過2℃。

升溫超過2℃,地球會怎樣?WG2報告指出,全球升溫1.5℃到3℃間,洪水風險將會翻倍,隨著升溫進一步加劇,經濟、農業、水電潛在損失也會隨之增加。
如今,氣候變遷風險正呈現復混成趨勢,多種災害復合並行且影響多個系統。比如,熱浪與幹旱的復合並行會將風險從糧食安全領域傳導至經濟社會領域。報告共總結了包括低海拔沿岸、陸地和海洋生態系、關鍵基礎設施、糧食安全、水安全在內的八類代表性關鍵風險,它們之間都存在非常復雜的交互作用,這讓風險管理愈發困難。
事實上,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氣候變遷對人體健康、城市運轉、基礎設施等多方面均造成了廣泛影響。例如,頻發的城市熱島和內澇等現象,給城市基礎設施和經濟帶來的負面影響日益凸顯。
WG3指出,目前看來,將溫升控制在1.5℃的目標已難以實作,而限制在2℃以下將依賴於2030年後加速減排的努力。
適應氣候變遷
需要「具有氣候恢復力的發展」
降低人類和自然風險的可行且有效的適應方案是存在的,但氣候適應的有效性會隨著溫升振幅的增加而降低。WG2報告指出,如何為不同發展程度的國家和地區提供具有氣候韌性的、公平的轉型路徑,已成為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