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完本小說或小說改編的電影後,那句「為你,千千萬萬遍」至今揮之不去,令人感慨萬千。

12歲的阿富汗富家少爺阿米爾與仆人哈桑"情同手足",然而,在一場風箏比賽後,仆人哈桑因為少爺追尋「戰利品」而發生的一件悲慘不堪的事,關鍵是阿米爾視若無睹,沒有采取任何措施制止。自此以後原本「情同兄弟」的兩人日漸疏遠,阿米爾在自責和痛苦中采用「小手段」逼走了昔日的好友哈桑。不久之後,由於阿富汗內戰,阿米爾自己也跟隨父親前往美國,開啟了異鄉之旅。

成年後的阿米爾始終無法原諒自己當年對哈桑的背叛(在哈桑危急時刻沒有伸出援助之手;事件發生後也未及時給哈桑道歉且使用手段逼迫哈桑父子離開)。父親去世後,他接到了拉辛汗的電話,阿米爾再度踏上暌違二十年的故鄉,希望能為不幸的好友盡最後一點心力,卻發現一個驚天謊言,兒時的噩夢再度重演,阿米爾該如何抉擇?
作者在寫作中,盡管以主人公阿米爾的視角開啟了這篇浩瀚的巨著,但是其書中不僅探討了戰爭帶給底層人民的痛苦,而且深入探索和挖掘了人性。什麽是人性,人性或許就是在夾雜利益、名利和贊賞之時,逐漸迷失自我的過程。
在本書中,貫穿全書的不僅包含兩段「主仆」之情:阿米爾的父親和哈桑的「父親」之間、阿米爾與哈桑之間;作者開始以微妙的手法(哈桑生日規格超越阿米爾,此為後文的悲劇埋下了伏筆)「揭示了」阿米爾父親對自己「情同手足」哈桑父親的背叛(即文章結尾大揭秘,哈桑養父並不具備生育能力);阿米爾基於嫉妒和憎惡使用小手段驅逐了哈桑「父子」(在好友受難時的無動於衷和之後的驅逐),而這直接導致後文的悲劇,造成阿米爾和他的父親在蘇聯入侵阿富汗時沒有帶哈桑父子前往美國的悲劇(事實上,從後來阿米爾父子到達美國後,其父的表現就能看出端倪),直至阿米爾父親去世其內心的痛苦分毫不減。

如若按照我們普通人的思維模式來看,在「主人」對自己情同手足的兄弟「仆人」做出眾多背叛之事後,應該「投之以桃,報之以李」。但是,從文章的表述來看,充分地展示了阿富汗人民淳樸的個性,盡管遭受了種種的磨難和痛苦,他們對自己兄弟的感情仍然絲毫不減,反而默默地付出,即從後文拉辛汗對阿米爾的表述來看,當拉辛汗打算逃至巴基史坦臨行前對哈桑的囑托和哈桑為保護遠遁美國「老爺」財產時的舍身來看,哈桑作為一名「受害者」終其一生都在為自己心中的執念默默付出,直到被他人奪走生命。
但是,後面發生了劇情的反轉,其實幾十年被欺騙或者埋藏真相的人居然是阿米爾自己,除了自己之外,在阿富汗喀布爾生活期間圍繞在他父親周邊的人都知道一個事實----哈桑的養父並非其血緣上的父親,而哈桑實際是阿米爾的兄弟(僅因為阿米爾父親年輕酒醉後的行為導致了哈桑的出生)。從這一刻起,阿米爾才逐漸明白了遠遁美國的父親為什麽郁郁而終;此刻拉辛汗對於真相的揭露更進一步堅定了阿米爾拯救哈桑的兒子(即自己親侄子)的道路。
阿米爾從巴基史坦一路出發,沿著自己孩時「遁逃」的路線前進,往昔和顯示交相呼應,此時距離蘇聯入侵阿富汗已經過去許久,然而戰爭的創傷依舊附著在阿富汗的土地上、依舊附著在千千萬萬的阿富汗民眾心頭揮之不去!從戰爭留下的創傷和層層的關隘完全能夠看出阿富汗的動蕩。在拯救自己侄子的過程中,阿米爾看到了「極端分子」在對阿富汗人民施行的暴行,側面也給全世界警示了帶有恐怖主義極端分子不確定性因素,尤其是自911事件後,恐怖主義在全世界已有擡頭跡象,這一切都在進入二十世紀後逐漸得到證實。
故事最後以圓滿的方式收場,盡管阿米爾在小時候面對哈桑的求助選擇了無動於衷,但是在經歷歲月的變遷後,他已經真正變成了一個有責任擔當的男子漢。面對兇險狀況,選擇了與之鬥爭,最後將自己的侄子成功解救。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哈桑一家人身上發生的事情何嘗又不是經歷苦難的阿富汗人民所受的遭遇!戰爭帶給人們的創傷往往需要時間和親情的自愈,在原版小說和電影的鏡頭中,哈桑兒子重燃對追風箏的激情何嘗又不是從戰爭中喪失親人和痛苦遭遇中解脫呢?而阿米爾在照顧自己侄子的過程中也逐漸釋然,果然還是親情能夠治愈一切。倘若孩童時的他們能夠早點開懷,接納對方,就不會有骨肉的分離;倘若沒有發生戰爭,那麽就不會有骨肉的分離……但是,歷史往往是不允許我們假設的,它是一個個鮮活生命在我們腦海中的活靈活現。
為了讓大家更好地領略本小說,小編在此給大家推薦正版書籍,能進一步讀懂小說背後的內容,加深對本小說的理解;對喜歡收藏圖書的讀者來說也是一種福利,能夠獲得精裝圖書。
盡管小說和電影中給我們所展現的是一個較為圓滿的結局,但是更深地,對於阿富汗人民來說未來將會是如何拯救,小說並未給出答案,需要讀者自己去探索。值得慶幸的是,近年來阿富汗人民已經重新掌握了自己的政權,希望戰火帶給阿富汗民眾的創傷能夠及時得到醫治,還給無數阿富汗民眾一個美好的明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