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訊息網8月2日報道美國【華爾街日報】網站7月28日發表題為【後安倍時代,日本試圖平衡與美中的關系】的文章,作者是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日本問題專家理察·山繆爾斯。文章認為,十多年來,在美中之間找到適當的位置是日本面臨的最重要的戰略選擇。如何與美中保持「恰到好處」的關系讓東京一直提心吊膽,不敢松懈。全文摘編如下:
安倍晉三是半個世紀以來日本外交和安全政策變革最雄心勃勃的推動者。安倍透過重新解釋憲法和撤銷日本在冷戰期間為打消鄰國和選民疑慮而對自己施加的許多限制來實作他的目標。他使日本軍隊不再束手束腳,能夠部署進攻性武器、出口武器並在緊要關頭援助美軍——此前對憲法的解釋排除了這種可能性。
7月10日,在日本東京自民黨總部,日本首相、自民黨總裁岸田文雄在為當選議員貼花後發表講話。(新華社發)
與此同時,安倍致力於減少日本對華盛頓的依賴,這無疑是因為他看到了中國的崛起,擔心美國的相對衰落可能導致其成為一個不太可靠的盟友。因此,他與澳洲、印度和美國組成了「四方安全對話」,與澳洲、英國和菲律賓締結雙邊戰略夥伴關系,用這種方式來加強日本的戰略地位。
美中是全球最大的兩個軍事和經濟強國。十多年來,在美中之間找到適當的位置是日本面臨的最重要的戰略選擇。如何與美中保持「恰到好處」的關系讓東京一直提心吊膽,不敢松懈。
中國的實力現在令日本相形見絀。按絕對值計算,中國的國內生產毛額(GDP)是日本的三四倍之多,其軍費開支是日本的五倍。與此同時,由於川普前總統不可預測的要求以及拜登總統匆匆從阿富汗撤軍的行為,日本決策者對美國能否在該地區保住權力失去了一些信心。
在這種情況下,日本戰略家的思維往往可分為四大類。那些不希望日本與美國或中國靠得太近的人傾向於讓日本采取自主防禦。倘若這樣做,日本需要承擔獲得和維持獨立軍事能力所要付出的代價和風險——好處是日本不必再對中國和美國分散風險。日本將依靠自己的力量。
東京的第二個戰略選擇是:向中國靠攏以解決其困境。這吸引了商界的一些人,他們強調與中國這個最新的全球經濟巨頭建立穩固關系將帶來諸多好處。日本可以為建設一個以中國為核心的東亞經濟集團作貢獻,而不是錯失這樣的優勢。十多年前,在前首相鳩山由紀夫的領導下,東京朝著這個方向傾斜,但隨著中國變得越來越強大,這種選擇已變得不那麽可行。
與中國經濟增長帶來的好處相比,一些人更害怕中國的霸權。這些人傾向於第三種選擇,也就是緊抱美國大腿。安倍傾向於走這條道路。軍事現實主義者認為,日本單靠自己的力量無法制衡中國或威懾北韓。這些現實主義者認為,美國在該地區發揮的作用是無害和穩定的——甚至不可或缺。他們傾向於對華盛頓的保護加倍下註,以獲得美方的支持,並維持美國在該地區的霸主地位。
但不是所有日本戰略家都認為日本真的要做出選擇。在執政的自民黨內,日本首相岸田文雄一派——包括外務大臣林芳正在內——都認為,日本不需要以日美交惡為代價來加強與中國的經濟關系。與雙方保持關系能給日本帶來更多好處:加強中日經濟關系能讓日本免受像美國2017年突然結束【跨太平洋夥伴關系協定】(TPP)那樣的沖擊,而與華盛頓結成牢固的安全聯盟可以保護日本免受中國的軍事脅迫。
每位日本領導人都曾考慮過走這種中間路線。畢竟,誰不想魚與熊掌兼得呢?而今天的岸田文雄首相擺出了軍事現實主義者的姿態。
就目前而言,與中國保持恰當關系、同時獲得美國的支持是日本要迎接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