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訊息網8月5日報道厄瓜多爾拉丁美洲新聞社網站8月3日發表題為【糧食巨頭正「因饑餓而變胖」】的報道,指出跨國寡頭唯利是圖才是國際糧食危機的主要原因。全文摘編如下:
糧價持續上漲加劇了饑荒。盡管媒體都把焦點放在了烏克蘭戰爭的影響上,但這只是問題的一小部份。必須承認的是,過去兩年的新冠大流行是一個主要因素。但這些都不是糧食危機的主要原因。最根本的因素在於,農用工業糧食系統(超市和零售的主要供應來源)被少數跨國公司控制,而這些企業唯利是圖,其根本目的並非為民眾提供食品。
從種子到超市,再到糧食貿易和食品飲料加工——產業鏈的每個環節都由4到10家公司控制著全球市場的大部份份額。最強大的技術公司和投資管理企業也紛紛進入農業食品市場,導致情況變得更加復雜。
專家認為,我們面臨的是價格危機,而不是糧食短缺。其主要誘因在於農業糧食系統的控制者肆意進行金融投機,而不是因為缺乏糧食生產或庫存。
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的全球價格指數,食品價格指數處於自1990年該組織開始進行統計以來的最高點,2022年其增長甚至超過了2007年至2008年糧食危機的峰值。
然而,聯合國糧農組織的指數還顯示,糧食產量和儲存量一直保持穩定,自1990年以來還略有增加,而價格卻以令人無法理解的速度飆升,與產量和儲存量毫不相關。
小麥的情況也是如此,這種作物被認為是受烏克蘭戰爭影響最嚴重的谷物之一。即使在今天,小麥仍然沒有出現庫存短缺,但高度依賴從烏克蘭和俄羅斯進口的國家中最貧困人口還是受到了嚴重影響。這是因為控制世界其他地區小麥貿易的企業(約占小麥出口的80%)趁機提高了價格,而此舉對城市貧困人口的影響尤其嚴重,因為他們通常要將自己收入的60%用於食品消費。
樂施會的一份最新報告顯示,就在食品價格飆升的同時,食品部門最大的企業及其所有者的利潤也大幅增加。食品與技術、能源和制藥這幾個部門是在新冠大流行的幾年中獲利最多的部門。在過去兩年裏,食品和農用工業領域的億萬富翁的財富總和增加了45%。此外,該行業的62名大股東被納入世界10億美元級富豪的行列中。
由跨國寡頭控制的農用工業食品系統是糧食危機、饑荒的主要結構性原因,也是垃圾食品和低營養品質的食品泛濫導致人口免疫力下降的誘因。
擺脫糧食和健康危機的惡性迴圈以及對跨國公司的依賴成為當務之急。為此,各個國家和地區必須維護糧食主權,而不應孤軍奮戰甚至封閉邊界。應當在一個對社會負責的體系中,支持農業永續發展,同時防止企業控制並利用對全世界人口都發揮著至關重要作用的糧食進行金融投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