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國際

翟東升:從追趕到反超,中日制造網路地位為何反轉?

2022-11-28國際
導讀:今年是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9周年。11月10日至12日,第六屆「一帶一路」與全球治理國際論壇在復旦大學舉行。本屆論壇由復旦大學與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一帶一路」智庫合作聯盟聯合主辦,復旦大學一帶一路及全球治理研究院與中聯部當代世界研究中心聯合承辦。論壇上,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副院長翟東升發表演講,題為「一帶一路」與東亞生產網路的拓展與重構。以下為演講全文,文章經作者授權和審閱。
【演講/翟東升】
今天和大家分享的主題是「一帶一路」與東亞生產網路的拓展與重構,我將從自己的學科背景出發,結合國際政治經濟學的視角來談這個問題。我的觀點包含以下三個方面:
1.量的積累:「一帶一路」全球生產網路的成長。 2.質的飛躍:「一帶一路」助力東亞生產網路質的提升。 3.課題內容分享:東亞生產網路的拓展與重構。
伴隨著「一帶一路」與全球生產網路的成長,中國在東亞地區生產和貿易的重要性不斷提升,在全球的市場份額也在不斷提升。中國大陸和香港占全球貿易的權重早已超過了美國,最近幾年也超過了歐洲,尤其是在新冠疫情期間,我們國家的對外貿易迎來一些新機遇。
早在八年前,我們認為中國在全球出口中的份額已經「見底」,沒料到新冠疫情讓中國在全球市場中的份額進一步提升。從貿易品生產的角度來看,東亞生產網路占全球的權重已經明顯超過了北美生產網路,也超過了歐洲生產網路。
翟東升:從追趕到反超,中日制造網路地位為何反轉?
圖自作者
從示意圖中,我們可以比較明顯地看出中國、美國、歐洲三大生產網路的消長,到目前為止,東亞生產網路的規模正在接近北美和歐洲兩大生產網路的總合。統計還發現,從1990年到2020年,經過了三十余年的發展,東亞生產鏈提供的產出在中國入世之前已經超過了北美,至今仍在持續擴張。
翟東升:從追趕到反超,中日制造網路地位為何反轉?
圖自作者
中國工業化的成功離不開東亞生產網路的助力。透過對全球生產網路的分析,我們能夠發現,2000年,中國大陸只是東亞供應鏈中普通的一環,與「四小龍」的體量相近。東亞生產網路由日本主導,中國是依附性發展的典範。
翟東升:從追趕到反超,中日制造網路地位為何反轉?
中國入世前全球主要國家與地區間貿易流量示意圖。圖自作者
到了2009年,中國透過積極地擁抱東亞生產網路,從貿易量層面來看已經遠遠超過日本,成為整個東亞地區的中心。
翟東升:從追趕到反超,中日制造網路地位為何反轉?
翟東升:從追趕到反超,中日制造網路地位為何反轉?
2009年與2021年全球主要國家地區貿易流量示意圖。圖自作者
2021年,在「一帶一路」倡議的推進和落實行程中,中國在全球生產網路中的中心地位進一步凸顯出來。眾多開發中國家進一步融入地區生產網路,中南半島和孟中印緬經濟走廊範圍獲益明顯;另一方面,美國和日本的相關政策發揮了合力,比如中美貿易戰中,有一些全球性的資本開始把生產環節往越南和印度遷移。
可以說,當下這種貿易局面的形成,既有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發揮的重要作用,又有其他大國間的政策賽局作為動因。比較可惜的是,緬甸原本也有比較明顯的機會和優勢,但由於緬甸國內的政治變化,沒能在這一輪產業轉移中獲益。
中高端產業的全球競爭也有了質的提升。在具有高科技含量的產品貿易分類中,中日以電子產品見長,美歐在飛機、制藥等領域更有優勢,而在中高科技含量的產品貿易中,中國汽車和電氣行業的出口正在快速發展。
「一帶一路」倡議深深嵌入國際貿易市場的爭奪的語境中,有助於突破美國對我們產業上的打壓。這兩年,各方都非常關註珠海航展,主要原因是珠海航展正在成為全球最重要的出口手段。包括軍工產品在內的一些有中高技術含量的產品,能夠從我們國家大量出口,對於我們來說不僅具有重要的科技含義,也對中國的外交關系產生了正面影響。
長期來看,科研投入的最終來源是各國的世界市場份額,一個國家在開放世界市場當中占的份額越大,在相關產業中的科研資本投入永續性就越強,投入必要性就越大,從而形成良性迴圈。
翟東升:從追趕到反超,中日制造網路地位為何反轉?
現在全球科技競爭正在呈現兩強趨勢,而不是多極化趨勢,正是得益於中國和美國各自巨大的國內市場。中美兩國的研發支出已經和其他國家拉開差距。歐洲和日本在特定領域裏還有優勢,這源於過去幾十年這些國家的工業化積累。未來在數位和太空領域,中國科研人員的比例雖然暫時低於已開發國家,但研發支出的邊際效益更高,增長空間巨大。
南韓和以色列目前是全球比較活躍經濟體裏面研發投入最高的國家,但我個人更看好中國未來的高科技發展,為什麽?因為我們國內受大學教育人口在總人口中的占比正在穩步增加。對於我們那一代人而言,每一萬個年輕人中可能只有幾個人有機會讀大學,然而2021年,中國新出生人口不到800萬,今年的大學畢業生數量是800萬以上,這意味著什麽?隨著時間的推移,中國科研人才占比會越來越高。
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PCT)專利申請情況也反映出類似的趨勢,中國、美國和日本基本處於同一個數量級,然而如果看「高被參照」論文數量,就能看出「新門道」,中國學者參與寫作的論文數量已經超過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對比日本發表的論文數量也不少,可是品質相對較低。
翟東升:從追趕到反超,中日制造網路地位為何反轉?
在國際高被引論文中(前1%和10%),中國學者參與寫作的論文數量已經超越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圖自作者
有關東亞生產網路的拓展與帶動沿線國家的發展機遇問題,我們可以發現,中國的高品質發展需要帶動沿線國家的市場,我們在全球價值鏈(GVC)貿易方面,在2008年危機之後占比是下跌的。
最近有人擔心蘋果公司將一部份業務轉移到印度去,單純看這個新聞沒有太大的意義,只能得出片面的觀點。GVC貿易早期對經濟的帶動作用比較大,但是要讓老百姓富起來,光靠富士康是不夠的。我們用高價和高補貼來獲得「點火」之後,後續必須要有自身的力量,要激發出持續的火焰,也就是一般貿易和本土消費。
然而我們當前還面臨一個關鍵問題,2021年中國新生兒出生量下跌,今年很可能跌破800萬,新生兒曲線決定著中國本土的消費市場。事實上,從全面放開二孩開始,中國新生兒數量一度達到1780萬,隨後逐漸下降,現在即將跌到800萬,這一定程度上加重了中國社會的老齡化問題和焦慮。
另外全球化指數、貿易和跨境信貸指數都在下跌,全球整體格局決定了中國必須持續堅持高品質發展,必須在外部市場中找到新的「增量」,比如促進「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經濟增長,從而在這些國家中,把中國生產的具有高附加值和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工業制成品賣給他們,有助於高端制造業在跟美國的競爭中勝出。
東協國家參與復雜分工的潛力巨大,中南半島三國參與一般貿易和復雜貿易的前景也比較樂觀,因此美國、歐洲、日本、中國等國家都在大幅增加對東協國家的直接投資。
翟東升:從追趕到反超,中日制造網路地位為何反轉?
圖自作者
我們發現中國在「一帶一路」的框架下,對東協FDI(外國直接投資)投資的第一個波峰是2016年由國企帶動的,這得益於相關的國家政策推動;2018年之後又出現了第二個波峰,這一次主要依賴於民間資本湧入。根據商務部數據,已備案對東協國家投入的企業占全部備案企業的三分之一以上,其中,新加坡是中國向東南亞投資的重要彈板,而越南、印尼、柬埔寨是投資的熱點地區。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