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國際

海派城市考古|尋覓初代網紅文廟的墨點

2022-08-06國際

近日,關於「文廟要拆了」的訊息在各種渠道四處傳開。作為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的上海文廟真的會拆嗎?顯然不會。此處大家所說的「文廟」,指的則是文廟周邊街區。後者即將因舊區改造而被拆除,隨之一同將告別的,則是那些承載了不少上海人青蔥記憶的手辦、文具、餐飲小店。文廟二字,對於申城而言,遠不止於一座紀念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祠廟建築,已是人們懷念城市往昔生活的一種寄托。

夢花街雨夜 澎湃新聞記者 朱喆 圖說到上海文廟,其最初位置並不在文廟路今址。翻開如今的上海地圖,老城廂靠近小東門一帶有一條聚奎街,這就是上海縣城最早的文廟所在。1292年,上海建縣後不久,縣學就在此被建造,有正殿、講堂及齋舍。之後經過元明兩代屢次添建、修葺,至清朝年間,上海文廟已具規模。1853年小刀會起義爆發,義軍首領劉麗川一度以上海文廟作為指揮部。1855年起義遭鎮壓後,文廟原址一同被毀,上海地方政府遂決定「移學於西城右營署基」,也就是今天的位置重建文廟。從1855年到如今,將近170年的時間裏,位於西門的上海文廟經歷了廢科舉之後的落寞,見證了老城廂的市井繁華,如今又將迎來城市更新的物換星移。作為上海縣城重要的地標,自遷址於此,文廟周邊就不乏「網紅」,隨著歷史變遷,他們早已消逝,但卻又不乏以別樣的方式延續至今,陪伴著這座城市。這裏,就讓我們走進上海文廟那些曾經的「初代網紅」。

黃泥墻桃園

黃泥墻,這是一個在上海老城廂已湮滅多時的地名。大致位置就在今上海文廟南側蓬萊路學前街一帶。上海文廟遷到今址的那會兒,上海人賞桃品桃,黃泥墻是一個無論如何也繞不開的好去處。

上海種植水蜜桃的歷史自明代始。16世紀時期,顧氏在上海縣城西北角建造了被譽為海上三大名園之一的露香園(今露香園路即得名於此),建園時從從外地引入眾多桃樹種於園內,此即為上海水蜜桃種植的開端。

1936年2月2日 【金剛鉆】上關於黃泥墻桃園的文章明末清初,顧氏敗落,露香園隨之荒廢,園中的桃樹卻果味甜美而得以延續,逐漸被人移栽,位於上海縣城西南角的黃泥墻就是其中重要的一處。移栽到黃泥墻的桃樹,經過多年培育漸成氣候,清鹹豐年間,黃泥墻處有一座衛姓家族開辟的桃園,種有桃樹300余株,每年春季都是桃花滿園,到了夏天收獲之時更是碩果累累。該園所出品的蜜桃有紅色斑點,汁多味甜,遠近聞名。時人有竹枝詞曰:「瑤池仙味勝醇醪,異品爭推水蜜桃。聞說黃泥墻更好,小紅圈子認鵝毛」。到了光緒年間,桃園規模雖有縮小,但仍有桃樹數十株,結果之時對外開放參觀,遊人可購買品嘗。此後隨著周邊一帶逐漸繁華,地價驟增,桃園遂被遷走,據記載遲至1930年代,老城廂西門一帶還有一條「桃園路」,即是得名於黃泥墻桃園。

黃泥墻今貌 曹偉 圖離開了黃泥墻的水蜜桃並沒有告別上海人,該處桃樹後傳至滬郊龍華,成就了民國年間聞名的龍華水蜜桃。此後雖歷經戰火摧殘但薪傳不斷,經過輾轉遷徙,逐步發展成為如今的南匯水蜜桃,仍然穩坐滬上網紅水果的寶座。上海市立圖書館

1905年,清政府釋出「上諭」,宣布自丙午(1906年)科為始,所有鄉、會試一律停止,各省歲、科考試亦即停止,科舉制走到了它的盡頭。受此影響,加之進入民國後,各類新思潮風起雲湧,孔孟之道一度被與保守、陳舊畫上等號,上海文廟也逐漸「邊緣化」。

所幸孔子所倡導的尊師重教傳統在上海依然得到延續,文廟也在1930年被改為「上海民眾教育館」,內部移栽樹木花草,時人亦有稱其為「文廟公園」。鑒於當時的上海,尤其是南市老城廂一帶缺乏公立圖書館,市民閱讀需求難以得到滿足,1931年春,經上海市政府撥款2.5萬元,由上海市教育局負責籌建上海市立圖書館,館址就選在了上海文廟內的藏經閣舊址。

1931年5月,上海市立圖書館動工,至年底基本建成。受到1932年一二八事變影響,該館至1932年6月1日部份開放,提供雜誌、小說類書籍借閱。這也是由上海市政府正式設定的第一個公立圖書館。1933年1月7日,上海市立圖書館全部開放,每日到館借閱圖書者達數百人。1934年,根據需求又增開兒童閱覽室,成為老城廂地區重要的「閱讀空間」,據1936年的【申報年鑒】統計,1935年該館藏書25157冊,全年經費11549元,工作人員12名。

1936年,位於江灣作為「大上海計劃」一部份的「上海市圖書館」正式對外開放,但由於當時的江灣交通尚不方便,因此直至抗戰爆發前,位於文廟的上海市立圖書館一直都是市中心最重要的公立圖書館之一。

位於文廟的上海市立圖書館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老城廂一帶受損嚴重,上海市立圖書館被迫關張。抗戰勝利後,當時的上海市政府在將江灣前上海市圖書館,福州路前工部局圖書館(後改稱偽上海特別市市立圖書館),文廟前上海市立圖書館合並組成新的上海市立圖書館,館址設立於福州路工部局圖書館原址,原文廟市立圖書館改為第一分館。

1934年5月出版的【上海各圖書館概覽】 一書中對上海市立圖書館的介紹1949年上海解放後,軍管會接管舊上海市立圖書館,並於1952年正式更名為上海市人民圖書館。館址先後設立於福州路和復興中路,即現在的文化廣場所在位置。1958年10月,經市委宣傳部批準,市人民圖書館改為盧灣區圖書館,1959年8月遷至陜西南路235號原明復圖書館舊址。盧灣、黃浦合並後,該館再次更名為黃浦區明復圖書館。歲月荏苒,歷盡滄桑,從老城廂的文廟,到舊日法租界腹地的陜西南路,物換星移幾度秋,不變唯有書香味。上海市立動物園

講到動物園,如今的我們第一反應不是位於滬西虹橋路的上海動物園(俗稱西郊公園),就是在南匯的上海野生動物園。不過,回到90多年前,當年的上海人若想要看各類奇珍異獸,文廟旁的上海市立動物園則是他們最好的選擇。

上海市立動物園肇始於1931年,是年市政府批準建造。經過招標,一期工程於1932年8月動工,12月底竣工。此後二、三期工程相繼實施,1933年8月1日正式對外開放。其位置在今文廟路、學前街交匯處,即今敬業中學一帶。動物園門則與文廟隔路南北相望。

敬業中學 澎湃新聞記者朱喆 圖值得一提的是,上海市立動物園的主管部門為上海市教育局,體現了當時人們對於動物園的定位:針對民眾開展自然科普教育推廣的機構,而非單純的休閑娛樂場所。1936年中國博物館協會編輯出版的【中國博物館一覽】一書中,上海市立動物園赫然在列,從側面也證明了這一點。

1936年中國博物館協會編輯出版的【中國博物館一覽】對上海市立動物園的介紹上海市立動物園面積約10余畝,根據東西長,南北窄的地形特點,分為東部、中部、西部三個展區,共展出動物包括獸類、禽類、靈長類、兩棲類、魚類等總計100余種,其中不乏大象、獅、虎、豹等中大型動物。此外,市立動物園還有動物標本80余件,1935年崇明漁民捕獲柯吉拉一條,動物園將其購買制成標本並作展出,成為一時之新聞。

上海市立動物園中的老虎

上海市立動物園中的仙鶴事實上,市立動物園自開放伊始,就成為當時滬上一大網紅去處,據1934年11月6日【申報】記載,開放頭一年,總參觀人數就達到了約118.9萬人次,占到當時上海總人口的三分之一。不少學校、團體都組織人員前來參觀,將這裏作為科普教育的基地。與此同時,動物園方面還在1934年至1936年期間,先後舉辦了多屆全市性的芙蓉鳥、信鴿、金魚評選會,獲得媒體廣泛報道,進一步積攢了人氣。

民眾等待動物園開門令人遺憾的是,正當上海市立動物園蓬勃發展之際,1937年八一三事變爆發,文廟一帶很快被戰火波及。在經費無著的情況下,為避免動物死亡或逃逸造成民眾傷亡,市立動物園管理方不得不與法租界公董局接洽,經雙方溝通,最終全部動物被贈送給今復興公園的前身顧家宅公園,上海市立動物園這處初代文廟網紅,就以這樣的方式宣告落幕,著實令人唏噓不已。(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