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國際

遼博新展「華·彩」:看琺瑯器的輝煌與重生

2022-08-02國際
有一種工藝,它的歷史與千年陶瓷、玉器等相比略顯年輕,然而傳承至今,卻發展成為中國工藝美術史上一顆璀璨明珠。它就是琺瑯工藝。
澎湃新聞獲悉,「華·彩——遼寧省博物館藏琺瑯器專題展」前天在遼寧省博物館對外展出。展覽共展出琺瑯器78件套,其中半數以上文物為首次公開展出。展覽在對館藏琺瑯器整理研究的基礎上,從何為琺瑯器,琺瑯器源流、發展歷史、造型、制作工藝以及裝飾紋樣等多個方面進行解讀,為觀者叩開一扇了解琺瑯器的大門。
何為「琺瑯器」
琺瑯又稱「佛菻」「佛郎」「拂郎」「發藍」,是一種復合礦物材料,由中國隋唐時古西域地名「拂菻」音譯而來,基本成分主要為石英、長石、硼砂、硝石、碳酸鈉和各種呈色的金屬氧化物等,與陶瓷釉、琉璃、玻璃(料)等同屬矽酸鹽類物質。
遼博新展「華·彩」:看琺瑯器的輝煌與重生
琺瑯器又稱「金屬胎琺瑯器」,是以金屬(多數為銅,少數為金銀)為胎體,將經過粉碎研磨的琺瑯釉料,塗施於金屬制品的表面,經幹燥、燒制所得的復合型工藝制品。公元13世紀末至14世紀初,琺瑯工藝經西亞阿拉伯地區傳入中國。中國工匠在掌握這門技術之後,逐漸將中華民族傳統文化風格融入其中。歷經明清兩代的發展,琺瑯工藝逐漸成熟,取得輝煌成就,發展成為中國工藝美術史上一顆璀璨明珠。
遼博新展「華·彩」:看琺瑯器的輝煌與重生
元 掐絲琺瑯纏枝蓮紋雙耳爐
遼博新展「華·彩」:看琺瑯器的輝煌與重生
明早期 掐絲琺瑯葡萄紋繩耳三足爐琺瑯器造型變化多姿,氣度雍容華貴,色彩富麗堂皇,紋飾寓意吉祥,既能滿足皇家貴族的審美需求,又能彰顯帝王之家的富貴和威嚴,受到明清帝王的喜愛和重視。
遼博新展「華·彩」:看琺瑯器的輝煌與重生
清雍正 畫琺瑯纏枝牡丹紋雙聯蓋盒
遼博新展「華·彩」:看琺瑯器的輝煌與重生
清乾隆 掐絲琺瑯獸面紋直耳鼎明清時期,琺瑯器主要作為禦前用器,由皇家禦用作坊制作,除少量作為貴重禮物由皇帝賞賜給王公大臣或饋贈外國友人外,民間幾乎無從覓得。清代晚期,宮廷因削減開支逐漸停造,大批禦用工匠被遣散,民間才開始制作和使用琺瑯器。從掐絲琺瑯到畫琺瑯
此次展覽以時間為主線,從元代到當代,將琺瑯器分「發軔」「輝煌」「衰落」「重生」四個部份,講述琺瑯器發展的歷史;以工藝為輔線,分「掐絲琺瑯(景泰藍)」「鏨胎琺瑯」和「畫琺瑯」三類進行展出,觀眾不僅能了解它的歷史,還能認識不同時期的造型和工藝特征。
遼博新展「華·彩」:看琺瑯器的輝煌與重生
清乾隆 鏨胎琺瑯嵌玉葫蘆瓶
遼博新展「華·彩」:看琺瑯器的輝煌與重生
民國 掐絲琺瑯花鳥紋高足爐由於琺瑯器的制作集繪畫、冶金、鑄造、雕鏨、錘胎、窯業、鍍金等多種工藝為一體,制作十分繁復,此次展覽在展陳設計上,以圖文、視訊與琺瑯樣品相結合的形式,詳細介紹了琺瑯工藝中兩個重要的種類,即掐絲琺瑯(景泰藍)和畫琺瑯制作工具和工藝。觀眾還可以上手觸摸琺瑯樣品,直觀地感受每一道制作工序。
遼博新展「華·彩」:看琺瑯器的輝煌與重生
展陳現場此外,中國傳統紋樣講究「有圖必有意,有意必吉祥」,琺瑯器也不例外,其紋樣主要取材於瓷器、服飾、木雕、石刻、漆器等,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主體紋樣,一種是輔助紋樣。常見的主體紋樣主要有植物紋、瑞獸紋、昆蟲紋、動物紋;輔助紋樣主要有錦地紋,如祥雲錦、回字錦、魚鱗錦、萬字錦、古錢錦,以及蕉葉紋、冰裂紋等。據悉,為了更好地讓觀眾了解紋樣傳達的吉祥的寓意,感受中華民族的審美取向以及文化精神,在展陳設計上還以燈箱圖文的形式展示琺瑯器的紋樣。此次展覽將持續至2022年10月30日。
(本文綜合整理自遼寧省博物館相關展覽資料。)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