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國際

【面對的勇氣】:揭開恐懼的面紗,學會與恐懼和解

2022-11-27國際

」上台後,感覺自己滿嘴塞滿了棉花,脈搏快得像在百米沖刺。」這是美國作家馬克·吐溫談起自己首次演講時說的一句話。

英國首相丘吉爾則這樣形容演講時的感受:每次演講他都覺得胃裏像放著一塊冰。當年他更是親身體驗過在演講台上臉色發白、四肢顫抖,直到被轟下台去的感受。

李嘉欣曾在一公共場合自曝有密室恐懼癥和人群恐懼癥。在狹小的房間就會感到不安,對大批人群,還會過敏。

鹿晗懼怕坐飛機,通常都是高鐵出行。……

普通百姓中,恐懼的物件和案例更是稀奇古怪、數不勝數。

人為什麽會感到恐懼?為什麽同樣是恐懼,有的人能很好把握而有的人卻無法自制呢?

這一切疑問,在【面對的勇氣】中都會找到你想要的答案。

【面對的勇氣:做無懼無畏的自己】的作者凱瑞斯托夫·安德烈,不僅是法國著名的心理學家、精神科醫師,還是一位暢銷書作家,更是法國認知行為療法的領軍人物,是他首度將正念冥想引入精神治療領域。他著有多本心理學暢銷售,作品被轉譯成十余種語言,暢銷世界各地。

【面對的勇氣】分十個章節,從什麽是恐懼、恐懼癥是如何產生的、人類可能遭遇那些恐懼以及面對恐懼癥又該做怎樣處理等,各個角度都做了全面的解讀。

每種恐懼情緒背後都有一個故事,讓你更清晰地認識恐懼,直面恐懼,從而接納恐懼、戰勝恐懼。

何為恐懼?恐懼背後的恐懼又是什麽?

【面對的勇氣】:揭開恐懼的面紗,學會與恐懼和解

01、恐懼背後的恐懼

恐懼是人類本能的情感,也是人類最古老而強烈的情緒」

恐懼是我們最原始的情感;它是人類前進演化幾千萬年保留下來的,潛在的自我保護意識;是祖先留給我們的珍貴遺產;是身體的天然報警系統。

既然恐懼是人體潛在的自我保護意識,那為什麽還會有那麽多人被恐懼癥折磨生不如死?

事實上,恐懼和恐懼疾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恐懼作為人類的潛在保護意識,它只在潛在的危險面前以一種恐懼情緒表現出來,提醒人們註意安全。

恐懼是寶貴且必要的,雖然恐懼有時會讓人回避和退縮,但透過自我調節就會恢復,對人的生活不會造成太大影響。

恐懼癥則不同:「恐懼癥不只是恐懼和逃避,也是在面對恐懼時的情緒失靈,恐懼癥不僅僅表現為強烈的恐懼,而且是一個有獨特發病機理的真正意義上的疾病。一旦發病,它就會持久地出現,有時甚至會惡化、擴大化」。

就拿張愛玲來說吧,「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爬滿了虱子」,這是張愛玲18歲時寫下的,對一個花季女孩來說,對跳虱的恐懼和厭惡本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本沒有什麽不妥。

可許多年後,台灣作家水晶卻披露了張愛玲的私密:「她自去年(1984年)起搬家,即染上了跳蚤。為了省錢,買了一只二手貨冰箱,跳蚤即從箱底繁殖,弄得她走投無路,連頭發也剃了,每日要洗頭,後來只得穿plastic(塑膠)衣服,再脫扔掉……。三天換一個motel(汽車旅館)。去看醫生,說她是心理作怪,然而每天晚上兩足會咬得紅腫。」

據記載:張愛玲晚年3年搬家180多次,抗虱大戰持續了十年。為了躲避跳虱,她剃掉了頭發、穿塑膠拖鞋、用一次性碗筷……

為什麽張愛玲會對跳虱這麽敏感恐慌?同樣的地方別人住就沒事,為什麽她一住就會有跳虱?

【面對的勇氣】將這種行為總結為病理性恐懼。恐懼癥患者產生災難性聯想的可能性非常大。這樣做的後果主要有兩個:導致逃避行為和造成痛苦。

張愛玲對跳虱的恐懼是真的,但到後來已經超出了正常恐懼的範圍,演變成了恐懼癥。

′可以說恐懼癥就是恐懼背後的恐懼,那麽恐懼又是如何演變成恐懼癥的呢?

【面對的勇氣】:揭開恐懼的面紗,學會與恐懼和解

02、天然報警系統失靈

病理性恐懼就像一個啟動功能和調節功能失靈的警報器」。

人體中負責處理恐懼情緒的是大腦中很古老的邊緣系統,一種被稱為情緒腦的原始本能。而進行解碼和調節控制情緒的卻是經過幾千萬年前進演化到現在的大腦新皮層。

「我們的恐懼反應其實是新皮層和邊緣系統之間互通的結果,也是恐懼情緒被產生和調節的結果」。

如果大腦的邊緣系統和大腦新皮層都很健康正常,那麽我們感到的恐懼就是正常的恐懼情緒。這種情緒就能讓我們避開危險,提高生活的品質。

大腦邊緣系統和大腦新皮層作為人體的一部份,也會有生病的時候,一旦發生病變,由它們組合而成的報警器就會失靈。

這時處在大腦新皮層的各種能力就會失控,想象力會把危險無限放大,預期能力則會把未來莫須有的事情變成恐懼……

恐懼癥患者對恐懼源的理解過於偏激,往往會誇大造成恐懼的因素。

就像【面對的勇氣】中作者所說的那個得了血液和註射恐懼癥的患者,他無比堅定地認為,只要有人給他打針,他就一定會失控。由於失控不停亂動,折斷的針頭就會留在自己的身體內。

他還想象到,有一節斷掉的針頭,會沿著血管隨著血液流進他的大腦裏,從而引起腦部大出血。

他甚至聯想到,醫生一定會抽掉自己很多血進行化驗,到時候他一定會暈倒。

恐懼癥種類很多,比如幽閉恐懼癥患者堅信,如果被困在電梯裏,就會因缺氧而窒息死亡。

動物恐懼患者,會無限放大自己所恐懼動物眼睛的兇光,爪子的鋒利,還會想象動物向他撲過來撕咬並且將他吞噬的畫面。

社交恐懼癥患者,由於太過在意他人的目光和評價,產生一種所有人都在註意自己的錯覺,由於緊張身體就會顫抖,語無倫次。

在正常人眼裏,這些想法都很荒誕可笑,可對於恐懼癥患者來說,他們認為這些事情卻是必定會發生的。

其實不論是那一種恐懼癥,無論想法如何怪異荒誕,歸根結底的原因無非就是人體的報警系統(大腦邊緣系統和大腦新皮層)出現了故障。

由於恐懼癥患者的警報系統失調,所以導致他們對恐懼源的理解不對,正是他們這種偏激行為和病態心理造成了恐懼癥的產生。

既然恐懼癥是由人體報警系統失靈引起的,那麽如何才能修復報警系統,讓恐懼癥患者恢復正常呢?

【面對的勇氣】:揭開恐懼的面紗,學會與恐懼和解

03、直面內心的恐懼

想要醫治恐懼癥,我們首先應該明白:「恐懼癥患者的問題不是恐懼本身,而是無法控制恐懼的事實,也就是面對恐懼時的脆弱」。

【面對的勇氣】認為,想要解決恐懼癥這個問題,如果只是單純的強迫患者去面對他所對應的恐懼,而不去做任何情緒梳理的話,效果會適得其反。

因為造成恐懼癥的原因是,負責正常恐懼的腦回路失靈,這些腦回路啟用容易,調節卻很難,就像免疫系統失靈,最先關註的應該是如何修復,而不是讓它繼續消耗。

【面對的勇氣】作者認為:治愈恐懼癥的首選應該是恢復患者最希望克服的情緒反應(恐懼感或羞恥感)和行為反應(回避行為),這樣才能取得患者信任,進行下一步治療。

法國國家健康與醫學研究院曾發表了一篇關於心理治療有效性的報告,報告總結了相關研究,並再次提醒人們,恐懼癥的首次治療應該考慮認知行為療法(TCC)。

認知行為療法主要包括暴露療法(主動面對恐懼)和認知重建(改變和批判思維方式)兩種技術

暴露療法分好多種,場景暴露練習就是讓患者直接面對恐懼源產生恐懼反應進行練習,也是最經典的練習。其余的療法比如:

想象暴露練習,則是針對強烈恐懼癥患者,在做場景暴露練習之前先進心,先透過想象放松地面對恐懼源。

當然,不論哪種暴露療法,都不能疏視患者在練習中產生的心理壓力,都要有治療師全程陪伴、引導,循序漸進進行。

認知重建則是透過治療師做心理疏導,從而改變恐懼癥患者的思維方式,讓其認識恐懼、接納恐懼、走出恐懼。

首先是讓患者進行自我觀察,思考自己的恐懼源,使患者產生恐懼和逃避的心理。

接下來,讓患者用自己的認知進行反思和分析,幫助他們透過觀察後,分析自己為什麽會害怕?自己預言的災難到底會不會發生?長期這樣下去的後果是什麽?

最後,治療師會讓患者透過「現實的考驗」證實自己對恐懼的預期是否可信。也就是治療師會親自陪同患者去面對恐懼源,去證實他們想象的是多麽的不切實際,逐漸改變患者的認知,讓大腦邊緣系統(情緒腦)相信並接受認知調節練習。

「事實上,解決問題的方法並不是強迫自己面對恐懼,而是成功處理面對恐懼的過程中產生的一系列情緒」。

治療恐懼癥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的是長期的堅持,想讓患者坦然面對恐懼,就必須讓患者明白自己為什麽會恐懼?

懂了導致恐懼的原因之後,他們自然而然就會配合治療,走出恐懼的陰霾。

【面對的勇氣】:揭開恐懼的面紗,學會與恐懼和解

總結:

凱瑞斯托夫·安德烈在【面對的勇氣】中著重強調,「每個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意誌決定自己的人生」,恐懼癥並沒有人們想象中的那麽可怕它只是人體報警系統失靈後,產生的一系列失控情緒。

只要我們鼓起勇氣,直面恐懼,就會與恐懼溝通,與恐懼共處,更好地支配恐懼,從而被恐懼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