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國際

冬季戰役開啟 經濟能源戰讓歐盟損失大超烏克蘭

2022-11-28國際

引子

歐盟今冬的能源問題在表面上看起來是「解決了」。

但是這只是表面,從深層來看,歐盟的麻煩才剛剛開始。有「權威」測算,整個歐盟因為能源和經濟危機,最終將出現遠大於烏克蘭在戰場上的死亡人數。

真正的、沒有硝煙的決戰,開始了。

表面問題解決了

僅僅五個月前,得知俄羅斯要「斷氣」之後,歐盟透過緊急立法,要求成員國保證在今年11月1日之前,將天然氣儲存設施至少裝滿80%。

由於歐盟的高度重視和在全球恐慌性搶氣,如今歐盟的天然氣儲存設施已經裝滿了95%,同時還有大量的天然氣船在西班牙沿岸等待卸貨,歐洲突然之間看起來已經不用擔心冬季用氣了。

同時,價格方面的壓力也減輕了不少:明年一季度的天然氣價格已經降到了125歐元/mwh,相比之下今年夏季價格為300歐/mwh;歐盟經濟發動機德國的氣價也從今年8月份時的800歐/mwh降到了目前不到200歐。

因為歐盟高度重視和防禦,預期中的經濟災難並沒有實作:德國的工業生產在9月份時已經開始復蘇,失業率仍然穩定在3%;最新對歐盟三季度歐盟GDP的預期已經上修到了0.2%——雖然增速很可憐,但是並沒有發生此前預期的嚴重衰退;整個歐盟還在繼續創造就業;消費也在增長。

一切看起來都沒問題了。

大問題在後面

目前的「沒問題」,是建立在吃掉此前老本的基礎之上的——歐盟采用了大量的財政補貼和其他行政措施,才讓工業和家庭不至於直接受到高能源價格的沖擊。

如果情況繼續下去(非常有可能),歐盟將出現非常大的問題。

目前雖然歐盟的氣價已經降低到了125歐/mwh,但是相比去年同期不到20歐的價格,仍然是6倍以上——現在歐盟在討論的天然氣限價,初步將價格設定在275歐元——這一價格設定表明,歐盟預期未來價格非常還有可能再次暴漲。

理由很簡單:原先俄羅斯提供了歐盟40%-50%的用氣量;俄烏戰爭爆發後,歐盟就開始積極尋找代替資源,但是體量太大,根本很難掉頭,結果6月份俄羅斯突然降低對歐出口量,以至於現在俄羅斯只提供了15%的歐盟進口量。

即便是這剩下的15%,歐盟都很難「對沖」掉。

現在歐盟主要采取三管齊下的方式來「對沖」俄氣進口量下降。

第一當然就是到處「搶氣」。德國未來能直接進口LNG,索性開建自己的LNG港口設施,預計2023年1月份就可以投入營運;同時,還開通了挪威直通波蘭,然後再從波蘭通到斯洛維尼亞的天然氣管道;最重要的是,歐盟國家透過大幅加價,搶到了很多運往亞洲,特別是日韓的天然氣。

關鍵問題是,現在的搶氣完全是零和賽局:預計全球新增天然氣產能(主要是美國),只有到2024年年中才能上線,所以即便今年冬天勉強湊活過去,到了明年歐盟還是要重復全球搶氣的戲碼。所以,現在歐盟在氣價比較低的時候,將限價設定到275歐元/mwh,實際上一點都不高——今年夏天最高可到過800呢!為了不讓非理性搶氣再次讓歐盟內部「自食其果」,現在就需要先商量好:明年大家搶氣沒問題,但是搶到275歐元以後,都說了好——都給我住手!

關鍵問題是,明年的搶氣形式將更加嚴峻:今年俄羅斯是從6月份給斷的氣,明年一開年就要開始搶,未來18個月國際天然氣價格上漲的壓力非常巨大。

所以,單純搶氣、甚至是制定限價,都無法解決歐盟無法全面替代俄氣的現實。所以就有了第二招:盡量減少天然氣發電。

對核電一直持最堅決反對態度的德國,最近都已經「心軟」,勉強同意繼續讓國內僅剩的3個核電機組繼續執行下去;同時,之前已經關停的煤電發電廠,很多也已經重新開工——這種時候誰還管什麽汙染;同時整個歐盟開始使出吃奶的勁兒,大力推動可再生能源發電能力——太陽能板的進口出現井噴。

但是,這兩招加起來都還是不夠,第三招:節約——歐盟國家今年為止已經比去年同期,減少了10%的天然氣消耗。

這三招加起來,差不多就夠了;但是有一個問題:代價大到付不起。

首先,搶來的氣非常非常貴;歐盟政府為了避免高氣價對企業和家庭造成沖擊,現在采取的是用寬財政進行抵擋的措施:以法國為例,她把企業和家庭的實際氣價,定格在了去年的水平;同時電價只比去年上漲了區區4%。其他歐盟國家也采取了各式各樣的能源財政補貼,結果就是自2021年9月開始,歐盟一共耗費了高達5730億歐元用於能源補貼,這其中僅德國就占到2640億歐元。如果將這一補貼平坦到歐盟家庭身上,大約相當於每個歐盟家庭補貼高達3000歐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