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國際

跨越121年,諾獎與中國結下了怎樣的不解之緣?

2022-11-27國際

2022年10月3日至10日,2022年諾貝爾獎得主名單揭曉。

跨越121年,諾獎與中國結下了怎樣的不解之緣?
跨越121年,諾獎與中國結下了怎樣的不解之緣?
跨越121年,諾獎與中國結下了怎樣的不解之緣?
跨越121年,諾獎與中國結下了怎樣的不解之緣?
跨越121年,諾獎與中國結下了怎樣的不解之緣?
跨越121年,諾獎與中國結下了怎樣的不解之緣?

左右滑動檢視2022年諾貝爾獎得主

物理學獎、化學獎、生理學或醫學獎、文學獎、和平獎、經濟學獎等6項獎項的得主分別來自美國、法國、奧地利、丹麥、瑞典、俄羅斯、白俄羅斯、烏克蘭等國家及地區。盡管他們中並沒有哪一位來自中國,但事實上,他們中的不少人都和中國有著一定淵源。

比如,由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斯萬特·佩博領導的研究所早在2009年就與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共建聯合實驗室,斯萬特·佩博培養的中國博士付巧妹多年擔任聯合實驗室主要負責人,不到40歲的她如今已成為全球古基因組研究領域的知名學者;

物理學獎得主之一的安東·蔡林格是中國量子科技領軍人物潘建偉院士的博士生導師。安東·蔡林格此次得獎所列出的量子通訊實驗論文中,中國團隊的工作提到了7項。中國量子科技的崛起,也成就了安東·蔡林格與潘建偉之間「從師生到競爭者、再到合作者」的一段佳話;

本年度「二刷」化學獎的K·貝瑞·沙普利斯(他另一次獲得諾貝爾化學獎是在2001年)6年前主動遞出「橄欖枝」,將此次獲獎成果的「種子」埋在了上海。那一年,他與中科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簽約建立實驗室,希望將自己科研生涯的最後時光留給上海,因為「這裏是做科研的最佳地點之一」。

跨越121年,諾獎與中國結下了怎樣的不解之緣?

數據來源:nobleprize.org

得主姓名及獲獎原因的中文版本來源:

人民網、光明網

制圖:京領

但若是深挖,中國和諾貝爾獎的淵源還要更深。在歷屆的諾貝爾獎得主中,既有華人諾獎得主,比如1957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楊振寧、2012年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2015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屠呦呦,也有像2022年的諾貝爾獎得主安妮·埃爾諾[2]、阿蘭·阿斯佩[1]這樣的與中國機構存在一定聯系的學者。

諾獎如何與中國結下如此緣分?對中國的發展又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本文將從歷屆諾貝爾獎得主與中國的關系入手,從國內影響和國際影響兩個方面,分析這樣的關系給中國帶來的影響,並分析諾獎得主與中國的關系背後的意義。

回溯過去——

中國與諾貝爾獎的結緣

在諾貝爾獎的頒發歷史上,第一位華人諾獎得主出現於1957年,即由於提出了宇稱不守恒理論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李政道和楊振寧,然而事實上,中國與諾貝爾獎的淵源還可以追溯到更早的時期。

楊振寧不僅自己獲得過諾貝爾物理學獎,還與歷史上的另一位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有過合作:他在美國芝加哥大學留學時期,曾與193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恩利克·費米共事,在合作中共同鉆研物理。領域內知名學者以及諾獎得主的雙重身份使得恩力克·費米在物理領域內的知識與見解十分具有權威性,跟隨他一起做研究的經歷對楊振寧繼續研究物理和取得1957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都具有一定幫助。

1965年,若幹名中國科學家經過共同努力,歷時六年零九個月,終於人工合成了牛胰島素。這是一項偉大的科學成就,然而這項成就卻沒有讓中國科學家提名諾貝爾獎,原因是在申報時,中國被告知一項諾貝爾獎最多只能被三個人分享,而當時,研究人工牛胰島素的團隊總共有50人左右。盡管經過了反復、細致的篩選,中國也只選出了四位科學家,再也無法縮減人數。最後,中國從四位科學家中選擇了一位去申請諾貝爾獎,卻不幸落選,理由是「這項研究的經濟效益不顯著」。

歷屆諾貝爾獎得主為中國帶來了什麽?

歷屆諾貝爾獎得主給中國帶來了3個影響:改善國人生活品質、助國人了解行業前沿、讓世界看到中國

影響一:

引進技術,改善國人生活品質

科學是為人類進步提供物質基礎與保障的中堅力量,同時也是推動人類社會發展的中堅力量。在科學領域,諾貝爾獎得主們之所以能夠榮譽加身,是因為他們的研究成果或研究發現能夠造福於人類社會,為全人類的生存和進步提供便利或保障。

諾貝爾物理學獎、化學獎、生理學或醫學獎屬於科學領域的獎項,表彰的是科學領域的學者。從1901年-2022年,這3種獎項的得主中,有不少都與中國具有一些淵源:

物理學獎得主的獲獎原因大多是發現了新物質或既有物質的新內容,幫助國人更全面地認識世界;

化學獎得主的獲獎原因大多與實驗有關,透過更便捷的實驗操作,幫助國人在做實驗的過程中更加安全、更加高效;

生理學或醫學則著眼於生命安全健康與疾病,該領域內的發現一旦引進國內,就會對國人的健康水平提供極大的幫助,比如1901年因「對血清療法的研究,特別是在治療白喉套用上的貢獻,由此開辟了醫學領域研究的新途徑,也因此使得醫生手中有了對抗疾病和死亡的有力武器」而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埃米爾·阿道夫·馮·貝林,以及2005年由於發現了幽門螺桿菌及其在消化疾病方面的作用而獲獎的貝瑞·J·馬歇爾[3]。其中,貝瑞·J·馬歇爾於2022年9月全職加盟鄭州大學[4],鄭州大學屈淩波曾表示,馬歇爾教授的加入對於醫院學科的發展、專業水平的提升都有很大的促進作用[5]

跨越121年,諾獎與中國結下了怎樣的不解之緣?

200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貝瑞·J·馬歇爾

圖源:nobleprize.org

影響二:

分享知識,助國人了解行業前沿

科學領域諾獎得主們的研究成果大多是某一領域內學術知識的集大成者,他們的發現為學術界帶來了全新的一頁。而此時,中國高校引進諾獎得主,邀請諾獎得主帶來演講、講座等知識分享活動,實作讓國人接觸到領域內的最新知識。

伯納德·L·費林加是2016年的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其獲獎原因是與另兩位學者共同研發了世界上最小的機器——分子機器[6]。2017年10月,伯納德·L·費林加受聘成為華南師範大學的名譽教授[7]。伯納德·L·費林加在全校師生面前發表演說,講述分子機器的研發過程和作用原理,還從研究過程中的經驗與心得出發,對全校師生發出了「FOLLOW YOUR DREAM!」的鼓勵[7]

跨越121年,諾獎與中國結下了怎樣的不解之緣?

圖源:華南師範大學官微

跨越121年,諾獎與中國結下了怎樣的不解之緣?

2016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伯納德·L·費林加

圖源:nobleprize.org

在人才發展的行程中,「啟發」是十分重要的環節。人如果想要從「學生」轉變為「研究者」,必然需要一個契機:這個契機是某個人或某件事誕生的啟發與指引,將「學生」帶上成為「研究者」的道路。

在2022年諾貝爾獎得主中,有不少人都是中國高校的名譽教授:物理學獎得主安東·蔡林格和阿蘭·阿斯佩是西安交通大學、南京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華東師範大學的名譽教授;化學獎得主K·貝瑞·沙普利斯是同濟大學和上海交通大學的名譽教授。學校的名譽教授獲得諾貝爾獎,最受到影響的必定是學校的學生,而學生又恰恰是正處在學習的階段,是未來建設祖國的棟梁之材。此時,諾獎得主這樣優秀的榜樣會對學生的學習、研究和選擇領域產生極大的影響。

影響三:

讓世界看到中國

中國農業科學家生物技術研究所的劉德虎研究員曾說過[9],中國的優勢是人才優勢。中國不缺少人才,國外的研究室中經常可以見到中國的學生。然而盡管如此,早期的中國卻由於經濟等原因,很少有科學家出席國際活動,這使得國外對中國產生了偏見。

如今,華人的獲獎以及諾獎得主走進中國大學、出版社,意味著中國正在越來越多地與國際交流,這能夠有效地加深國際對中國的了解。比如,1957年,楊振寧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華人[8];2015年,屠呦呦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華人,同時也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獎的華人女性[10]

跨越121年,諾獎與中國結下了怎樣的不解之緣?

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屠呦呦發表演說

圖源:nobelprize.org

中國與諾貝爾獎

愈發緊密的聯系說明了什麽?

——著眼當下,展望未來

著眼當下:

國人對諾獎態度的轉變

不難看出,無論是在科學領域還是在文學領域,諾貝爾獎和中國的聯系都在逐步加深,這意味著諾貝爾獎對國人來說已經不再那麽高不可攀,國人不再將「是否獲得過諾貝爾獎」視為對一名科學家的評判標準。這是態度的轉變、意識的轉變、思想的轉變,諾獎在國人眼中去標簽化,國人透過諾獎,看到了其背後反映的東西,即重要的不是獎項,而是科研精神。

展望未來:

中國即將進入「亞當斯時刻」

「亞當斯時刻」是指美國化學走向自主發展,並行展得日益卓越的時刻,其來源要追溯到1912年美國有機化學家羅傑·亞當斯前往德國留學,並利用留學的所見、所聞為美國化學界提供支持。[11]

「亞當斯時刻」的重點是,現代科學起源於歐洲,美國卻後來居上。視線聚焦中國,中國由於種種歷史原因,在科學上起步較晚。但從中國與諾貝爾獎的關系可以看出,中國正以十分嚴謹、嚴肅的態度面對科學、面對科研。盡管中國科研要想躋身世界領先行列,仍需一定努力,但中國學術精神整體趨向發展,中國在科研方面的發展前景一片大好。

結語

諾獎得主的智慧與成果是全人類的財富。在中國的悠久歲月中,華人諾獎得主、與中國機構頗具淵源的諾獎得主……這樣的人不斷出現,不斷為中國的發展帶來推動與促進。相信在他們的引導與榜樣作用下,中國在國內和國際上都能有更好的發展。

跨越121年,諾獎與中國結下了怎樣的不解之緣?

圖源:nobelprize.org

參考資料:

[1]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46132830730954904&wfr=spider&for=pc

[2]https://mp.weixin.qq.com/s/O_uJVMn3iwv_z26mW6z6r

[3]https://www.nobelprize.org/prizes/medicine/2005/marshall/facts/

[4]http://www.myzaker.com/article/634f51ca8e9f097bda70db4e

[5]http://www.zzu.edu.cn/info/1217/19096.htm

[6]https://www.nobelprize.org/prizes/chemistry/2016/feringa/facts/

[7]http://static.nfapp.southcn.com/content/201710/27/c752755.html

[8]https://www.nobelprize.org/prizes/physics/1957/yang/facts/

[9]http://www.360doc.com/content/17/1007/16/14552979_692871141.shtml

[10]https://www.shlgbj.gov.cn/gx/article/2415

[11]https://m.weibo.cn/status/48218901265786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