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在印度獨立時,婆羅門貴族出身的尼赫魯高調宣稱:「印度絕不能自甘平庸,一定要做有聲有色的大國。」
事實上,當時印度的確有成為「大國」的底氣。英國殖民印度200年,掠奪了無數資源,但也留下了不少遺產,比如5.47萬公裏的鐵路(中國1985年時才超過這個數位),600萬產業工人,每年134.7萬噸的鋼產量等,相比中國的一窮二白,印度獨立時的家底要豐厚得多,在亞洲名列前茅。
然而我們都知道,在接下來的70多年中,印度領導人一直聲稱要成為「有聲有色的大國」,民間更是自認已經比中國還強的「超級大國」,但實際上印度還沒有成為真正的大國。究其原因,無疑存在多方面的問題,但其中有一點極為關鍵,就是相比中國,印度缺少一個歷史底蘊——大一統,或許導致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印度也很難成為「超級大國」。
所謂大一統,不單單是政治上的大一統,還包括語言、文化、人與人的平等等,而在這些問題上,印度還面臨諸多困境。下文就印度土邦問題、語言問題、種姓問題略作分析。

土邦問題
英國殖民之前的印度,雖然也有過孔雀王朝、莫臥兒王朝等,但統一的是北印度,南印度依然土邦林立,而在絕大多數時間內,印度南北都是遍地土邦。英國殖民印度之後,為了統治穩定,依然需要維護土邦的利益,土邦也需要英國保護,雙方各取所需,因此英國殖民時的印度,相當於頭上多了一個「周天子」。
馬克思曾經說過:「世襲王公是英國專制制度最馴服的工具,是當前醜惡的英國統治制度的支柱,是印度進步的最大障礙。」
印度獨立之前,一共還有563個土邦,人口高達8100萬,面積占印度的一半。印巴分治時,大部份土邦加入印度,但「蒙巴頓方案」要求土邦的國防、外交和交通三項權力收歸中央,大土邦因為利益受損而要求獨立,最終尼赫魯派兵平定分裂。

後來,印度透過贖買的方式,終結了持續數千年的土邦歷史,實作了印度政治上的統一。但延續數千年的土邦,已經發展出自己的文化,又怎麽可能在區區幾十年就徹底廢除!於是,土邦帶來的問題依然存在,很多至今未能解決。下圖,環球網今年的報道,是印度土邦問題中的一個案例。
相比之下,早在秦始皇時代,推行郡縣制、中央集權制,就已經實作了政治上的大一統,在之後2000多年內,雖說存在一些諸侯割據時期,但總體都是大一統。

語言問題
由於土邦眾多,占地面積不一,因此1950年時合並土邦建省,省一級的行政區域都改名為「邦」,後來形成了28個「邦」,相當於28個省份,但這又碰觸了另一個問題——語言。
相傳早在夏朝時,中國就已推廣「普通話」,據說「夏」就是「雅」,大概是河洛一帶的語言,因此古代中國每一個王朝幾乎都推廣「雅言」。當然,古代生產力較低,不可能真正推廣雅言,但中國文字起到了普通話的作用,南北口音差距很大,卻使用同樣的文字。
然而,印度從未真正統一過,更沒有推廣過普通話,內部民族高達100多個,語言文字有2000多種,其中如今的印度官方語——印地語(印度語),在當時只有30%人口使用。語言文字不通的結果,必然造成內部交流困難,也會造成地方主義,阻礙真正的統一。
上文談到印度土邦合並建省,這就必然導致省記憶體在語言少數派,也就很容易引起矛盾。1953年,印度不少城市爆發抗議,乃至絕食抗議,要求建立「語言邦」,即將同一種語言的劃在一個省內。後來,印度作了一些調整,比如將旁遮普邦根據語言情況一分為三。但問題在於,無論怎麽劃分,每個省內都存在語言的少數派。
土邦林立、語言眾多等帶來的文化差異問題,由於沒有大一統的糅合,故而遠比中國更為嚴重。

種姓問題
除了土邦、語言、文化等之外,還有種姓制度的問題。
1948年,印度廢除種姓制度。1955年,透過消除種姓歧視的憲法條款,各邦也制定了相應的法律。70年過去了,印度種姓制度近況如何?
記得一個印度人說過:如今的印度已經沒有種姓問題,只有兩種人,即有錢人與沒錢人。
其實,這句話不太準確,因為以印度大學來看,種姓問題依然存在。2006年,印度宣布大振幅提高「保留配額」比例,增加低種姓群體接受教育的機會,其中印度最知名的三所高校,將低種姓錄取比例由22.5%提升49.5%,其他20所高校提升到27%。按理說,低種姓群體龐大,這個比例對他們一點都不公平,但引起抗議的卻是高種姓群體。

根據環球時報報道,在今年1月份,印度安得拉邦戈達瓦裏區的一所學校,為「高種姓」學生建立了單獨的設施,種姓較低的學生不準入;同時,當地布拉馬普裏村的一所公立小學,根據學生的種姓劃分了建築。總之,至少在印度農村地區,印度教育系統為高種姓提供裝置更好的新建築,讓低種姓使用老舊建築,這是極為普遍的情況。
可見,印度的種姓制度依然存在,導致低種姓群體中的很大一部份無法發揮才能。
與之相比,中國古代也是不平等的階級社會,但大一統之下,人人都是皇帝子民,至少法律上明確寫道「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至少寒門子弟可以透過努力出將入相。新中國的建立,更是實作「人人平等」,基本可以激發每個人的能力。

客觀地說,在過去70年內,印度所做的已經不錯了,火車也不像過去那樣(上圖),但土邦後續問題、種姓問題、教育問題(印度文盲最多,成年人接近3億文盲)、語言問題等還有很多殘留,想在未來幾十年徹底解決,實作真正意義上的統一,基本上也不太現實,而沒有真正的統一,又何談成為「超級大國」?更何況,以印度的行事風格,以及如今激烈的國際競爭局勢,印度的「超級大國」夢將更加難以實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