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國際

「玫瑰革命」,美國幹涉歐亞政局的典型「路數」

2022-09-26國際
「玫瑰革命」,美國幹涉歐亞政局的典型「路數」

2003年起,歐亞地區接連發生一系列非正常的政權更叠。從喬治亞「玫瑰革命」到烏克蘭「橙色革命」,再到吉爾吉斯「郁金香革命」,均是在選舉過程中發生抗議騷亂,之後發展為全面政治危機。美國國務院曾公開承認在這些國家的政權更叠中發揮了「中心作用」。

2003年11月2日,喬治亞舉行議會選舉,時任總統謝瓦爾德納澤領導的「為了新喬治亞」聯盟獲得最多選票。反對派指責選舉「舞弊」,連續多日組織大規模抗議活動。11月23日,謝瓦爾德納澤宣布辭去總統職務,反對派領導人薩凱許維利上台。此次政治動蕩被稱為「玫瑰革命」,不僅因為喬治亞盛產玫瑰,還因為反對派及其支持者在抗議過程中手持玫瑰花。在這場「顏色革命」中,美國一邊支持喬治亞反對派組織大規模抗議活動,一邊向謝瓦爾德納澤施壓、勸其辭職,繼而率先承認反對派政權。

在喬治亞此次政權更叠中,美國采取多種手段影響了事態的發生和演變。

一是借助大量有美國政府背景的西方非政府組織、本土非政府組織對喬治亞政治局勢進行幹預。蘇聯解體後,美國向歐亞國家推銷所謂西方「民主方案」,試圖影響有關國家政局。喬治亞是其中的重點影響物件。有統計顯示,1992—2002年間,美國向喬治亞提供的「民主援助」資金達到10億美元。美國國家民主基金會和索羅斯基金會等西方非政府組織成立了3個喬治亞本土非政府組織聯合體:非政府組織大會、非政府組織協調委員會和喬治亞聯合聯盟。每逢選舉,這些組織就大肆動員群眾、提供交通工具、發放活動費用;炮製和渲染對政府的抹黑言論,提供選舉「舞弊」證據,激起群眾的不滿和反對情緒;在強力部門和青年學生中做工作,煽動其進行「革命」。在2003年11月議會選舉期間,索羅斯基金會和美國國際事務民主協會向喬治亞反對派提供了5000多萬美元,資助其從全國各地招募群眾到首都提比里斯舉行抗議活動。

二是拉攏反對派,培養親美政治精英和群體,包裝「民主鬥士」和青年意見領袖。美西方國家提供的資金援助往往附帶政治條件,比如很多援助款被規定用於興辦西式學校、由西方控制的醫療機構等,這為西方國家和組織提供了滲透的途徑。索羅斯基金會出資150萬美元在喬治亞成立了「克馬拉」青年組織,並邀請所謂的「民主專家」赴喬治亞對該組織的2000余名成員進行專門培訓,向他們大量灌輸西方文化和價值觀,組織各類「民主活動」。接受這些援助和培訓的群體往往在價值觀上更加認同美式民主,在美國挑起喬治亞國內政治鬥爭時被用作政治工具。

三是長期在當地扶持所謂自由獨立媒體,向民眾鼓吹美式民主,爭奪輿論陣地。美國透過非政府組織邀請喬治亞媒體人到美國考察,向媒體機構和從業人員提供大量支持。一些媒體從業人員甚至直接為西方媒體兼職工作,這些人中的很大一部份對本國國情缺乏了解,一味接受所謂美式民主價值觀,淪為美國等西方國家的「資訊附庸」。這導致喬治亞在發生政治動蕩時,部份媒體放棄了客觀立場,濫用社會動員功能,孤立和醜化執政當局。例如喬治亞私營電視台「魯斯塔維 2」在總統和議會選舉的敏感時期,與反對派進行合作,煽動民眾情緒,影響選民決策,對形勢發展起到了推波助瀾作用。

「玫瑰革命」之後,喬治亞在很長時間內難以走出困境。政治上,新的執政者與反對派之間鬥爭激烈,反政府抗議活動頻發,政局陷入不穩,2007—2008年還發生了較為嚴重的政治危機。經濟上,許多國有資產被賤賣,窮人的利益被忽視。世界銀行的數據顯示,在薩凱許維利執政的2007年,38.8%的喬治亞人生活在貧困線以下。安全上,薩凱許維利上台後表示希望加入北約,修建「北約標準」的軍事基地,喬治亞與俄羅斯的矛盾不斷激化,阿布哈茲、南奧塞提亞等地分離問題更加嚴重。2008年8月,格俄爆發沖突,兩國關系破裂,歐亞地區的地緣政治沖突進一步加劇。

喬治亞「玫瑰革命」是美國幹涉歐亞國家政局的典型「路數」:灌輸美式民主,培育親西方群體和精英,扶持反對派,煽動暴力活動,借選舉等重大政治活動引發大規模政治動蕩。「玫瑰革命」之後,美國又向烏克蘭等國家輸入「顏色革命」,破壞這些國家探索本國政治經濟社會道路的正常行程,制造新的政治沖突和社會對抗。一些國家陷入長期政治失衡,派系沖突不斷,地區形勢也變得更加敏感復雜。直至近年,歐亞國家發生的多起動蕩,背後都有美國長期操縱「顏色革命」的黑手。美國的所作所為嚴重危害世界和平與穩定,受到國際社會的強烈譴責。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