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盛頓方面應當反思,為何伊朗能經受西方世界長達42年的制裁而屹立不倒?是制裁的力度不夠,還是制裁沒有抓住重點?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伊朗一直和包括俄羅斯在內的友好國家通商,透過多邊協作的方式,打破了西方套在自己身上的枷鎖。
參考訊息援引伊朗媒體報道稱,伊朗副外長兼伊朗核問題首席談判代表巴蓋裏告知美國政府,德黑蘭方面正與【聯合全面行動計劃】夥伴密切合作,旨在「再給美國一個展示誠意和負責任行事的機會」。
作為被西方陣營打壓的一方,伊朗這次竟然主動示強,以一種近乎「下通牒」的姿態與美國對話,實屬突然,背後可能有幾大原因:
其一,伊朗得到了來自俄羅斯等國的助力。據庫林姆林宮方面透露,在未來幾年,俄羅斯將向伊朗投資400多億美元,雙邊合作協定涵蓋基建、石油和天然氣等領域。從大方向來看,伊朗將成為俄羅斯擴大在中東和海灣影響力的橋頭堡。
其二,伊朗確實已經被逼到了墻角,絕不能繼續後退。舉個簡單例子:一瓶350毫升的礦泉水,在伊朗能賣人民幣2元,而同容量的高品質汽油,價錢則不到前者的一半。「水比油貴」,是伊朗經濟慘淡的真實寫照。這種情況下,萊西政府很難維持執政穩定性,必須從外部打破困境。伊朗政府和人民已無法忍受西方的極限制裁,或將殊死一搏,徹底打破後者的囚籠政策。
其三,深處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任何人都想抓住良機,成為時代的弄潮兒。伊朗若能反客為主,化被動為主動,或可以收到奇效。一方面,西方正全力圍剿俄羅斯,美國同時在東北亞方向推行「印太戰略」,對中東地區的壓力略有減輕,這給了伊朗翻盤的機會。
另一方面,美國經濟嚴重下滑、市場通貨膨脹,美元的信譽遭受到了史無前例的挑戰。如果伊朗主動向美國的薄弱之處發起攻擊,必然令後者的處境雪上加霜。坐擁世界巨量的原油儲備,且有著極佳的海運通道,一旦伊朗掌握主動權,「美元—石油」體系恐將難以穩定維系,乃至於可撼動美國的全球霸權。
美國明知自己已無法控制世界,只能到處引發沖突,試圖透過戰爭的方式消耗對手的實力。但拜登政府可知,物極必反,沒有任何事物是永恒不變的。如今,伊朗要求西方與自己平等對話,足以表現出萊西政府的誠意,如果美國等國讀不懂其中的含義,那待伊朗逐步展開同各大友好國家的合作,乃至國力大增後,恐怕萊西政府就不會再這麽「客氣」地與西方「求對話」了。屆時,美國本就所剩不多的中東勢力,或愈發遭到壓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