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國際

36氪先發|「珈和科技」獲數千萬元融資,加速拓展下沈市場

2022-08-02國際

36氪獲悉,「珈和科技」於近期完成由集富亞洲領投的數千萬元融資。本輪融資主要用於建立市場團隊,加速新一代產品的落地推廣。

衛星遙感數據在數位經濟的建設中越來越常見,成為了不可或缺的數位新基建構成要素,各個終端套用的需求強烈。但因為參與方眾多,套用需求存在不同程度的差異,導致落地成本高,產業鏈分散,數據整體被挖掘和轉化的價值有限,一直無法被有效的推廣,滿足下沈市場的套用需求。

為更好滿足衛星遙感數據下沈市場的需求,珈和科技基於過往標桿客戶的需求積累,於2021年第四季度上線「珈和地事通遙感大數據平台」。該平台融合了各類遙感衛星、無人機、地面傳感器等數據,透過內嵌大量人工智慧演算法加工成通用級時空大數據套用級產品,支持線上查詢和呼叫,各類數據服務被封裝成標準API介面和客製化SDK工具,使用者一行程式碼或幾個按鍵即可客製遙感場景監測,無需架設伺服器和資料庫,只需透過大屏、移動端、PC端等裝置開啟控制台,即可對數據進行視覺化管理。

工業化時代的遙感數據變化,數據來源:美國北方天空研究所(NSR),36氪

遙感衛星工業化時代,時空大數據套用向大眾套用滲透

根據36氪與珈和科技聯合釋出的【2021遙感產業研究報告】,遙感衛星進入工業化時代後,遙感衛星套用服務復合年增長率為20.4%,有研究數據顯示,2022年,全球高分辨率光學數據價格預計將跌至10.7美元/景,較上一年下降約15%;2022年,全球中分辨率光學數據價格將跌至2美元/景,較上一年下降約13%。遙感衛星套用產業也正在從匯入期向成長期過渡,此前衛星遙感套用的市場主要集中在軍工和省部級政府特殊套用領域,雖然也有透過衛星地圖、天氣預報等走進大眾生活,但需要套用的企業和大眾市場並沒有完全被開啟。

眼下,在國家數位化升級的大背景環境下,許多行業都迎來了新的要求和標準,傳統的人為登記、人力監管、人力服務的形式都將被逐漸取代。尤其是中國國土面積較大,森林、海洋、沙漠、耕地等地物型別眾多且比例較高,對自然資源、農業生產、環境的保護和重視,更是產生了廣闊的套用服務市場。遙感套用作為載體,將所有的資產和經營透過衛星影像等形式數位化,為新基建打造時空大數據的底座,成為數位化升級的剛需。在政策的推動和催化下,數位經濟發展,數位政府建設、各個產業的數位化變革業務,有望迎來爆發式增長。

同時,大數據、人工智慧、雲端運算等技術不斷被引入衛星遙感數據分析流程中,進一步提高遙感數據分析套用效率,更多企業使用者和下沈市場的套用場景逐漸成熟,例如面向保險、銀行等金融機構的資訊咨詢服務,面向石油、電力等領域企業使用者的管線巡檢和山火監測服務,面向鄉鎮政府的資訊采集服務等,衛星遙感套用的市場逐漸開啟。隨著遙感衛星覆蓋區域、覆蓋頻次、成像精度的改善,以及下遊使用者對衛星遙感認可的提高,面向企業和大眾的市場有望開啟更大的成長空間。

加快推進數據智慧處理,連結更多下沈市場需求

從特定場景需求走向大眾套用,最大的難點就在於理解行業的共性需求,以及構建自動化、穩定處理的工作流。

市場對遙感數據的需求多樣且分散,即便是監測同類資產,不同機構類使用者的需求也存在差異,管理部門需要宏觀數據制定政策,執法部門需要按政策分類規範的數據進行安全執法,統計部門需要高精度測量的數據成果,生產管理部門則對數據時效性要求更高希望能快速應對變化指導生產經營,保險客戶需要數據對承保標的進行驗標和理賠,銀行客戶需要數據對申請貸款的使用者進行分類核額,同時,產業鏈不同環節的使用者對數據服務的價格敏感度也不同。根據需求匹配合適的資料來源、強化數據智慧處理技術和服務使用者精準需求場景,是應對多樣化下沈市場的服務基礎。

衛星遙感影像處理是高度專業化的過程,要轉化成可商業化套用產品,需要經過影像預處理、影像解譯、參數反演、業務語言轉化四個步驟,不同的遙感衛星不僅在影像處理過程均有差異,而且因為成像型別不一樣、傳感器不同、所處軌域不同、回訪周期不同,導致數據的分辨率、價格、回訪周期都存在較大差異。即便是規模化采購遙感影像可降低影像成本,但遙感工程師成本較高,透過人力進行數據的預處理和分析,註定了處理時間無法縮短,以及套用的邊際成本無法降低。

針對此問題,珈和科技以客戶需求為導向,形成全鏈條的數據服務體系,並且在遙感的數據處理流方面,從數據選型、下載管理、預處理、影像解譯,到數據分析形成了全流程各類套用。在工具方面,珈和科技在自建平台的基礎上,也開放出了API介面和SDK工具包的服務形式,前者可以滿足專業客戶的整合開發需求,後者圍繞具體的套用場景打造的零程式碼交付服務更適合中小型機構客戶和個人使用者的個人化需求。

珈和地事通線上服務平台,圖片來源:珈和科技

為了促進數據的處理速度和套用的分發速度,珈和科技還搭建了「珈和遙感通數據管理平台」,目前該智慧系統也已經給多家高分套用中心、氣象科學研究院等專業客戶做了私有化部署,幫助使用者更好地獲取、管理、處理和分發數據。

據珈和科技COO陳淑敏介紹,公司已經突破了快速開發遙感解譯演算法的關鍵技術,珈和遙感通數據管理平台目前正在整合了程式碼編寫功能、分析功能、編譯功能、偵錯功能等一體化的開發功能,目前已經用於支持公司自身業務的快速交付,未來也將透過公有雲的方式開放出來,賦能給更多參與數據新基建建設的服務商。

除此之外,為了滿足客戶對數據準確度和成本需求,珈和科技也著重研發了超分重建、多源影像融合等技術,旨在不改變影像成本的同時將影像的分辨率提升3-5倍。在基本不添加影像成本的基礎上,能為客戶提供更優質更準確的數據套用服務。目前珈和團隊也正在與武漢大學、百度等AI團隊拓展更多衛星遙感影像關鍵技術突破等。

搭建雲端基礎設施,發展下沈與海外市場

早期的遙感套用使用者集中在各中央部委和省級單位,所以服務模式以客製化開發為主,客製化開發對企業的人力資源和經營管理要求較高,且軟體的開發成本相對較高,服務的邊界效益不明顯。下沈市場的需求分布在市、縣、鄉鎮各級政府部門,以及金融、石油、電力、農業等行業企業的套用,更多使用者需求挖掘和客戶觸達需要完善的行銷網路,延伸到更深層次的市場需要更成熟標準化的產品和服務,傳統的客製化服務模式已經無法滿足更多下沈市場的需求。

珈和地事通是基於雲端搭建的基礎設施服務,就是為了解決更多下沈市場的通用需求,客戶可以透過互聯網自行線上上選配符合需求的數據產品和軟體功能,後續的服務可以直接透過線上同步傳輸實作。從去年第四季度上線後,線上的業務訂單量就保持高速增長,也已與華為、阿裏、電信等大型雲廠商和整合商建立渠道合作。但作為遙感套用服務起家的創業公司,相比於大的整合業務,珈和科技希望先深入細分服務場景,擴充套件珈和地事通的單品市場占有率。在產品更加標準化智慧化,業務逐漸成熟後,會添加更多的數據集,和成熟的渠道商一起復制拓展更多的商業化場景。

目前,珈和地事通的業務模式正在逐漸走向成熟,許多鄉鎮級、產業園區級和企業級的業務需求點已得到反復驗證,銷售推廣的時間和經濟成本也在逐漸下降。下沈市場的客戶需求一直存在,但付費能力有限。行業內原有的供應商受限於成本和服務模式,沒法有效地開展服務。透過成熟的推廣模式和標準化的產品,珈和科技已降低了產品和銷售成本,目前正在逐步擴大市場團隊,探索更多的下沈市場業務。

珈和地事通界面,圖片來源:珈和科技

陳淑敏告訴36氪,珈和地事通將於近期上線2.0版本,可以更好滿足使用者的體驗需求。除武漢的研發總部之外,珈和科技已在北京搭建起營運總部,並在逐步搭建海外事業部。拓展歐美、東南亞的海外業務,也是珈和科技下一步發展的計劃之一。

當前海外市場,遙感數據套用需求也在爆發,僅21年,就有美國衛星營運商頂尖全球公司(Spire Global)、衛星影像和數據公司(BlackSky)、地球數據和分析公司(Planet Labs)等三家遙感數據套用公司先後上市,估值分別為16億、近15億、28億美元,其中Planet Labs公司業務發展迅速,公司新客戶年同比增長超過20%,新業務預訂量同比增長翻番,公司全部產品線同比實作大幅增長,主要客戶包括國防部門、林業部門、科研機構和各國政府使用者等。其他傳統的垂直服務市場上,服務商的業績也增長明顯,如麥克薩公司(Maxar Technologies)業務主要集中在防務與情報市場、能源與自然資源市場上,2021年全年營業收入超過17億美元,由於需求彈性較強,公司在空間基礎設施和地球情報等領域的政府和商業客戶數量實作明顯增長。

目前,珈和科技正在開展新一輪融資,融資主要用於搭建雲端基礎服務系統,拓展產品營運和銷售團隊,以及搭建海外事業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