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元首峇里島會晤,在事關中美關系走向的重大議程上達成多項共識,一致同意保持溝通,由政策團隊在執行層面落實推進元首共識。一周後,在柬埔寨出席東協防長擴大會議的中國國防部長魏鳳和應約與美國國防部長奧斯丁舉行會談。
正如習近平主席在與拜登會見時所說,「寬廣的地球完全容得下中美各自發展、共同繁榮」。中國是負責任的大國,美國是世界強國。中美同為國際社會重要成員,理應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擔負起各自的責任,理應繼續在安全領域探索符合兩國人民利益、符合世界人民利益的相處之道。
歷史和現實一再表明,一個良好的中美關系符合兩國和兩國人民的根本利益,有利於促進亞太地區和世界的和平、穩定與繁榮,而切實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關切則是中美關系穩定發展、避免沖突對抗的關鍵,是中美兩軍關系健康發展、正常執行危機管控和交流機制的前提。
重新開機中美防務對話機制是此次兩國防長會晤中美方最為期待的議程之一。然而,橫亙在中美軍事交流機制前的重重障礙卻愈疊愈多。自2017年以來,美國政府多次在涉台、涉港、涉疆等問題上粗暴幹涉中國內政,傷害了14億多中華兒女的集體記憶和民族感情,企圖妨害和阻擋中國人民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實作國家統一和民族復興。近一個時期以來,美方不斷虛化、掏空、歪曲一中原則,頻繁對台軍售、協訓台軍、派高官赴台,進一步加劇台海緊張局勢。而佩洛西竄台則進一步造成了中美軍事交流機制的一度全面停擺。美國新釋出的國家安全戰略報告更是視中國為全面競爭對手,國防戰略報告則把中國描繪成美國「未來幾十年最重要的戰略競爭對手」,尋求對華「一體化威懾」。
當前中美關系面臨部份軍事交流機制停擺的局面,責任在美方不在中方。能否重新開機,取決於美方抉擇與後續行動,取決於美方的外交信譽。
信譽具有「不能反映全部,卻作用於全部」「形成於過去,卻作用於未來」的特點。【中美建交公報】公布後不久,美國國會就透過了「與台灣關系法」;【中美八一七公報】簽署之前,雷根政府對台秘密提出「六項保證」。此類翻雲覆雨、喪失信譽的做法在中國人民的集體記憶裏留下深刻印痕。
「解鈴還須系鈴人」。中美兩國並不必然相互構成威脅,差異分歧並不構成中美對抗的理由。中國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不希望與美國發生沖突和對抗,更不願意看到災難性後果的發生;但如果美國執意挑起沖突與對抗,中國人民和中國武裝力量也有決心、有信心、有能力迎接挑戰,堅決捍衛國家主權、安全和領土完整。
美國應充分認清台灣問題純屬中國內政,美國必須停止打「台灣牌」搞「以台制華」,停止插手台灣事務幹涉中國內政,停止以各種形式支持縱容「台獨」分裂勢力,停止在台灣問題上說一套、做一套。
美方應充分認清中國國家統一是不可阻擋的歷史行程,不要再寄希望於玩弄「以台制華」等任何伎倆,不與台灣發生軍事聯系,不向台灣地區出售武器、制造地區和兩岸間的緊張局勢,美國必須恪守一個中國原則和中美三個聯合公報規定,必須慎重妥善處理涉台問題,放棄任何誤判和幻想,在台灣問題上謹言慎行。
美國應充分認清中國實作和平發展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堅定意誌,不要再寄希望於從中國身上撈取不切實際的好處和「政治資本」,低估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中國人民踔厲奮發、團結奮進的堅定意誌和不懈努力,放棄試圖阻撓和遲滯中國人民追求更加美好生活的歷史行程。
美國應充分認清堅持公平正義、維護世界和平與地區安寧需要各國共同努力,不要再寄希望於強化軍事集團和軍事同盟追求美國定義的所謂的「地區安全」,更不能以損害他國安全為代價追求實作美國所希望的「地區和平」,放棄在亞洲太平洋地區糾集軍事盟友或強行將地區國家綁上「戰車」進行對抗的行為,放棄以軍事集團威脅中國國家安全利益。
顯然,機制的再次開啟,應該而且也只能以美國校正錯誤認知、糾正錯誤做法以恢復大國應有的信譽為前提。(作者是國防大學政治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