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國際

以氫代煤:寶豐能源300萬噸「綠氫+煤」制烯烴計畫獲批

2022-11-28國際
以「氫」代「煤」,全球第一個規模化用綠氫替代化石能源生產烯烴的計畫獲批。
國內煤化工龍頭寧夏寶豐能源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寶豐能源,600989)日前釋出了【關於內蒙古300萬噸/年烯烴計畫獲得環評批復的公告】,標誌著寶豐能源位於內蒙古鄂爾多斯市的烯烴計畫一期正式獲批。
該計畫采用綠氫與現代煤化工協同生產工藝,烯烴總產能300萬噸/年,其中40萬噸是透過配套建設風光制氫一體化示範計畫,用綠氫替代煤炭進行生產,是目前為止全球單廠規模最大的煤制烯烴計畫。
據悉,寶豐能源內蒙古400萬噸/年烯烴計畫於2021年3月正式公告,2022年9月環評報批前公示,11月計畫一期獲批,產品包括聚乙烯160.51萬噸/年、聚丙烯137.12萬噸/年以及硫磺、重碳四、MTBE、乙烯焦油、C5等副產品。計畫總投資478.11億元,一期預計2024年建成投產。
寶豐能源現有烯烴產能120萬噸/年,加上預計2023年投產的寧夏三期100萬噸/年煤制烯烴計畫,2024年全部建成後公司烯烴產能將達520萬噸/年。
據寶豐能源此前公告,本次獲批的內蒙古計畫是國家發展改革委,工信部「十三五」期間釋出的【現代煤化工產業創新發展布局方案】規劃布局的四個現代煤化工產業示範區中的重點示範計畫。
建成投產後將推動鄂爾多斯煤炭資源由「燃料型」向「原料型」轉變,產品由「一般加工」向「高端制造」 轉變,實作區域產業結構最佳化,做強、做大煤制烯烴及下遊高端材料產業。
以氫代煤、新技術加持:實作降本減排
寶豐能源內蒙古一期計畫透過風光制氫一體化配套計畫補入綠氫、綠氧,即用「綠氫」替代原料煤,補入甲醇合成計畫裝置,可減少工藝系統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同時,將副產的氧氣作為氣化用氧替代燃料煤,補充到氣化裝置中降低空分裝置能耗。
相比純煤方案,該計畫有望增加甲醇產量122.89萬噸/年,節約標準煤253萬噸/年,減少碳排放量631萬噸/年。
此外,澎湃新聞了解到,該計畫核心裝置采用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開發的第三代專利工藝技術(簡稱「DMTO-III技術」),技術原料轉化率更高,單位產品生產成本更低,單系列工程規模達100萬噸/年,可實作2.65噸純甲醇轉化為1噸烯烴,低於公司2022年半年報披露的現有裝置噸烯烴甲醇單耗2.894噸。
寶豐能源內蒙古計畫位於以寧夏寧東、內蒙古鄂爾多斯、陜西榆林為核心的能源化工「金三角」地區,煤礦地質條件好,開采成本低,同時蘊含豐富的光能、風能資源,為計畫提供了質優價低的原料保障。
對此,開源證券分析師張旭成算了一筆賬,寶豐能源寧東基地烯烴使用的原料煤主要從鄂爾多斯采購,運距約300km,運費約100元/噸,內蒙古新建計畫位於鄂爾多斯煤炭資源富集區,煤炭運費預計減少80元/噸,烯烴成本有望下降320元/噸。
以公司2021年烯烴毛利2733元/噸為基礎,新計畫降本增效後毛利有望達3317元/噸,若烯烴產量以300萬噸/年計算,烯烴產品毛利有望達99.5億元,凈利達71.7億元。
氫從何處來?
在實作「雙碳」目標背景下,煤化工企業作為用煤大戶低碳轉型壓力與日俱增,探索新能源與現代煤化工產業融合發展路徑成為行業共識。
寶豐能源於2019年開始建設太陽能電解水製氫計畫,2021年4月寶豐能源投資建設的「國家級太陽能電解水製氫綜合示範計畫」在寧夏寧東能源化工基地正式投產,其中包括20萬千瓦光伏發電裝置、產能為每小時2萬標方氫氣的電解水製氫裝置。
該計畫以綠電作為動力,透過電解水製取出綠氫和綠氧,用「綠氫」替代煤作為原料,「綠氧」替代煤作為燃料,直供化工系統。
寶豐能源10月在中證e平台表示,今年上半年,公司新增電解水製氫能力20000標準立方米/小時,目前已形成30000標準立方米/小時電解水製氫產能。公司將進一步加快太陽能電解制氫儲能及套用計畫建設,最終形成年產百億標準立方米、百萬噸綠氫生產能力,成為全球最大的綠氫生產廠和供應商。
寶豐能源稱,生產的「綠氫」一部份替代煤、石油、天然氣等化石能源,與工業融合協同發展,推動新材料、高端制造業綠色升級,帶動化工產業鏈實作零碳變革;另一部份立足全國氫能產業環境和市場空間,擬推動氫能在重卡、公交等物流交通領域示範套用,助力綠色交通發展。
寶豐能源成立於2005年,2019年在上交所上市,主要業務是以煤替代石油生產高端化工產品,包括以煤、焦炭和焦爐氣為原料生產甲醇;將原煤洗選後生產焦炭;以甲醇為原料生產乙烯、丙烯,再聚合生產聚乙烯、聚丙烯;生產改質瀝青、純苯、MTBE、工業萘、蒽油等精細化工產品等。
今年前三季度,寶豐能源實作營收214.85億元,同比增長32.66%;凈利潤53.73億元,同比增長1.02%。
截至11月28日,寶豐能源報收13.3元/股,總市值975億元。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