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國際

深化亞洲區域金融合作(經濟透視)

2022-11-23國際
深化亞洲區域金融合作(經濟透視)

今年是亞洲金融危機發生25周年。危機發生後,亞洲國家在加強金融改革和監管的同時,致力於進一步推動區域金融合作機制建設。當前,全球經濟形勢充滿挑戰。合作應對困難,也應繼續成為亞洲各國的共同選擇和行動。

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的一個重要原因是,過早的資本計畫開放與缺乏靈活性的匯率制度疊加影響。危機爆發前,亞洲一些國家的資本計畫快速開放,引致資本大規模流入,助燃了國內資產價格,在經濟過熱情況下加劇了國內通脹壓力。與此同時,多數國家采用釘住美元的匯率制度。為穩定匯率,央行經常為國內銀行借貸提供隱性擔保,銀行業出現了嚴重的貨幣和期限雙重錯配。外債不斷累積,國內金融體系脆弱性加大,美國金融巨頭的貨幣投機炒作點燃了危機爆發的導火索,銀行出現擠兌,資本瞬間出逃,本國貨幣急劇貶值。

危機過後,多數亞洲國家積極調整政策,如今抗風險能力已大大增強。各國普遍采取更為靈活的匯率制度,早期銀行體系存在的雙重錯配問題基本得以克服,金融穩健性大幅提升,應對外部沖擊的能力得以提高。國際收支狀況普遍得到改善,目前東協10國和中日韓等國的平均外匯儲備占GDP比例在35%至40%之間。充裕的外匯儲備不僅增強了抵禦外部金融沖擊的能力,也為區域國家更好滿足多樣性的融資需求提供了條件。

亞洲金融危機催生了亞洲區域金融合作機制。2000年5月,東協與中國、日本和南韓(10+3)財長會議簽署了建立區域性貨幣互換網路的協定,即「清邁倡議」。之後,「清邁倡議」又升級為清邁倡議多邊化機制,為成員國在瀕臨流動性危機或發生危機時提供金融支持,目前資金規模為2400億美元。為順應新的需求,2021年成員國對多邊化協定條款進行修訂,更新貸款條件、增加融資幣種等,為擴大資金來源帶來新的可能性。各國還在災害融資支持、宏觀經濟構架、綠色永續發展和數位轉型等領域拓展金融合作。

區域經濟一體化是區域金融合作深化的基礎。近年來,亞洲區域內貿易和投資大幅增加,產業鏈不斷深化。目前亞洲區域內貿易占總貿易比重約為58%,區域內投資占總投資比重也超過一半。區域經濟一體化程度的提高,為提升區域金融一體化提供了基本面支持,也使各國對政策協調和危機救助提出了新要求。

當前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反復延宕,主要國家貨幣政策外溢性增強、金融危機傳染性加大,地區國家實作永續復蘇面臨金融穩定、能源安全等多重挑戰。對此,亞洲國家應進一步深化區域經濟金融合作,攜手增強抵禦金融風險的能力,構築更加完善的亞洲區域金融安全網。

(作者為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國際金融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