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國際

外媒文章:英國承擔不起與中國「脫鉤」的代價

2022-08-05國際

參考訊息網8月5日報道美國【大西洋】月刊網站8月2日發表題為【英國為何改變對華立場?】的文章,作者是湯姆·麥克塔格。文章認為,長期以來推動英國對華政策的理由正在重新確立:中國的規模和財富意味著英國根本承擔不起不接觸的代價。全文摘編如下:

就在2015年,英國還標榜自己是中國「在西方最好的夥伴」。它不顧美國的反對,成為中國支持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的創始成員國。在還是歐盟成員國的時候,英國外交官敦促歐盟同意與中國達成正式的貿易和投資協定。對當時的英國來說,未來顯然是中國的。

然而,從2020年開始,英國把自己從中國在歐洲最好的合作夥伴變成了最嚴厲的批評者,在西方世界最劇烈的這種轉變中,數十年來的外交政策共識化為烏有。英國成為第一個正式阻止華為參與其5G電信網路的歐洲國家。

出現這種轉變的原因有很多:英國脫歐意味著,與其最親密的經濟夥伴歐盟斷絕關系後,英國不能再拿與最親密的安全盟友美國的關系冒險。

但是,最近幾個月開始發生一些奇怪的事情:倫敦再次開始軟化對華立場。即將離任的英國首相強森今年批準重新開機與中國的貿易談判,他的政府還批準把一家微芯片制造商賣給一家中國公司。

英國近年來在外交上的反復提供了最極端的、顯示各國如何應對中國崛起所引發的更廣泛的地緣政治動蕩的例子之一。似乎還沒有人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

有跡象表明,實際上英國的舊政策正在再次悄悄重建。在美國的強大壓力下,包括威脅減少跨大西洋情報共享,英國改變了策略,乖乖聽話了。但自那以後,英國又回到了在感覺安全的情況下謹慎對中國開放的立場,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於對華盛頓的失望。

今年2月,有訊息稱強森已經批準重新開機中斷了多年的對華貿易會談。隨後據透露,英國政府顯然已經批準把一家英國微芯片工廠賣給一家中國公司,但這一決定不了了之。英國依然保持在香港問題上的強硬政策,但最近的報道表明,英國對華政策的最強硬部份有所軟化。

倫敦的一些人想知道,為什麽不在涉及英國的核心國家利益時更加獨立呢?在某種意義上,探索加深與中國的經濟關系會讓英國蒙受什麽損失?拜登政府已明確表示,美國短期內不會與英國達成貿易協定,此外,歐盟也繼續奉行與中國接觸的政策。

長期以來推動英國政策的理由正在重新確立:中國的規模和財富意味著英國根本承擔不起不接觸的代價。在英國脫歐、經濟增長乏力、債務高企以及沒有其他明顯的替代辦法來增加貿易的情況下,未來的英國首相真的能夠忽視中國提供的東西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