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子是拿來住的,不是拿來炒的」。隨著房住不炒的定調,高層穩房價促經濟的決心大家都像吃了定心丸。但是隨著時間的發展,到了2022年人們越來越感覺不對勁。在人口老齡化和人口增長率下行的背景下,房子到最後要給誰住?沒人住的房子變多了,房價還能撐得住嗎?

一、人口增長是國際難題
相信經常閱覽財經類新聞的讀者都能感覺到,國際上大多數國家都在鼓勵生育。俄羅斯一直采取鼓勵生育的政策,從教育補貼,營養補貼,產假補貼等等,更是喊出不能讓俄羅斯民族消失的警告。
南韓在去年人口就進入負增長,且一路狂奔,南韓媒體更是火力全開,從人生意義,到國家生死存亡,不斷給年輕人灌輸要結婚生子的思想。
日本從90年代金融危機以來,人口增長一直低迷,近幾年也步入負增長行列。最讓日本頭疼的是高老齡化導致眾多經濟刺激政策見效甚微,用不了多久就會消耗殆盡。

歐美區域的德國和法國在70年代就已經進入老齡化和人口負增長。他們解決人口問題的方式特別簡單粗暴——鼓勵移民,尤其是中東和黑人移民。用這種方式,歐洲的人口一直處於穩定狀態,這也保證歐洲經濟發展沒有了人口減少這個因素,但隨之而來的也出現了移民問題。

二、國內形勢不容樂觀
反觀國內,咱們的人口增長也可以說困難重重。從2013年開始,挑選一些地方做「二胎政策」的試點工作。不到兩年,就全面實施,其著急程度可見一斑。
緊接著2021年全面放開三胎政策。那為什麽如此著急的開放生育政策?因為2015年之後,結婚人數快速下降,離婚率快速上升。特別是前段時間相關部門公布了人口出生率,國家衛健委表示未來一段時間,國內將面臨人口負增長。
我們不提倡早婚早孕,國家也一直打擊,尤其是在農村,更是鼓勵法定年齡結婚,針對未婚先孕的情況加以制止和教育。從這裏我們也可以看出來,國家雖然很著急,但依然用理性和科學的方式解決問題,而不是一刀切。
我們都知道以前的歷史因素和傳統觀念,網路上一直有「男多女少」的觀點。這也側面證明了女性人口較少,能夠育齡的人口變少了。隨之而來的是晚婚晚育的觀念,結婚年齡大振幅延遲。這個觀念是經濟社會發展的趨勢,我們不能批判,要理性看待。

所以,一方面打擊早婚早孕,有助於健康的婚姻和人民健康發展。一方面年輕人晚婚晚育,用充足的時間為未來的婚姻和家庭打下物質基礎。人口增長自然而然變成不可逆的趨勢。

三、如何穩房價
我們回頭想想看,「房住不炒」是不是要改變呢?答案是否定的,房價越高昂,只會讓生育率越低。所以我們要有清晰的認識,人口與房價是正相關的。要穩住房價我們有三個選擇。
1.提高國內的生育補貼
比如針對「寶媽」這個群體,要有產假福利等。孩子出生後,在嬰兒期,兒童期的營養補貼,教育補貼等福利政策。這樣可以大大降低家庭支出,讓年輕人不用擔心因為結婚導致生活水平下滑,也能提高消費,刺激經濟。

國內針對本國人民鼓勵生育,可以大大緩解人口問題,畢竟我們是有著14億基數的人口大國,國家鼓勵到位,人口上漲是非常可觀的。但代價也是非常大的,畢竟我們擁有14億人口,任何一個福利政策其開支都是非常巨大的。
2.適當性開放移民
這是歐美針對人口減少出台的政策。大家看一眼我們的地圖,我們周圍充滿了人口過億的大國,一旦我們開放移民,那麽遠的不說,北韓,越南,印度,巴基史坦,印度尼西亞能夠在數年內湧入相當可觀的人口。這能極大地緩解我們的人口壓力。這些移民可以轉移到四五線城市,去穩住這些城市的房價。當然代價也是非常大的。
小結
如果上面的措施都做了,人口依然上不去的話,下一步可能就是讓房地產金融化。由於國內房地產資金量龐大,放眼整個市場,也只有金融系統能夠接住房地產這浩海般的資金。這些資金不乏壞賬和爛賬。

但是只要金融系統充滿活力,利用時間的消磨是可以把房地產壞賬水分稀釋掉,從而達到房地產軟著陸,但是代價也是非常大的。房價和婚姻是我們繞不過的坎,房價和婚姻的話題更是老生常談。那麽大家覺得我們的房價要依靠什麽來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