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沖突爆發後,在美國的帶頭下西方各國對俄羅斯進行了嚴厲制裁,並向烏克蘭提供大量的軍事援助。然而,俄烏沖突持續五個多月,俄羅斯經濟依然堅挺,西方國家反而支撐不住了。
美國自己因為對俄羅斯制裁,遭到了反噬。之前,美聯準主席曾表示,美國高通脹只是暫時的,預計在會2022年得到緩解。然而在今年上半年,美國的通脹率創了40年以來的新高。隨著汽油價格、食品雜貨、房屋租金成本飆升,以及政府新冠救濟計劃結束,許多勞工的收入難以養活家人,只能到全美各地的食物銀行排隊領取慈善食物,以求度過難關。美媒指出,美國各地都在出現類似的情況。

除了美國之外,歐洲國家也開始被通脹所困。曾經令全世界羨慕的歐洲,經過幾十年的發展,現在卻走在了下波路上。由於制裁俄羅斯而導致能源危機,歐洲經濟將大機率陷入滯脹困境,失業率不斷增加,加之難民湧入,通貨膨脹也達到了近30年來的最高水平。可預見的是,經濟停滯和社會動蕩已經成為了歐洲的常態。
沒有想到的是,在西方國家深陷通脹危機之際,中國卻迎來了三大「回流」。首先就是外貿回流。據觀察者網報道,南韓已連續3個月對華貿易出現逆差,終結了近30年貿易順差的成績。甚至有不少南韓媒體發出感嘆稱,南韓商品已經被中國市場拋棄了,包括三星和LG都正在被「排擠」。如果你細心留意,就會發現目前的中國消費市場確實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國貨品牌正在被大家喜愛和接受,也難怪南韓會發出如此感慨。
其次是資金回流。今年上半年,國內實際使用外資5642億元,同比增長17.3%。也就是說,在蘋果、三星、阿迪、耐吉走了之後,還是有大量的國外企業,想要進入中國市場,趁機賺取利潤。

最後就是最重要的人才回流。曾經很多人都認為中國留不住人才,人才只要出國學習後,就很難再回來。的確,在我們發展緩慢的年代,出現過這種情況。但今時不同往日,如今的中國市場,對人才的吸重力變大了。有日本媒體指出,20年間中日人才流向已經發生了逆轉,以前是中國人才被吸引到日本,如今則是日本人才到中國學習研究。這並不是電洞來風,有數據顯示,去年回中國創新創業的留學人員首次超過100萬。
總的來說,風向已經變了,如今的西方已經不是當年的西方,中國也已經不是當初的中國了,誰強誰弱一目了然。(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