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持續攪局導致歐洲戰火紛飛,亞太局勢緊張的當下,美國華盛頓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於11月22日釋出一份報告指出,如果中國實施武力統一行動,那麽收復台灣的作戰行動對於中國而言將是一場「慘勝」。

美方在報告之中預測,即便是中國成功完成武力統一,結果也將是「大傷元氣」,統一台灣的戰役將是一場「得不償失」的行動,中國從軍事到經濟層面都會付出高昂代價。
當然了,這篇報告之中,美方特有的迷之自信和自以為站立在道德制高點的高傲態度也沒有缺席,華盛頓當局在報告之中洋洋灑灑用了幾十頁篇幅來「預測」,完成統一後的中國很有可能會在國際社會之中被孤立。
該中心認為,在美軍進行軍事幹涉的情況下,台海方向上出現的戰事就可能會持續幾周,屆時無論美軍是否被擊敗,中國的進出口貿易、國內金融市場乃至於人民幣匯率都會遭到巨大沖擊。
既然美國人喜歡算賬,那麽大俠就陪他們算算這筆賬。
首先是軍事賬,這筆賬實際上美國人自己都算過多次,無論是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還是蘭德公司,都做過詳細的評估。在大俠看來,就軍事領域力量對比分析的客觀性而言,還是蘭德公司出台的相關評估報告更為靠譜。此次制造噱頭的華盛頓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在報告之中作假已經不是一次兩次了,甚至作假的手段都異常低劣。
比如在佩洛西竄訪台北前後,該中心的報告之中就給美軍裝備上了各種六代機,增加了並不存在的空軍中隊和海軍分艦隊,才得出最終結論——美軍能夠以「慘勝」方式成功幹涉台海。

事實上,蘭德公司早在2012-2016年的追蹤研究之中就已經指出,當前中美在核心軍事能力方面,我方依然與美軍存在差距的主要是兩個方面:海軍遠洋作戰能力以及核威懾能力。
而關註相關新聞的朋友們會發現,無論是西北天空之中不斷增多的「異常天象」,還是江南遼東地區船廠之中的「大家夥」,都表明這些短板弱項正在被迅速補齊之中。
而經濟仗就不說了,美國惡意發動對中國貿易挑釁至今,只見華盛頓不斷延後對華消費品進口限制生效時間,沒有看到白宮敢於徹底掀桌子的勇氣。
事實上,美國目前的經濟風險因素異常突出,來自中方的物美價廉的消費品是白宮化解高通脹和高物價的主要物質依托。
最後,關於美軍是否下場以及所謂的我方會被國際社會孤立的問題。
後者純屬美方的意淫,大家看看,佩洛西竄訪台北引發對抗態勢後,國際社會基本是一邊倒的狠批民主黨及拜登政府,輿論測試美國已經幫我們做了。
我們這些年在將「一個中國原則」推廣為國際外交原則上面耗費的工作,沒有白費。
而美軍是否下場,對此中國學者也有評估。目前台灣對整個世界供應鏈最關鍵的價值是其半導體代工業。
如果戰事打斷了台灣向全球供應芯片,那的確對於中國維持外交態勢的穩定不利,但這個事情奇怪就奇怪在,既然台積電的生產被打斷是可能會引發台海戰事復混成的主要因素,那麽美國為什麽還在不遺余力的從台灣轉移產能到本土?
一方面威脅,一方面卻在實質上降低美軍介入的可能,這是美國人的一貫做法。
說得好聽點,是政治表態跟現實利益他都要;說的不好聽點,就是那啥要立牌坊。
當然了,這份報告還有個衍生的目的,那就是透過制造危機話題試圖擾亂亞太地區的投資市場秩序,降低投資者對亞太地區的投資信心,讓這部份資金只能回流美國。

做春秋大夢去吧。
美國政客看待事物的樂觀精神值得稱道,比如最近除了在炒熱台海話題,還在炒中菲關系話題。
【亞洲周刊】11月24日報道指出,美國方面正在關註菲律賓的立場,中美之間持續的關系緊張給新上台的馬科斯政府出了些難題,美國認為馬科斯會在中美之間選擇美國。
中菲之間的關系復雜程度大家都有所了解,其國內的進步派和親美派之間的鬥爭就沒有停止過,連帶使得中菲關系偶爾會出現雜音。
大俠認為,目前中菲關系之間有三個問題和一個機遇。
第一個問題,南海問題。南海爭端一直被視為東亞的主要熱點之一。南中國海橫跨世界上最重要的貿易路線之一,擁有無價的,但大部份尚未開發的自然資源,其中石油和天然氣是引人註目的組成部。因此,獲得這種資源的努力己演變成為該地區國家之間的一場鬥爭。五個國家對分散在南中國海海域有重疊的主張:汶萊、中國、馬來西亞、菲律賓和越南。
但是,隨著南海行為準則的逐漸建設完善和投入實施,尤其是中國對南海地區的管控能力顯著增強。南海問題更多的已經成為西方媒體喜歡掛在嘴邊的話題了,實際影響有限。

第二個問題,在南海油氣的開發與合作方面,中菲兩國早期共同開發實踐中的法律障礙,仍然是當前雙方繼續推動合作、達成開發協定不可回避的關鍵難題。在杜特爾特執政時期,中菲雙方關於南海的問題有所緩解。杜特爾特采取了不同於前人總統的外交政策,選擇了疏離美國,轉而與中國友好相處,共同商議解決南海問題。馬科斯政府目前在相關政策上依然試圖在前人的基礎上發展延續,因此該問題也不會引發中非關系的波動。
第三個問題,美國及親美勢力在菲律賓國內的活躍,菲律賓曾經作為美國的殖民地,直到二戰結束之後才被允許獨立。在作為殖民地期間,菲律賓實行美國政體,接受了大量美式價值觀的輸出,這對菲律賓之後的發展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這是可能造成中菲關系大盤出現根本性變化的問題,取決於菲律賓國內政治的發展,但目前來看,馬科斯所代表的政治派系沒有走上保守親美的路線。
一個機遇值得是菲律賓深度參與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的機遇。如果說以上三個問題挑戰更多的是歷史遺留問題而代表著菲律賓的過去的話,那麽菲律賓對於一帶一路倡議的態度,則是決定菲律賓未來的關鍵要素。
高品質共建「一帶一路」是未來中菲合作的重點內容之一,並將推動共建「一帶一路」合作邁上新台階。高品質包含高標準、永續和惠民生等內容,雙方各級部門必須做好對接,朝著高品質方向發展。

同時,小馬科斯新政府與美國拜登政府在許多議題上存在分歧,比如人權問題。小馬科斯與美國存在一定政治信任赤字問題,這在一定程度上縮小了美國與小馬科斯新政府在南海問題合作的空間。
就一個例子可以說明雙方觀點對抗的激烈程度:美國為了幹擾小馬科斯勝選,甚至把馬科斯家族的一些歷史爛賬搬出來攻擊小馬科斯。
這種昏招已經實質上造成了小馬科斯政府與拜登政府之間的積怨。
再來看看歐洲方向,最近莫斯科收到的訊息很雜亂,有好有壞。
老規矩先說好訊息,古巴方面已經明確表態,俄羅斯和古巴都在對抗共同的敵人——滿腦子充斥著帝國主義思維的美國。
11月22日,古巴國家主席迪亞斯·卡內爾與俄羅斯總統普亭舉行會談。
俄羅斯得到一個堅實政治盟友古巴的支持,但考慮到古巴的實際國力,這種支持很難轉化為古巴對俄羅斯的進一步實質化的支援。

好訊息不夠好,那麽壞訊息可能就有點壞了。
本周三在亞美尼亞召開的集體安全組織會議上,俄羅斯總統普亭明顯感覺到當地氣氛不佳,不僅亞美尼亞出現了街邊抗議人群,而且這次會議沒有取得明顯的進展。
各國基本上是好聚好散的開了場會議。
可能有些朋友會問,集安組織是啥?
集安組織是由獨立國協框架內的【集體安全條約】機制發展而來的。1991年底蘇聯解體,同年12月21日,亞塞拜然、亞美尼亞、白俄羅斯、哈薩克、吉爾吉斯、莫耳多瓦、俄羅斯、喬治亞、塔吉克、土庫曼、烏茲別克和烏克蘭等12個共和國的領導人在阿拉木圖舉行集體會晤,簽署了六項檔,宣布建立獨立國家國協(簡稱「獨立國協」)。當時,15個加盟共和國紛紛獨立,這些國家外部安全以及地區的和平與穩定問題迅即被提上議事日程,【集體安全條約】應運而生。
【集體安全條約】在內容上側重於保護其參與國免受外部威脅,在有關成員國尚未建成獨立武裝力量和特種部隊的情況下,這成為其維護新獨立國家主權的重要手段。
集安組織目前逐漸式微是有著深刻原因的,直接原因是該組織成立之後出現的三次危機,集安組織僅有一次成功予以應對響應,那就是2022年1月俄軍幫助哈薩克平息內亂的行動。
之前吉爾吉斯國內動亂、亞美尼亞和亞塞拜然大打出手兩次危機時,集安組織都沒有及時發揮作用。

這讓集安組織內部的國家開始懷疑集安組織的功能是否有效,組織是否必要。更雪上加霜的是,俄軍對烏克蘭發動的特別軍事行動直接引發其他國家對俄羅斯的懷疑,組織內部的人心不齊了,隊伍自然就不好帶了。
事實上,除了俄羅斯,集安組織其他國家都不願意明確立場而得罪美國。在俄美關系持續惡化的當下,這些國家只能選擇中立,然而此舉必然會加重這些國家與俄羅斯之間向心力的削弱趨勢。
結果大家都看到了,俄羅斯在原蘇聯地區的影響力出現了一個被削弱的趨勢。
冷戰思維是行不通的,美國玩不轉,俄羅斯也玩不轉。反而是強調發展和共存的上合組織、金磚組織在如今的多事之秋迅猛發展。
看到俄羅斯最近有點不順,歐洲有些國家似乎有點坐不住,沈不住氣了。
捷克陸軍總參謀長表示,當前捷克軍隊正在維持最高水平的戰備裝備,來應對可能的與俄羅斯軍事沖突的可能性。
捷克總參謀長表示,捷克軍隊必須準備好與優勢敵軍大規模戰爭的準備。
捷克方面將領的表態可能有三重考慮。

第一,響應當前國內民意,自俄烏沖突爆發以來捷克等中東歐國家多次爆發反俄浪潮,軍隊也只能表態;
第二,當前東歐國家的軍事工業正在滿負荷執行,這給了相關國家軍隊從中獲利的空間;
第三,向北約獻忠誠。
目前中東歐國家之中,匈牙利、斯洛伐克的立場並不十分堅定,捷克跳到前台,自然能夠「刷一波好感」。
目前,捷克等國家的軍工廠正在以滿負荷狀態生產122公釐、152公釐火炮及其彈藥。烏克蘭軍隊使用的防彈衣、輕武器和彈藥也有很大一部份來自中東歐國家。
東歐的軍火工業可以追溯到 19 世紀,當時捷克人埃米爾斯柯達開始為奧匈帝國制造武器。在冷戰時期,華約條約組織之中的捷克·斯洛伐克、波蘭的大型工廠為人們提供了就業機會,為整個華約組織的武裝體系發展提供了生產支撐。
但要說捷克真的要跟俄軍幹一架,那也是胡扯。捷克國內的政治極化情況也很明顯,有大批支持烏克蘭的民眾,就有大批要求恢復捷克與俄羅斯之間能源貿易的民眾。
只能說,捷克軍方的表態有點離經叛道,此舉無異於將捷克現政府架在火上烤——捷克政府自然不可能有類似的表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