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俄羅斯堪察加半島和日本北海道之間,有一長串50多個大小島嶼,綿延1200多公裏,將太平洋和鄂霍次克海隔開,這就是千島群島。千島群島的南段,擇捉、國後、色丹和齒舞諸島,日本現在稱為北方四島。
千島群島自古是阿伊努人生活的地方,或者說鄂霍次克海沿岸都是阿伊努人的家園,包括整個北海道。十五世紀中期,日本人(和族)開始在北海道南端的渡島半島活動。江戶時代初期在此設定直屬幕府的「松前藩」,而北海道大部還是被稱為「蝦夷地」。

千島群島位置
此後,松前藩不斷向北擴張,占領阿伊努人世代居住的土地。1644年,江戶幕府匯總各地藩屬地圖,松前藩把整個北海道和千島群島南部都作為自己的屬地上報。而實際上,他們還只控制了北海道南部地區。如今,日本把當時繪制過地圖作為擁有南千島群島的依據,其實有些勉強。
1697年,沙俄時期遠征西伯利亞的哥薩克人來到堪察加,發現了千島群島。1711年,哥薩克人首次登上千島群島。1719年到1722年間,沙俄航海家葉夫列伊諾夫登上了千島群島中的大部份島嶼,並繪制了地圖。1779年,沙俄政府正式把千島群島中未有明確歸屬的島嶼劃歸己有。

阿伊努人
此後,日俄兩國在千島群島不斷發生摩擦。1855年2月,川路聖謨和普提雅廷分別代表日俄兩國,在日本下田長樂寺簽署【日俄友好條約】,規定擇捉島以南歸日本,得撫島以北歸俄國。這是南千島群島劃歸日本的一個依據。
但是這個條約塵埃落定後,雙方又在原屬中國的庫頁島問題上發生爭端。雙方經過談判和權衡,俄方認為庫頁島更重要,日本認為千島群島更重要。於是1875年5月,雙方在俄國聖彼得堡簽訂【庫頁島千島群島交換條約】,俄國將千島群島讓給日本,日本將庫頁島讓給俄國。
1904年,日俄為爭奪中國東北發生戰爭。日本舉全國之力應戰,俄國最終戰敗。次年簽訂【樸茨茅斯條約】,俄國不但沒拿回千島群島,連庫頁島南部也丟了。

日俄戰爭舊照
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爆發,帝國主義武裝幹涉,日本追隨美國出兵西伯利亞。武裝幹涉沒能阻止俄國社會主義革命,各國紛紛撤兵,但日本賴著不走。1920年5月,日軍和蘇俄遊擊隊在黑龍江入海口的尼古拉耶夫斯克(中國稱廟街)發生沖突,日軍死亡300余人。日本以此為借口,一方面要求賠償,一方面出兵占領庫頁島北部。
新成立的蘇聯政權尚不穩固,只好采用外交手段與日本交涉。1925年1月,雙方簽訂【日蘇基本條約】。蘇聯承認【樸茨茅斯條約】繼續有效,並給予庫頁島北部50%的石油開采權和特定地區的煤炭開采權,作為「廟街事件」日方的補償。日本撤出蘇聯領土,與蘇聯建交。
時間來到二戰後期,美英兩國為加速日本投降行程,要求蘇聯對日作戰。1945年2月,羅斯福、丘吉爾、史達林簽署【雅爾達協定】,約定將日本占領的千島群島和庫頁島南部交予蘇聯,換取蘇聯對日出兵。8月8日,蘇聯對日宣戰。

雅爾達會議
日本戰敗後,接受了【雅爾達協定】和【波茨坦公告】的條件,其中,千島群島整個劃歸蘇聯。9月5日,蘇聯占領全部南千島群島,即日本稱為北方四島的擇捉、國後、色丹、齒舞諸島。1946年2月2日,蘇聯聲明占領全部庫頁島和千島群島,在庫頁島南部和千島群島設定南薩哈林州。1947年,蘇聯又將庫頁島北部和南薩哈林州合並為薩哈林州,並將南千島群島(北方四島)上的1.7萬日本人遣返北海道。
1955年,戰敗後得以喘息的日本在美國慫恿下向蘇聯提出北方四島問題,日本的理由是,當初我放棄了,也不等於就是你的,應該召開國際會議決定。1956年10月,蘇聯和日本簽署【蘇日共同宣言】,其中註明,蘇聯同意把齒舞諸島和色丹島交給日本,但前提是日蘇簽訂和平條約後再交。由於這個前提一直沒有成立,所以這兩島的移交也沒有進行。

南千島群島(北方四島)示意圖
「北方四島」中,擇捉島的面積占三分之二,其次是國後島。所以日本人肯定不滿足只收回齒舞諸島和色丹島。2004年,俄羅斯再次提出歸還齒舞和色丹時,日本人又拒絕了。日本人的方案是按面積分,即國後、色丹、齒舞再加上擇捉島的四分之一歸日本。
2010年1月,兩艘日本漁船在國後島附近遭到俄羅斯邊境警備隊攻擊,此後,俄日摩擦不斷。2010年11月1日,時任俄羅斯總統梅德維傑夫登上國後島。北方四島歸還話題再未提起,俄羅斯仍然牢牢控制著整個千島群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