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體育

與北京結緣70余載的「京腔老外」柯馬凱:北京讓我得意的事兒挺多

2022-11-25體育

成功舉辦冬奧會以後,北京滑雪條件相當好了。我愛滑冰,小時候我父母帶我去紫竹院或者河上滑,現在我帶著外孫女滑。北京讓我得意的事兒挺多,我想就在這兒安度晚年了。

與北京結緣70余載的「京腔老外」柯馬凱:北京讓我得意的事兒挺多
柯馬凱和母親、外甥在河上滑冰。

「我出生在中國,現在70多歲了,大概有50年是在北京度過的,親眼見證了她的發展。」柯馬凱是1951年出生在北京的英國人,說著一口地道的北京話。他的家族和中國也結下了延續數代的情緣,即使年過古稀,他依然活躍於中外民間交流中。

記者日前在北京培黎職業學院見到柯馬凱,作為學校的理事,他來參加學校的活動。每當談起家族與中國的深厚緣分時,柯馬凱都精神抖擻、滔滔不絕。「我的父親是英國人大衛·柯魯克,母親是加拿大人伊莎白·柯魯克,他倆都是共產黨。解放戰爭期間,他們參與協助建立中央外事學校,也就是北京外國語大學的前身,成為新中國英語教學事業的拓荒人,培養了大批外語人才。」

2019年,他陪著母親走入人民大會堂,104歲的伊莎白被授予國家對外最高榮譽勛章——「友誼勛章」。受家庭熏陶,柯馬凱傳承了父母的使命,持續譜寫著國際友誼的新篇章。

1994年,柯馬凱與朋友一起,開辦了北京京西學校,這也是北京最早的國際學校之一。他介紹,開辦京西是因為隨著中國改革開放,越來越多的外籍人士到北京工作生活,而當時的北京,缺乏相應的國際學校來解決外籍孩子的教育問題。「我辦學的時候,我們幾個朋友達成共識,要辦一個有特色的國際學校,既能和西方學校接軌,又能讓學生們領會到文明古國的燦爛文化。無論他們在中國待多久,我希望他們懷念在這兒的經歷,跟中國人民交上朋友。」

雖然已經退休了,但柯馬凱還時常應邀參與教學並得意於給學生聯系了很多到農村實踐的機會。「我帶著學生去密雲、懷柔的農村,他們學著編笤帚、貼餅子,發現農村現在的居住條件甚至比城市還好。有幾個學生要求睡炕,即使那個炕因為很久沒人睡都潮了,燒炕弄得滿屋子煙,但是他們依然邊咳邊笑……」他認為,這些農村實踐對外籍學生了解中國、中國文化、學習漢語都非常重要。

談話間,很多培黎學校的學生看到他都好奇觀望,甚至駐足傾聽。這個洋面孔、北京腔的老外一直受到很多關註。他在2004年榮獲「中國政府友誼獎」,踐行了大半輩子的對華友好,媒體對他的報道不計其數。然而,如今已是「名人」的他,卻想著怎麽把自己的「名氣」置換成大家對職業教育的關註。

「這些年,我看到了中國在職業教育方面的進步。今年上半年釋出的新職業教育法,明確職業教育培養的是同時具備專業知識和技術的人才,為職業教育高品質發展奠定了政策基礎和法律保障。」柯馬凱覺得這個改版非常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經濟和產業發展模式發生了重大調整和變化,職業教育應該適應新時代經濟和產業發展的要求。」

在北京生活了50多年,柯馬凱覺得自己的經歷和北京的發展密切相關。「北京變化非常大,我小時候出了二環就算農村了,現在高樓大廈、私家車滿大街都是,還有四通八達的地鐵。成功舉辦冬奧會以後,北京滑雪條件也相當好了。我愛滑冰,小時候我父母帶我去紫竹院或者河上滑,現在我帶著外孫女滑,她們還小,學得快,說不定能趕上我。北京讓我得意的事兒挺多,我想就在這兒安度晚年了。」

(原標題:北京讓我得意的事兒挺多)

來源:北京日報 記者 吳娜

流程編輯:U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