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北京日報

電影【憤怒的公牛】海報
李夢
當馬丁·西科塞斯執導的【憤怒的公牛】在1981年奧斯卡金像獎上獨得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導演等八項提名,並幫助38歲的勞勃·德尼羅拿到他人生中第一項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獎杯時,如是種種註定這部電影將在之後的四十多年裏,成為馬丁和德尼羅的影迷們津津樂道的話題,也將所謂的「硬漢電影」的敘事和美學等,推入一重全新的、更具深度和闊度的情境中。
影片講述的故事,根據1949年世界拳王拉莫塔的真實經歷改編。這位極富天分、出手敏捷的拳手,被拳壇中人譽為「憤怒的公牛」,只因他不願向義大利黑手黨屈服,而始終無法獲得拳王挑戰的資格。經歷職業生涯中的種種挫折和磨難後,拉莫塔不得不故意輸掉一場比賽,以取悅黑手黨並換取拳王比賽資格。可是,贏得比賽後的拉莫塔卻因此患上臆想癥,動輒對身邊親友大打出手,最後落得眾叛親離甚至鋃鐺入獄的結局。人生大起大落之後,拉莫塔頓悟,踏上自我拯救與自我和解之旅……
片中,拳王拉莫塔的悲劇源自他太過簡單的頭腦和太過發達的四肢,想法與行動常常難以協調平衡,動輒讓他做出事後悔恨不已的魯莽決定。而千帆過盡之後,與暴力相伴大半生的「憤怒的公牛」終於明白,拳頭和暴力無法帶來長久的和平,愛與包容才可以。與其他介紹拳王和拳擊故事的影片如【拳王阿裏】和【洛奇】等不同,【憤怒的公牛】並未將太多筆墨落在對拳擊賽場火與血的渲染上,甚至這部時長接近130分鐘的影片,介紹比賽現場的畫面加起來也不過十多分鐘。導演似乎有意讓觀眾忽視拉莫塔作為拳擊手的身份,而更希望銀幕前的你我從他的多舛人生中,得到關乎命運、榮譽、尊嚴和愛的思考。因此,【憤怒的公牛】以頗富詩意的黑白影像和運鏡呈現,片頭的配樂出自著名歌劇【鄉村騎士】間奏曲,更是妙筆。
為馬丁·西科塞斯這部電影擔任配樂的是羅比·羅伯森,這也是他首次為電影配樂。羅比對於片頭的插曲和影像一直印象深刻:「你看到德尼羅一個人在拳台上熱身,導演用了慢動作,一開始覺得還不錯,但看久了就覺得有點好笑。西科塞斯卻想到了用【鄉村騎士】的間奏曲來映襯畫面,讓它富有歌劇一樣的詩意,這真的很了不起。」羅比的這段回憶點出了這段配樂之於影像最重要的功用:詩意。的確,不論在義大利作曲家馬斯卡尼歌劇的情境中,抑或後來被頻繁用於【教父】和【陽光燦爛的日子】等電影的配樂中,【鄉村騎士】這段時長不過三分多鐘的間奏曲,以其悠長,以其浪漫間雜著些許哀傷,宛若余暉,長久地印刻在你我記憶深處。在【憤怒的公牛】中,導演看似用此曲的詩意反襯拳擊世界的暴力和殘酷,實則更深一層,以此曲的憂傷和欲言又止的曖昧,映照主人公內心深處的懺悔與救贖。畫面中,德尼羅飾演的拉莫塔孤身一人在拳台上,揮拳,跑跳,再揮拳,再跑跳。黑白影像鏤刻的孤獨和落寞,與弦樂聲部鋪排的長線條樂句彼此契合,將憤怒與詩意糅雜成一段深沈內省的長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