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數位

CES上瘋卷的miniPC,真能取代Mac mini嗎?

2025-01-11數位

要我說,去年蘋果最成功的產品其實沒啥爭議。

既不是中規中矩的iPhone 16系列,也不是什麽屏占比更高的Apple Watch,更不是那些啥也沒改就端上來的iPad、Macbook新品,而有望成功蘋果史上最涼新品的Vision Pro就更別提了。

去年蘋果最成功的產品,只能是10月29日悄悄上架官網的 Mac mini

為什麽?原因其實很簡單,外觀小巧、設計好看、一體機身、散熱聲小、價格便宜、效能還行,而蘋果已經很久都沒有出過這樣一款簡單好用的產品了,難怪它會引發年輕人在社交媒體上瘋狂種草,讓人趨之若鶩。

(圖源:雷科技攝制)

雖然不知道和這股突如其來的「Mac mini熱」有沒有關系,但是作為數位產品愛好者最期待的電子展之一,同時也是全球規模最大、影響力最廣泛的消費類電子技術年展,CES 2025裏確實出現了更多的miniPC。

和往年一樣,為了給諸位帶來最新鮮的第一手報道,雷科技派出了由資深編輯「一位天明」和「定西」領銜的現場報道團,親自奔赴美國·內華達州·拉斯維加斯,親自到會場觀察、體驗這些新鮮事物。

而我們今天的話題,就是桌面miniPC的回歸趨勢。

miniPC狂卷CES:更小巧,更高能

就以往,大夥對miniPC的認知,估計有一大半都在NUC身上吧。

作為英特爾主推的miniPC業務,NUC系列曾一度憑借更豐富的硬體配置選擇和更高的可延伸性,試圖和蘋果Mac mini在市場上分庭抗禮,但最終卻被英特爾因自家核心業務經營不善而放棄。

(圖源:英特爾)

誰也沒想到,在英特爾宣布放棄NUC整整一年半之後,miniPC市場居然在慢慢好起來了。

聯想在CES 2025上公布了新的ThinkCentre neo 50q QC, 這款產品比以往的ThinkCentre neo系列要更薄、更加小巧,也更加精致,甚至就連效能都要更加強大,它擁有45 TOPS的專用AI算力,專為多工處理和高效數據處理而設計。

(圖源:聯想)

如此巨大的提升,其實主要來自處理器的變化,這款體積僅1L的miniPC可選高通驍龍X、驍龍X Plus處理器,最高16GB LPDDR5x記憶體+2TB儲存空間,還支持最新的Copilot+ PC功能和先進的AI功能。

按照聯想官方的說法,這就是世界上第一款由驍龍賦能的AI miniPC。

既然有轉變方向的,自然也就會有守舊的廠商,老牌廠商華碩和微星依然接過了「NUC」的產品名,並決意要把這個品牌延續下去。

華碩在CES 2025上推出了ROG NUC(2025) ,這款產品在狹長的機身內搭載了英特爾酷睿Ultra 200HX系列處理器,以及最新的RTX 5080筆記本顯卡,可以說是一款毋庸置疑的效能野獸。

(圖源:ROG)

在miniPC這個還比較小眾的領域,可能也就ROG這種廠商有魄力去做這種級別的產品了。

至於微星這邊,則更加強調產品的「小巧」內容,他們在CES 2025上釋出的 Cubi NUC AI+ 2M 整機體積僅0.826L,至高選配酷睿Ultra 7 258V處理器,整合至多 32GB LPDDR5x記憶體,甚至還有一顆Copilot實體按鍵。

(圖源:義大利媒體 Hardware Upgrade)

什麽?對英特爾不感冒?

那自然也有用AMD處理器的,國產廠商積核在CES 2025上推出了三款miniPC新品,其中新款 積核A9 Max 便搭載了最新的AMD 銳龍 AI 9 HX處理器,有365、370 和375三個版本可選,其中頂配產品擁有著理論上目前最強的核顯效能。

(圖源:積核)

甚至於,部份廠商還想到了把miniPC和其他品類結合起來的點子。

國產廠商銘凡在CES 2025上展示的N5 Pro便是一個有趣的例子,這款產品的下半部份是獨立的miniPC模組,上半部份則是整整五盤位的2.5/3.5mm硬碟介面,miniPC本身搭載了AMD 銳龍 AI 9 HX PRO 370處理器,最高支持96GB的ECC記憶體。

(圖源:銘凡)

對於普遍還在用N100處理器的業界來說,這玩意確實是有點狂野了。

miniPC要靠差異化突圍?

你可能會覺得有些奇怪,怎麽NUC被放棄之後,miniPC市場反而好起來了呢?

額,其實這兩件事情並沒有啥必然聯系。

在我看來,這波miniPC的熱潮,倒是和近兩年AI PC品類的發展趨勢關系可能更緊密一些。

在過去的一年時間裏,大語言模型技術高速發展,模型賦能的智慧體正在成為消費電子產品中不可或缺的一環,不同於主要依賴雲端大模型的智慧型手機,效能更強勁的PC可以滿足使用者執行端側AI大模型,賦能本地生成式AI套用的需求。單在過去一年時間,AI PC的出貨量就突破了4000萬台。

為了爭奪AI PC這個制高點,各大廠商們紛紛在技術研發、市場推廣以及使用者體驗最佳化等多個維度全力沖刺,寄希望於透過差異化來突圍。

(圖源:積核)

而miniPC,正是差異化戰略中的一環。

對比固定場合使用的傳統PC/ITX,miniPC的體積小,節省空間,便攜性強,易於攜帶和移動,適合小型辦公或居住環境;對比同樣面對移動場景的筆記本,miniPC通常支持多種連線方式,靈活性更高,而且在外接介面拓展性和內部配置的可升級性上也有優勢。

就像聯想說的那樣,未來miniPC很可能成為中小型公司必備用的一個簡化本地AI終端。

而支撐起各家廠商野望的,正是目前處於快速開發中的PC供應鏈。

去年年中,高通和一眾PC廠商推出了數款搭載驍龍X系列處理器的PC產品,獲得全新相容層的Windows on ARM,確實打破了蘋果Mac對高能效比的長期壟斷,為Windows使用者帶來了可觀的續航時間和AI效能。

(圖源:高通)

到了年底,英特爾酷睿Ultra 200V系列處理器的面試,讓x86平台也獲得了相當可觀的能效比;CES 2025上,英特爾釋出了套用於AI PC的第二代酷睿Ultra處理器,包括200V、200HX、200H、200U等,還有AMD公布的Ryzon AI Max、AI 300及200系列處理器產品,均為AI PC提供了新的賦能。

顯卡這邊,輝達在CES 2025上帶來的RTX 50系列筆記本顯卡,預計能在相同的功率下提供比前代產品高一倍的AI效能。

供應鏈的頂級支持,也讓整個PC行業煥發「第二春」。

miniPC能否幹翻Mac mini?

當然,看到這裏有的讀者可能就會問了。

看你在這裏分析得頭頭是道的,這些miniPC新品真的能打贏風頭無兩的Mac mini嗎?

這個嘛,優勢,當然是有的。

不管果粉喜歡怎樣強調Mac的好用,都無法改變Windows才是目前世界上套用率最高的系統這一事實,有了這批端側AI芯片的加持,miniPC確實有望借由個人智慧體等AI套用為使用者提供更好用的辦公體驗,爭取贏得使用者的認可。

效能這邊也是如此,M4處理器相較於M1處理器的提升,只能說是制程小幅最佳化後帶來的合理效能提升,而近兩年釋出的幾款PC端側AI芯片,相較於以往那是翻天覆地的提升,搭載了RTX 5080筆記本顯卡的ROG NUC(2025),甚至能和頂級的遊戲PC一較高下。

至於劣勢呢,個人覺得主要在互聯生態上。

(圖源:蘋果)

除了聯想以外,目前大部份PC廠商對手機平板和PC之間的協同做得並不是很好,即便微軟和英特爾都推出了自己的同樣跨屏協作方案,但體驗上,和蘋果深耕多年的互聯生態之間顯然還存在著一定差距。

說起來你可能不信,但是能將同樣的工作分解到多個裝置上跨端完成,這確實是很多人願意購買mac mini的一個原因。

而他們願意購買mac mini的另一個原因,就是「便宜」。盡管將近3600元的價格,對比miniPC並沒有什麽優勢,但是Mac mini就是能做到美美地賣斷貨,甚至帶動了一大堆周邊配件廠商的生產, 足以證明人們無法拒絕「低價蘋果」

想撬走這些為了「稀缺體驗」付費的使用者,對PC廠商而言並不現實。

25年1月7日,CES(國際消費電子展) 2025 已盛大開幕,這是史上人氣最高的一屆CES,也是科技世界從移動到AI的分水嶺。雷科技報道團正在美國·拉斯維加斯現場,對CES展開緊鑼密鼓的現場報道。歡迎關註/搜尋雷科技,獲取來自一線的一手內容,涵蓋新品報道、產業觀察、技術解析、產品體驗和高端專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