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本人入手了一顆英特爾酷睿i7-14700K處理器,這是根據自身預算與效能需求等方面做出相應的選擇,主要用於圖片視訊編輯處理與建模渲染等生產力場景,幹活之余閑時也會用於玩一些遊戲大作,雖是上代的產品但一點也不弱,有位朋友就問到我為何不考慮下AMD紅隊陣營的呢,與14700K處於同一價位段可選的不多,7800X3D的價格與價值嚴重脫離,就只有銳龍9 9900X合適,身邊同事恰好有顆AMD銳龍9 9900X處理器,接下來就透過遊戲與基準效能實測來驗證一下,英特爾酷睿i7-14700K與AMD銳龍9 9900X這兩款處理器的效能表現有何差異。
先來看看兩顆處理器的規格方面,AMD銳龍9 9900X處理器采用全大核設計,雙CCD結構共12核心24執行緒,基本頻率為4.4GHz,加速頻率能達到5.6GHz,64MB的L3緩存,得益於ZEN5架構與工藝升級,IPC效能有接近16%的提升,TDP功耗為120W,處理器依舊使用AM5介面,除了能搭配X870E、X870與B850這些新主機板外,還相容X670E、X670、B650E與B650等老主機板。
英特爾酷睿i7-14700K處理器采用了8大核12小核,共計20核心28執行緒,效能核基本頻率為3.4GHz,最大睿頻頻率為5.5GHz,而能效核基本頻率為2.5GHz,最大睿頻頻率為4.3GHz,L3緩存為33M,intel7(10nm)制程工藝,基礎功耗為125W,最大睿頻功耗為253 W,使用的是LGA1700介面,能搭配Z790、B760、Z690與B660系列主機板。
i7-14700K俗稱「小i9」,在英特爾十四代酷睿桌面處理器中規格升級最大的一款,相較於前代i7-13700K頻率提高一點點,同時增加了四個小核,二級緩存增加了4MB,三級緩存增加了3MB,並同時相容DDR4與DDR5記憶體,實測多核效能提升了接近16%,在視訊編輯與圖形渲染更有優勢一些,滿載功耗和發熱也有所增加,需要搭配效能好的散熱器。
既然都升級到i7-14700K,就不太建議使用DDR4記憶體與600系列主機板,700系列主機板+DDR5對效能釋放更為徹底,另外,英特爾推出最新0x12B版微程式碼,對預設核心電壓和功率進行限制,溫度與功耗確實降低了,並加入Intel Default Settings配置方案,對於整體效能並沒有明顯影響,還可獲得更好的溫控表現,使用高端的雙塔風冷散熱器就能壓得住。
AMD目前推出了五款銳龍9000系列處理器,綜合了效能與價格等因素,銳龍9 9900X更為適合本人,銳龍7 9700X處理器對標的是酷睿i5-14600K級別處理器,更高階的銳龍9 9950X處理器價格遠超預算,其效能對於本人來說是過剩,至於遊戲效能標桿的銳龍7 9800X3D處理器,目前在第三方平台已經飆到五千,價格漲得太狠讓人望而卻步。
相鄰價位還有銳龍7 7800X3D處理器為何不選,該處理器也可以說是位「偏科生」,憑借著超大的L3緩存,在電競遊戲上的表現確實無可挑剔,假如電腦主機常用於電競遊戲場景,肯定會優先考慮它,然而遊戲僅占日常使用場景一小部份,其全核效能表現較為一般,在內容創作與建模渲染等場景下,完全無法與i7-14700K處理器抗衡。
說說本次搭配效能測試的硬體配置,英特爾酷睿i7-14700K處理器這邊,微星Z790MPOWER主機板(MATX尺寸規格),光威神策32GB DDR5 6800 RGB記憶體條,海麗仕A-Die記憶體顆粒,6800MT/s頻率CL34時序,由於處理器功耗較高,使用鑫谷昆侖2代360水冷散熱器。
AMD銳龍9 9900X處理器這邊,華碩TUF GAMING B650M-PLUS重炮手主機板(同樣是MATX尺寸規格),光威神武32GB DDR5 6000 RGB記憶體條,6000MT/s執行頻率CL30時序,影馳星曜G360水冷散熱器,由於目前黑白硬體混搭,機箱還沒到桌面也亂,就不上實拍圖片了。
然後是搭配測試的顯卡,均使用影馳的RTX4070Ti Super金屬大師,這一次湊齊紅綠藍三家的硬體,講求一個誰也不漏空,三槽厚度三風扇設計,散熱蓋板與背板均為鋁合金材質,搭載GDDR6X視訊記憶體,256bit位寬16GB容量,即使在4K分辨率下也能以高畫質暢玩絕大部份3A遊戲。
先來兩個的基準效能測試與對比,以CineBench R20與R23軟體的測試成績為例,i7-14700K處理器以更多核心數的加成,在多核心渲染效能成績均比銳龍9 9900X處理器更高,強了約7.3%~10%,單核效能成績就稍微落後。
在CineBencp024版本基準測試軟體中,測試結果與上面的相似,銳龍9 9900X處理器相較於i7-14700K處理器,在單核效能上取得了領先,但多核效能受限於核心數量規格,依然落後於後者。
RTX4070Ti Super顯卡在3DMark的Time Spy測試計畫中,顯卡分數為24459分,而在物理分數上,銳龍9 9900X處理器均不敵i7-14700K處理器,在Time Spy計畫中效能差距居然超過40%,連續測試多次結果差異不大。
3DMark基準測試軟體中的CPU Profile計畫,能夠測試處理器在不同執行緒數下效能表現,英特爾酷睿i7-14700K處理器除了最大執行緒成績稍為領先外,在16執行緒及以下的測試成績均落後於銳龍9 9900X處理器。
UL Procyon基準效能測試套件,分別測試了生產力、視訊編輯與圖片編輯三個不同計畫,至於AI圖片生成主要測試顯卡效能就不去測,在三個測試計畫中,銳龍9 9900X處理器均落後於英特爾酷睿i7-14700K處理器。
Blender BenchMark基準測試軟體4.30版本,目前提供monster、junkshop與 classroom三個不同的渲染測試場景,英特爾酷睿i7-14700K處理器的測試成績均優於銳龍9 9900X處理器,領先振幅在3.3%~7%。
接下來是遊戲效能測試,本次測試均在2K(2560×1080)分辨率設定下進行,遊戲畫面品質盡量選擇最高預設檔位,至於為何不用全高畫質低畫質的設定,讓顯卡以低負載去測試,本人買高端顯卡一方面是為了生產力幹活用的,另一方面是奔著開啟最高畫質欣賞遊戲畫面去的,對於常玩遊戲的人,到底是看重虛高的幀率還是遊戲畫面體驗?如果螢幕只有180Hz畫面顯示,那四五百幀又有何區別?
首先測試的遊戲是國產大作【黑神話:悟空】,均采用使用遊戲內建推薦設定等級,開啟DLSS超分辨率采樣,75超采樣解析度,並開啟幀生成,其它畫面品質均為超高,無全景光線追蹤,實測i7-14700K處理器的遊戲平均幀率為131FPS,最低幀率為109FPS,銳龍9 9900X處理器的平均遊戲幀率為130FPS,最低幀率為96FPS。
在【賽博龐克2077】遊戲中選擇最高的超級預設畫質檔位,預設開啟DLSS超采樣與品質檔位,無光線追蹤效果,利用遊戲的內建基準測試功能,i7-14700K處理器的遊戲平均幀率為134.07FPS,最小幀率為115.95FPS,銳龍9 9900X處理器的平均遊戲幀率為132.91FPS,最小幀率為104.74FPS。
在【古墓麗影:暗影】遊戲中選擇最高畫質檔位,預設關閉光線追蹤效果,關閉DLSS超采樣,利用遊戲內建基準測試功能,實測i7-14700K處理器的平均幀率為224FPS,銳龍9 9900X處理器的平均遊戲幀率為220FPS。
競速類遊戲【極限競速:地平線5】,選擇了極端檔位的預設畫面,關閉DLSS超采樣,光線追蹤品質預設為高,並開啟TAA抗鋸齒效果,利用遊戲內建基準測試功能,實測i7-14700K處理器的平均幀率為158FPS,銳龍9 9900X處理器的平均遊戲幀率為156FPS。
還有其它單機遊戲大作就去不一一列舉了,從下面的測試結果圖表中可見,除了在【Far Cry6】遊戲的基準測試中平均幀率持平外,銳龍9 9900X處理器的平均幀率都要比i7-14700K處理器低那麽2~4FPS,而在兩款【刺客信條】遊戲中的1%Low幀結果也低了4FPS。
至於在電競類遊戲方面,除了【CS2】遊戲含有幀率基準測試地圖外,其它遊戲只能自己手動去跑,在遊戲中盡量沿著相同的路線去跑圖,記錄五分鐘內的遊戲幀率並計算平均值,以【CS2】遊戲為例,銳龍9 9900X處理器的平均幀率比i7-14700K處理器高12FPS。
總結:
英特爾酷睿i7-14700K與AMD銳龍9 9900X這兩款處理器在不同場景下各有優勢,先說銳龍9 9900X處理器,其采用全12大核設計,同時得益於更為先進架構和制程工藝,單核效能更強L3緩存也更大,在電競遊戲中全面領先於i7-14700K處理器,還可開啟Precision Boost Overdrive (PBO)功能,解鎖功耗限制進行適當超頻,單核多核效能均有小振幅提升,讓多核成績更為接近i7-14700K處理器。
i7-14700K處理器憑借著大小核架構與核心數量更多的加成,多核效能優於銳龍9 9900X處理器,在辦公創作與模擬渲染等場景下的處理速度更快,拿它來執行大型單機遊戲也沒有問題,在部份遊戲的幀率上還有些許優勢,單核效能的弱勢讓其在電競類遊戲中稍微落後,雖然處理器幾乎沒有超頻空間,但仍可搭配高頻記憶體條去提高效能進一步縮小幀率差距,另外,英特爾為處理器提供五年質保服務,有問題可以直接換新,若你仍擔心那就選9900X或新Ultra處理器。
兩顆處理器的整體效能基本處於同一水平,而在消費者更為看重的價格因素,i7-14700K處理器最近降價確實挺狠的,這邊還有不帶核顯價格更香的i7-14700KF處理器可選,假如打算搭配獨立顯卡使用,或無需用於視訊剪輯直播推流等場景,更傾向於不內建核顯的i7-14700KF處理器,國行盒裝也就2000多點,而銳龍9 9900X目前價格接近三千,再降些價才值得考慮,目前兩者的差價足以將獨立顯卡提高一個檔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