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生日,眾所周知;草有生日,鮮有所聞。中國古代先民崇拜菖蒲,把它當作神草,還賦予它人格化,把農歷四月十四日定為菖蒲的生日,【群芳譜】雲:「四月十四,菖蒲生日,修剪根葉無逾此時,積梅水漸滋養之。」菖蒲,又名泥菖蒲、野菖蒲、臭菖蒲、山菖蒲、白菖蒲、劍菖蒲、大菖蒲、石菖蒲、蘭蓀、昌陽,古稱堯韭。屬天南星科,菖蒲屬,菖蒲種植物。菖蒲先百草於寒冬剛盡時覺醒,因而得名。菖蒲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是一種可防疫祛邪治病的靈草,以其生長地域廣泛,歷史傳承悠久,儒、釋、道、醫諸家推崇、臨床療效顯著而聞名。
圖源:葉允仁
一、歷史傳承
古代典籍很早就有菖蒲的記載,【呂氏春秋】:「冬至後五旬七日菖始生。菖者,百草之先,於是生者也。」 【詩經·澤陂】:「彼澤之陂,有蒲與荷」。【詩經 ·韓奕】:「其蔌維何?維筍及蒲。」【楚辭·九歌】:「夫人自有兮美子,蓀何以兮愁苦?」(蓀即是菖蒲,它被看作一種高潔的香草,又用來指代君王)。【典術】雲:「堯時天降精於庭為韭,感百陰之氣為菖蒲,故曰堯韭。」先秦方士鄭安期,常背一個寶葫蘆,在廣州白雲山一帶行醫賣藥,某年七月廿五為醫治民眾去山上采九節菖蒲時失足墜崖,駕鶴成仙。後人出於對鄭安期的感激和敬仰,在其飛升處建了「鄭仙祠」,並塑有身背寶葫蘆的鄭安期像,一旁還有仙鶴。 鄭安期飛升之日農歷七月廿五也被民眾定為「鄭仙誕」,形成了在這天登山拜祭,采集菖蒲、澗中沐浴、祈求身體強健的傳統習俗。從2012年開始,白雲山還舉辦一年一度的「鄭仙誕旅遊文化節」。
二、道家服食
道家對菖蒲十分尊崇,【仙經】稱石菖蒲為「水草之精英,神仙之藥」,【道藏經】雲:「菖蒲風幹為丸,每日酒飲服下30丸,臨臥更服30丸。服至一月消食,二月痰除,服至五年骨髓充,顏色澤,白發黑,落齒更生。」【神仙傳】記載:「漢武上嵩山,夜忽見有仙人長二丈,耳出頭巔,垂下至肩,禮而問之。仙人曰:‘吾九嶷山廷也,聞中嶽石上菖蒲一寸九節,可以服之長生,故來采耳。’」唐代李白作「嵩山采菖蒲者」記此事:「神仙多古貌,雙耳下垂肩。嵩嶽逢漢武, 疑是九嶷山。我來采菖蒲,服食可延年。言終忽不見,滅影入雲煙。喻帝竟莫誤,終歸茂陵田。」
圖源:包圖網
除了服食以外,古人還以菖蒲釀酒。菖蒲酒產於山西垣曲縣厲山腳下,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其貴在名貴藥材九節菖蒲, 它生於海拔2000公尺高山之巔,「無誌者難於求取」,且限在農歷小滿前後10天時間,早則漿不足,遲則苗枯難尋。歷代皇家都視菖蒲酒為稀世瓊漿,滋補玉液。【後漢書】曾記:有一個叫盂佗的人極想當官,但本人缺才無能。他不惜重金買了一壇菖蒲酒,送給宰相張讓。張喜形於色,當即封孟佗為涼州五品刺史。一壺菖蒲酒換來刺史官,說明菖蒲酒之名貴。北宋著名文學家蘇軾【端午貼子詞·皇太後閣六首】之一:「萬壽菖蒲酒,千金琥珀杯。年年行樂處,新月掛池台。」明代時,皇帝在端午節自飲菖蒲酒,還賜給官眷內臣。文學巨著【水滸】【西遊記】都有歌頌菖蒲酒的佳句。
三、文人蒔養
菖蒲的蒔養也有悠久的歷史。西漢時,菖蒲開始在皇家園林中種植,六朝佚名【三輔黃圖】中 「漢武帝元鼎六年破南越,起扶荔宮以植所得奇草異樹,即有菖蒲」。古人把菖蒲視為性靈之物,認為其生野外則生機盎然,富有而滋潤,置於廳堂則亭亭玉立,飄逸而俊秀,耐於苦寒,安於淡泊,其瀟灑出塵,俊秀卓然的氣韻正合文人寧靜致遠的秉性,自古以來就深得文人雅士的喜愛。古人夜讀,常在油燈下放置一盆菖蒲,既富詩意,可陶冶性情,又能吸附空氣中微塵,可免燈煙熏眼之苦。這也許就是古代文人在書房養植菖蒲的濫觴。菖蒲移於盆中,制成盆景者,據說在唐代便有了,宋代開始盛行。用於盆養的菖蒲也被稱為「石菖蒲」,生於水中的石頭之上,栽培時無須泥土。這種幹凈的狀態不僅雅觀,而且特別適合擺放在室內,尤其適合滿是書卷、文房、雅器的書齋。對於文人士大夫來說,菖蒲「不假日色,不資寸土」、僅僅憑借凈石與清水生存,仿佛是不肯與濁世同流合汙的高士的化身,是君子品行的鏡影。另外,宋代是文人玩石風氣興起的時期,菖蒲必須依靠石頭生長,這恰恰與當時文人的愛石之風相符合。蘇軾就是個盆景迷,石菖蒲便是他的最愛之一。他曾於蓬萊縣(今屬山東)丹崖山旁取彈子渦石數百枚,用以養菖蒲,其在【石菖蒲贊並序】中雲:「凡草木之生石上者,必須微土附其根,惟石菖蒲並石取之。濯去泥土,漬以清水,置盆中可數十年不枯。雖不甚茂,而節葉堅瘦,根須連絡,蒼然於幾案間,久更可喜。」蘇軾還有一首詞描繪了書房養菖蒲的雅趣:「斕斑碎玉養菖蒲,一勺清泉滿石㿻。凈幾明窗書小楷,便同爾雅註蟲魚。」古人在蒔養菖蒲中逐漸選擇培育出美觀耐看的品種,以九節為寶,以虎須為美,以江西種為貴,品相之佳者有金錢、牛頂、虎須、劍脊、香苗、台蒲等品種,目前盆種作清供者多用金錢、虎須、香苗三種。
圖源:包圖網
四、祛邪治病
中醫學把各種致病因素統稱為「邪」,中國各地均在端午節懸菖蒲、艾葉於門窗, 以祛避邪疫,部份地區現在還有用菖蒲煎湯給嬰兒洗三旦(嬰兒出生後第三天洗澡)的習俗。夏、秋之夜,點燃菖蒲、艾葉,有驅蚊滅蟲的作用。菖蒲用於治病,最早見於【神農本草經】,將其列為上品,有「開心孔,補五臟,透九竅,明耳目,久服不忘,不迷惑,延年益智,高誌不老」的功效。
其後【千金方】【日華子本草】【太平聖惠方】【本草圖經】【證類本草】【聖濟總錄】【普濟方】【本草綱目】【時病論】等數十種中醫藥典籍均有記載,綜合以上經典的論述,其性味苦、辛、溫,具有化痰,開竅,健脾,利濕的功效,能益智寬胸、聰耳明目,可用於治療癲癇,驚悸健忘,神誌不清,胸悶胸痛,胃脘痞脹,泄瀉痢疾,風濕疼痛,癰腫疥瘡等病癥。
現代研究認為菖蒲含有多種有效的活性成分:1、揮發油:占生藥的 0.11%~0.42%,主要為β一細辛醚和α-細辛醚,占揮發油的67.6%~94.9%;2、有機酸:主要為原兒茶酸、阿魏酸、咖啡酸等;3、萜類:環阿屯醇、胡蘿h苷、羽扇豆醇等三萜成分和水菖蒲酮、菖蒲螺烯酮等半萜成分;4、黃酮類:野漆樹苷、紫雲英苷、草質素苷等黃酮化合物。此外還含有胺基酸、木脂素、醣類和水溶性成分,其中人體必需胺基酸8種,半必需胺基酸2種。
菖蒲的藥理作用可歸納為以下幾點:1、對中樞神經系統的作用,有鎮靜、抗驚厥、抗抑郁作用。鎮靜作用:煎劑或揮發油均能使小鼠自發活動減少,解除單籠飼養小鼠的攻擊行為,對戊巴比妥鈉有協同作用。抗驚厥作用:煎劑對戊四氮引起的小鼠驚厥有一定的對抗作用。抗抑郁作用:石菖蒲抗抑郁成分為揮發油及β一細辛醚,機制為抑制中樞5一 HT等單胺類傳導物質的重攝取、降低骨骼肌內過氧化產物的生成和腦組織興奮性胺基酸的含量。2、對心血管系統的作用:石菖蒲揮發油(β-細辛醚)有使豚鼠冠狀血管擴張的作用。臨床常用於冠心病、肺心病等屬於痰濁氣滯之胸痹者的治療,其機制可能與其能增加冠脈流量有關,且能抗心律不整,能有效減慢心率。同時,菖蒲還有降血脂、降低血液黏稠度、抗血栓的作用。3、抗艾爾茨海默病:石菖蒲及其萃取物治療艾爾茨海默病的報道日漸增多,被廣泛套用於癡呆、健忘等證,其抗艾爾茨海默病機制主要為改善學習記憶能力、保護中樞神經元、影響中樞膽堿能神經功能、抗神經細胞雕亡、抗氧化等。4、抗腫瘤:石菖蒲 對小鼠肝癌有明顯抑制作用,水煎劑體外能殺死小鼠腹水癌細胞,其揮發性成分β一細辛醚能夠抑制胃癌細胞株的增殖,增強長春新堿對結腸腺癌細胞的殺傷作用。5、抗菌:菖蒲水浸劑對多種真菌、金黃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大腸埃希菌、幽門螺桿菌和白假絲酵母菌等有較好的抑制效果。6、對消化系統的作用:石菖蒲煎劑內服能促進消化液的分泌及制止胃腸異常發酵,並有緩解腸管平滑肌痙攣的作用。其他作用:石菖蒲含多種解痙平喘成分,已證實α-細辛醚有平喘作用,能對抗組織胺引起的支氣管收縮,並有鎮咳作用。
由此可見,菖蒲的醫療作用是多方面的,且其中醫學的功效大都得到現代藥理研究的印證。多項研究成果提示,菖蒲在治療心腦血管病、抑郁癥、癲癇、艾爾茨海默病、惡性腫瘤等方面有著良好的前景。
五、有毒無毒?
近代研究認為菖蒲有一定的毒性,為【中國植物圖譜資料庫】收錄的有毒植物,其毒性為全株有毒,根莖毒性較大。口服多量時產生強烈的幻視,其毒性成分主要為揮發油中的α-細辛醚。但菖蒲在【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性味辛、苦、溫,歷代本草均稱無毒,且未見菖蒲中毒的記載。究其原因,可能是菖蒲臨床使用中劑量較小。菖蒲臨床常用口服劑量為5至8克,而毒理試驗中小鼠揮發油灌胃的LD50(半數致死量,醫學試驗中驗證藥物毒性的一項指標,指藥物能夠使試驗動物半數死亡的濃度)為4.706ml/kg,以成人50kg體重計,LD50為揮發油235.3ml,再按藥材中揮發油最高含量0.42%計,折合藥材為56023克,即56公斤多,是正常劑量的7000倍,可見在正常劑量下使用菖蒲是安全的。菖蒲的炮製也可減輕毒副作用,古代常用的炮製方法是采得後用銅刀刮去黃黑硬皮節,用嫩桑枝條相拌蒸,出曝幹,去桑條,銼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