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0日,中山大學科技工作會議在廣州校區南校園舉行,主題聚焦「交叉融合賦能,創新領航發展」,以學科交叉、產教融合推動科技創新,賦能高品質發展。會上舉行了中山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啟新儀式,揭牌成立中山大學健康科學與技術前沿交叉研究院,並公布了中山大學2024年十大科技進展。
科研到賬經費突破45億元
據介紹,中山大學聚焦國家重大戰略和粵港澳大灣區發展需要,加強有組織科研,科研規模再上台階,2024年科研到賬經費突破45億元。
「我們在基礎研究、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創新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等方面持續發力。」中山大學校長高松院士介紹,學校支撐高品質科技創新的重大科研平台建設取得重要進展,形成了全重室(全國重點實驗室)「4+3」格局。承擔國家重大任務能力穩步提升,「十四五」以來承擔青年科學基金計畫(A、B類)95項、卓越研究群體計畫2項、創新研究群體計畫1項。積極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國家戰略,建設香港高等研究院,開啟內地高校跨境辦學新嘗試。服務科技自立自強的研究成果不斷湧現,基礎研究領域實作多項「從0到1」的突破,5項中山大學作為第一完成單位的科研成果榮獲2023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居全國高校第五,創歷史新高。創新文化建設取得階段性進展,學校科協成立並積極發揮作用,學術交流與科普活動蓬勃開展,資訊化賦能科研管理減負增效。
據悉,面向「十五五」重要戰略機遇期,中大科技創新工作將以服務國家戰略需求為導向,以提升原始創新策源能力和科技成果轉化效能為核心,重點部署推進以下工作:一是深化交叉融合創新,打造原始創新策源地;二是深化灣區產學研融合,構築成果轉化新高地;三是最佳化生態,強化保障,激發科技創新內生動力。
打造成果轉化與產業化國家級科創平台
會上釋出了中山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建設方案,提出重塑學校國家大學科技園的願景。接下來,中山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將向「需求對接—技術研發—產業孵化—人才培養」全鏈條創新樞紐升級,打造集產教融合引領地、師生雙創實踐地、技術轉移承載地、科技企業孵化地和產業生態培育地於一體,具備培育未來產業能力、在全球有引領示範作用的成果轉化與產業化國家級科技創新平台。
學校宣布將重塑大學科技園管理機制和執行模式,將中山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建設納入學校科技創新體系和人才培養體系,提升大學科技園對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創新創業人才培養和科技企業孵化的支撐服務能力,服務國家重大戰略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南方航空、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中國電信、郵電器材、廣汽集團、華為、小米、蒙牛等近30家來自各行各業頭部企業負責人作為學校產學研合作夥伴出席活動,將在技術轉化、生態共建、價值共享等方面進一步與學校深化合作。
成立於2004年的中山大學科技園於2006年10月獲科學技術部、教育部認定為「國家大學科技園」。近年來,透過連結校內科研力量與校外產業需求,國家大學科技園在促進產學研合作方面取得積極成效,在生物醫藥、高端醫療器械、電子資訊、新材料、新能源和降碳減排等領域有一大批創新成果轉化為了現實生產力。
根據建設方案,中山大學將以各校區為依托,在廣州、深圳、珠海和香港(含河套)四個粵港澳大灣區重要城市鄰近校區區域布局特色化園區。
「我們在廣州、深圳、珠海和香港的園區將由學校與各校區所在地政府共建,推動地方政府將大學科技園建設作為區域創新體系建設和產業發展的重要組成部份,形成高校與地方共建共管模式。」高松表示,學校還將強化區域放射線,充分利用四個城市的政策、人才、技術和產業等創新要素優勢。
廣州園區聚焦生物醫藥與醫工融合、超算與智算、綠色化學、電子與資訊領域,珠海園區聚焦海洋科學與工程、人工智慧、軟體工程、微電子科學與技術領域,深圳園區聚焦智慧制造、低空經濟、民用航天、電子與通訊、能源與材料領域,香港園區聚焦生物醫學、套用數學、數位經濟領域,四大園區整體形成覆蓋粵港、優勢互補的「啞鈴型」發展格局,深度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創新鏈產業鏈。
中山大學科學研究院院長劉飛介紹,中山大學將以有組織科技成果轉化、強化專業化服務隊伍建設、建立科技金融財稅工具包、強化科技成果轉化改革力度、依托創業學院培養拔尖創新創業人才、建立「科學家+工程師」研發團隊等六大任務作為大學科技園建設的重點任務,全面提升建設品質。在治理結構上,學校將建立「管理委員會+管理辦公室+執行公司」的大學科技園三級管理架構,進一步貫通學校從基礎研究到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再到新質生產力輸出的大動脈,建立學校和企業「雙向奔赴」、高等教育與區域創新發展深度融合的科研組織模式和人才培養模式,將國家大學科技園建設成為發展新質生產力和支撐師生創新創業的重要平台。
新建健康交叉研究院,單列專項研究生指標
會上,中山大學健康科學與技術前沿交叉研究院在會上正式揭牌成立,研究院整合中山大學醫科的優勢力量和資源,以多學科交叉融合和前沿技術創新為基石,聚焦「臨床免疫+」「細胞科學+」「智慧醫學+」「系統醫學+」四大領域布局專題中心,為「醫學+X」學科生態註入強勁動能,推動更好服務健康中國戰略,有組織推進以臨床問題為導向的跨學科聯合攻關。
值得一提的是,該研究院突出任務導向,實施「 醫學+X」跨學科交叉融合博士研究生培養,單列專項研究生指標。由醫學教師與其他不同學科教師作為雙導師,共同指導學生完成研究課題;弱化學科專業培養方案,強化個人化培養計劃制定,根據研究需要,實施「一生一案」。未來,中大將體系化布局交叉創新平台,文、理、醫、工等領域建立一批高水平學科交叉中心。
會上公布了中山大學2024年十大科技進展,10項成果分為基礎研究、套用研究和科技轉化三大類別,覆蓋腫瘤、眼科、物理、化學、材料、微生物等多領域前沿研究,相關成果在世界頂級期刊發表或已在業界開始套用。
文丨記者 陳亮 通訊員 劉俊鵬圖丨學校供圖(張妍攝影)
編輯:陳睿智
來源:羊城晚報羊城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