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學

央視最不靠譜的人:主持天氣預報近30年的他,居然只是「臨時工」

2024-02-22科學

麻煩大家右上角點選一下「關註」,這樣方便您進行討論和分享,你們的支持是我最大的動力!

宋英傑,一位資深的氣象研究員,他在中國中央電視台擔任著一名「兼職」的天氣預報主持人長達30余年。說他「不靠譜」,並非調侃之詞,這直接來源於公眾和網友對他主持的天氣預報節目準確性的質疑。

2011年,有網友在網上發帖調侃道:「誰是全球範圍內最不可靠的人呢?」結果票數最多的答案竟是宋英傑。

甚至有人直言不諱地對宋先生說,你預報的天氣簡直就是「胡謅」。這些批評的聲音在網路上不絕於耳,讓央視這位資深氣象專家一時間成為眾矢之的。

其實這些質疑並不完全公平。

氣象預報本就是極其復雜的系統工程,受多種隨機因素影響很大。就算過去一萬年,氣象預報依然很難達到百分之百的精確。

所以宋英傑也很坦誠地面對這些質疑,他說「就算再過一萬年,氣象預報也不會每一次都準確無誤」。

盡管在公眾印象中有些「不靠譜」,但宋英傑的氣象事業卻絕對可靠。他本就是一名傑出的氣象研究專家,長年從事氣象學科研工作,他把電視台的這份天氣預報工作僅僅視為一種「兼職」。

宋先生並不因「不靠譜」的誤解而氣餒,而是持續用自己30多年的堅持和努力,向公眾詮釋什麽才是真正的氣象專業。

1982年,中央電視台有意邀請宋英傑出任天氣預報節目的主持人。這對宋先生而言無疑是一份光榮而誘人的工作機會。

但他當時毅然拒絕了電視台的橄欖枝。

因為宋英傑清楚自己的誌向,他想要全身心投入到氣象研究工作中去。來到電視台會占用大量時間和精力,這是他所不願意見到的。

為了留住宋英傑這個人才,電視台高層反復強調主持工作輕松彈性,保證不影響其本職科研。經過深思熟慮,宋先生才勉強同意,但提出必須安排在工作日17:30之後。

讓電視台意想不到的是,宋英傑不僅一幹就是30多年,還憑借個人魅力將節目辦成了重量級品牌,人氣急速飆升至百萬級。

他那獨特的語言風格與精準生動的現場表述,深得廣大觀眾的喜愛,「氣象先生」的美譽久而久之。尤其到了2004年,宋先生在「我最喜愛的氣象主持人」評選中奪冠,堪稱氣象主播界的超級巨星。

其實宋英傑一開始並不看好自己在電視台這個「外行領域」的發展前景。他本身就是氣象專業出身,如果不是電視台高層的再三相邀,恐怕他此生也不會踏入主播這個行當。

正是憑借對氣象報道的匠心之作,宋先生點石成金,讓這檔普通的天氣預報節目煥發出耀眼光芒。30年時間可以改變很多,唯有宋英傑對氣象事業的執著與熱愛,依然一如當年。

宋英傑最讓人著迷的地方,就是他那獨特的主播風格和現場表述技巧。與許多依賴稿件和電子提詞器的主播不同,宋先生更喜歡隨心所欲的即興發揮。

他把握住的原則是「看得見,聽得見,記得住,用得著」,每句話都飽含深意。

比如在描述初雪降臨時,宋先生語重心長地說到:「初雪如同初戀,預見不如遇見。」讓人有著莫大期待的同時,也覺得驚喜常在。

再如描繪嚴寒時,他會說「今日之天晴非僅僅天晴而已,更是寒冷至極的大嚴寒。」頓時讓人感受到刺骨之感。

這種極富想象力的比喻手法,加深了觀眾對氣候特征的認知與情感體驗。宋先生更看重的是要透過語言文字,讓天氣預報這類抽象無趣的專業知識,能夠「看得見,摸得著」。

他希望觀眾們不止是被動獲取資訊,而要主動地去感知,去體驗天氣的變化。

正因如此,宋英傑主持的節目往往成為觀眾晚間必看的內容。他們不僅滿足於獲取簡單的溫度變化數據,更為宋先生生動的語言畫面所折服。

30年堅持不變的,就是宋先生將氣象研究作為天職的初心。他時時刻刻牢記自己的使命,透過電視螢幕讓更多人領略天氣的藝術之美。

盡管宋英傑在主持工作上展現出獨特魅力,但這並不代表大眾就會充分認可和理解他。事實上,宋先生和他主持的天氣預報節目一直存在很大爭議。

早在2011年,就有網友在網上提問:「誰是全球最不可靠的人?」結果最多網友投票給了宋英傑。甚至有人當面質問宋先生,你的天氣預報簡直就是胡謅亂猜。

這些聲音在網路上廣泛傳播擴散,宋先生的公信力一時間受到強烈沖擊。

「我們的氣象台並未預測到明天將下大雨,至於螞蟻為什麽要防洪,我就不得而知了。」面對各種質疑,宋先生沒有絲毫怨言,而是坦然接受了這些指責,並幽默地揭示預報的局限性。

其實,預測復雜系統的不確定性本來就是氣象預報的難點所在。宋英傑明確表示,就算過去一萬年,氣象預報也很難百分百準確。

因為在這個復雜的世界中,任何事物都或多或少存在隨機性。這也是氣象預測無法達到「完美」的根本原因。

但宋先生沒有因「不完美」而喪失對這個行業的熱愛與執著。他時間解釋道,預測的準確性和覆蓋面的廣度之間總有取舍。

譚寧願縮小範圍,也要追求更高的準確率。這恰恰體現了宋先生作為專業氣象人的科學精神和敬業精神。

30年過去了,那些質疑宋先生的聲音從未消停。但他從未退縮和妥協,始終信仰著氣象事業,用自己的堅持來詮釋什麽才是真正的專業。

也許有人永遠無法理解宋先生的選擇,但他卻因此找到了讓自我綻放的舞台和表達的機會。

宋英傑不僅致力於提升自身的氣象預測技能,更希望能喚起公眾對這一科學的興趣與重視。他始終堅信,氣象預報的意義不僅在於預測天氣,更要預測生活,服務社會。

為了讓普通民眾也能掌握一定的氣象預報能力,宋先生下定決心要推廣「二十四節氣」這一古老的氣象文化符號體系。

他長期深入各地開展實地科考,收集了大量氣候變遷數據,並與當地農民親密交流,共同探討不同作物的生長規律。

宋先生還撰寫了具有厚重文化內涵的專著【二十四節氣誌】。全書遵循「通俗科學」的原則,希望以最簡單直白的語言,將復雜的氣象學知識點化繁為簡,教會大家使用這一古老的智慧結晶。

其實,面對當今環境變遷和全球暖化的趨勢,傳統的節氣諺語並不完全適用。但宋先生沒有簡單否定這些傳統,而是以歷史進步的視角看待它們。

他說,我們不應苛求標準化,變化就是進步的標誌。

這樣積極進取的態度,讓宋先生在推進氣象科普中取得長足進步。如今他在新浪微博上的粉絲數已突破百萬,可以說是氣象類自媒體的領軍人物。

在這個立體化的傳播平台上,宋先生更好地與廣大群眾進行互動,將專業氣象知識點拆解後普及推廣了出去。

可以說,宋英傑是當之無愧的氣象界「二十四節氣」,他那獨特的主持風格與淵博的學識,就像一本生動的氣象科普讀本。

而他讓更多人都能參與、了解和掌握氣象科學的願景,也將在這條漫漫長路上繼續前行。

時光荏苒,歲月變遷。曾幾何時,宋英傑只是中央電視台一個不起眼的兼職;曾幾何時,他還是公眾眼中不太「靠譜」的氣象預報員。

但30年過去了,58歲的宋先生不僅成就輝煌,也得到了更多人的理解與認同。

退休的年紀沒有讓他沈寂,反而迸發出更多鬥誌。我們見證他將自己的人生精力無限投入到氣象科研和科普中。或許有人無法理解宋先生毅然選擇的這條路,但宋先生的內心從未動搖過。

一路走來,宋英傑用自己的實踐踐行了什麽是真正的專業精神。當初的質疑和爭議,也在他30年的堅持中破土而出,開出璀璨花朵。

宋先生的故事還未完,他的探索也不會就此停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