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鳥類的世界裏,數量的比拼可是相當激烈呢!說起世界上數量最多的鳥,很多人第一反應可能就是麻雀。畢竟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麻雀那可是隨處可見,它們在歐亞大陸上到處穿梭,一出現常常就是成群結隊的,嘰嘰喳喳的特別熱鬧。但你知道嗎?麻雀還真不是數量最多的鳥類哦!如果把圈養的也算進去,那數量之王非雞莫屬;要是只說野生鳥類的話,紅嘴奎利亞雀才是真正的霸主。這兩種鳥到底是怎麽登上 「數量之最」 的寶座的呢?咱們這就來好好探究一番。
先來說說雞的 「奪冠之路」 吧。雞其實是原雞馴化後的產物哦。從數量上來看,它真的是一騎絕塵。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的統計,全球每年人們要吃掉大概 660 億只雞呢,而且雞的存欄量也超過了 200 億只!自然界中根本沒有哪種鳥能達到這個數位,在家禽裏,雞也是飼養量最大的。它能成為鳥類數量之王,主要有這麽幾個原因。
雞可是所有家禽裏第一個被人類馴化的哦。考古證據顯示,早在距今 8500 到 10000 年前,咱們中國的先民就已經把雞馴化了。而第二種被馴化的鳥類鴨,比雞晚了至少 2500 多年,差不多是在距今 6000 年前才被馴化的。作為第一個被馴化的鳥類,雞早早地就走向了全世界。想象一下,在古老的村落裏,雞在房前屋後自由自在地踱步,人們逐漸發現它們容易飼養,慢慢地就把它們帶到了更遠的地方。就這樣,雞的飼養範圍越來越廣,數量自然也就越來越多啦。
原雞本身就是雜食性的,啥都吃,家雞完美地繼承了這個特點。在農村的院子裏,雞會啄食地上的谷物,也會去土裏翻找小蟲子吃。這種不挑食的特性使得雞的飼養成本很低,能夠大量地批次飼養。而且原雞原產於副熱帶和熱帶地區,被馴化後,對不同的環境適應能力超強。無論是寒冷的北方還是炎熱的南方,雞都能很好地生存繁衍。在北方的冬天,雞在雪地裏依然能找到吃的,在溫暖的南方,它們也能適應潮濕的氣候。
養雞還有個好處,那就是一舉兩得。雞肉能給人們提供豐富的營養,是餐桌上的美味佳肴。而母雞在人工飼養下,幾乎天天都能產蛋,雞蛋又成了人類重要的蛋類來源。在農場裏,每天早上都能看到農民去雞舍收雞蛋,一筐筐的雞蛋被運出去,供應著市場的需求。這種既能吃肉又能吃蛋的優勢,讓雞在人類的養殖中占據了重要的地位,數量也不斷攀升。
雞的生長周期也很短哦。雖然雞的體型比不上鴨和鵝,產肉量也比不過豬,但是在圈養動物裏,很少有能像雞一樣 45 天就能出欄的。在現代化的養殖場裏,小雞們在適宜的環境下快速成長。它們吃著專門的飼料,在溫暖的燈光下,一天天地長大。短周期就意味著更高的經濟效益,養殖戶們可以更快地獲得收益,所以雞的飼養量也就越來越大啦。
再來說說野生鳥類中的數量之王 —— 紅嘴奎利亞雀。早在 2021 年 5 月,澳洲新南威爾斯大學的研究人員經過詳細的公民科學觀察和演算法預估,全球鳥類大概有 500 億只。其中數量超過十億的鳥有五種,分別是家麻雀(16 億)、歐洲椋鳥(13 億)、環嘴鷗(12 億)、谷倉燕子(11 億只)以及紅嘴奎利亞雀(100 億只)。紅嘴奎利亞雀的數量比排名 2 到 5 的四種鳥類數量加起來還要多,絕對是野生鳥類中的 「大麥克」。
紅嘴奎利亞雀是雀形目奎利亞雀屬下的一種鳥,它們的體型和翅膀紋路跟常見的麻雀有點像,不過整體羽毛是黃白色的,嘴巴是紅色的,所以才有了 「紅嘴奎利亞雀」 這個名字。雖然它們數量超多,但分布範圍可比不上麻雀。麻雀在歐亞大陸廣泛分布,而紅嘴奎利亞雀只在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地區生活。可別小看它們的數量,一旦出現,那就是成千上萬個組成的大群,在天空中飛過的時候,真的可以用 「遮天蔽日」 來形容。
紅嘴奎利亞雀也是雜食性動物,而且生活在熱帶非洲,對水的需求量很大。在非洲的草原上,它們既吃植物種子,也吃昆蟲。在濕季的時候,草原上到處都是各種節肢動物,這時候紅嘴奎利亞雀就主要以這些昆蟲為食,它們在草叢中穿梭,敏捷地捕捉著獵物。到了旱季,植物種子就成了它們的主要食物來源。它們會成群結隊地飛到農田裏,尋找成熟的莊稼種子,有時候會給當地的農作物帶來不小的損失。
在非洲大草原上,紅嘴奎利亞雀雖然體型不大,但競爭力卻很強。它們喜歡集大群生活,當一大群紅嘴奎利亞雀出現時,其他鳥類根本不是它們的對手。就算是大象這種陸地上的大麥克,在旱季遇到成千上萬只紅嘴奎利亞雀來爭奪水源時,也只能無奈地退讓。曾經有這樣的場景,在一個水源地,一群大象正在喝水,突然一群紅嘴奎利亞雀飛了過來,它們嘰嘰喳喳地叫著,數量多得數都數不清。大象雖然體型龐大,但面對如此多的紅嘴奎利亞雀,也顯得有些不知所措,最後只能放棄水源,轉身離開。
紅嘴奎利亞雀還是一種很聰明的留鳥。它們不像其他一些在固定區域生存的留鳥,而是會隨著區域內食物的變化進行遷飛,只是飛行距離相對較近。在食物豐富的地方,它們會停留下來,盡情地覓食。如果這個地方的食物變少了,它們就會飛到其他地方去尋找新的食物源。而且即使在固定區域內,它們平均每天也會飛 60 公裏左右去覓食,這樣就能擴大覓食範圍,保證有充足的食物供應,從而讓族群數量不斷增加。
雞能成為數量最多的鳥類,主要靠人類的大量飼養,而紅嘴奎利亞雀則完全是憑借自身的實力。它們適應能力強、競爭能力強,還能隨機應變,在非洲的生態環境中占據了優勢地位。不過對於非洲的農業來說,紅嘴奎利亞雀可真是個讓人頭疼的家夥。據聯合國糧農組織預估,紅嘴奎利亞雀每年造成的農作物經濟損失高達 5000 萬美元,這在非洲可不是個小數目。
為了減少紅嘴奎利亞雀的數量,非洲人真的是想盡了辦法。他們用網捕,在一些地方設定大網,試圖捕捉這些小鳥;用投毒的方式,在它們經常出沒的地方投放毒藥;還有人把捕捉到的紅嘴奎利亞雀拿來燒烤,試圖透過食用來減少數量;甚至連燃燒彈都用上了。但是面對紅嘴奎利亞雀如此龐大的數量和一年多次繁殖的習性,這些手段都只是杯水車薪,根本無法對它們的族群數量造成實質性的影響。它們依然在非洲的草原和農田上自由地飛翔,繼續給當地的生態和農業帶來挑戰,真的是讓人又無奈又佩服它們的生存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