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學

地理冷知識——重慶涪陵的荔枝

2025-07-04科學

最近熱播的央視劇 【長安的荔枝】 ,讓楊貴妃 「為荔枝而笑」的千年佳話再度出圈。

但你可知, 比嶺南更早送達長安的荔枝 ,竟出自 重慶涪陵

小紅書@元一葦

誰說【長安的荔枝】只能屬於嶺南?

早在宋代, 蘇軾 就寫下 「永元荔枝來交州,天寶歲貢取之涪。」直白指出: 天寶年間的歲貢荔枝,取自涪州(今 重慶涪陵 )

小紅書@萌子不萌

小紅書@GLmaps

相比嶺南的酷熱濕重, 涪陵 地處巴渝、 近接長安 ,貢荔更新鮮, 驛道更順暢

【涪陵縣誌】就記載了「一騎紅塵妃子笑」的「荔枝道」,便從 涪陵 啟程。

小紅書@冰鎮西瓜

早在唐代, 涪陵 就因「歲貢荔枝」,修建了 皇家荔枝園 ,成為楊貴妃口中的甜蜜起點。

傳說 貴妃本就籍貫蜀中 ,這一口荔枝,是她對故土的思念、也是唐玄宗千裏送情的深情回響。

小紅書@清風

小紅書@xuan_遊記

千年之後的 涪陵 江畔,牌坊若在、驛道若在,荔枝香氣仿佛仍在江風中蕩漾。

小紅書@小包同學

涪陵 長江與烏江的交匯處 濁黃與碧綠的水 交織出獨特江城風貌。

小紅書@鯊魚辣椒

武陵山的 喀斯特地貌壯麗奇特 ,山水間藏著億萬年的地質秘境。

小紅書@滾 水

涪陵 這座江邊小城,也是 美國 麥克亞瑟天才獎得主、【紐約客】 駐華記者 何偉(Peter Hessler)筆下的傳奇之地,由此而來的作品【江城】在 豆瓣高達9.1分

小紅書@滾 水

如今,這座長江與烏江交匯的山水之城, 向浙江遊客發出盛情邀約 ——2025年起三年內,持浙江身份證遊 涪陵 可暢遊包括816工程、白鶴梁在內的 8大景區 門票全免

長江烏江交匯

三峽變奏曲裏的涪陵

涪陵獨特在於長江與烏江在此交匯,碧綠與濁黃水色涇渭分明。三峽工程改變了江水命運,也讓涪陵成為水文化重鎮。烏江畫廊如畫卷展開,白鶴梁水下博物館訴說千年水文故事。這裏,江水與歷史深情相擁。

| |烏江畫廊涪陵段 - 峽谷與河道

小紅書@清風

烏江畫廊涪陵段 是「千裏烏江·百裏畫廊」的 起點

小紅書@無意

乘畫舫沿江而行 ,群山夾岸、水霧氤氳,仿佛駛入一幅流動的 山水畫卷

鸚哥洞,小紅書@蓮動

沿線 峽谷 各具神韻: 赤壁巖 石裸露,色澤微紅,峭如刀劈,氣勢恢宏; 鸚哥峽 崖壁崢嶸,奇石嶙峋,宛若如麗棲崖,栩栩如生。

三門峽 小田溪 邊灘峽 等峽段交錯展開,水路蜿蜒,每一處轉彎都是一處風景。

小紅書@xuan_遊記

江岸仍可見 古纖夫道 遺跡, 吊腳樓 鹽號 會館街 默默佇立,見證著 涪陵 作為 「川鹽入黔」 通道的歷史風雲。

| |白鶴梁水下博物館 - 世界最古老的水文站

小紅書@帶上她的眼睛

白鶴梁水下博物館 全球首座原址保護的水下遺址博物館 ,也被譽為 「世界最古老的水文站」

小紅書@豬寶哦

這裏收藏了 自唐代以來 的水文題刻與「石魚」浮雕,被譽為「東方水文碑林」。

小紅書@豬寶哦

白鶴梁 原是一條 天然石脊 ,千年來 隨著枯水季節浮現於江心 ,記錄著 從唐代至今 的水文變遷、詩詞題刻與「石魚」圖騰,講述古人如何依靠「石魚」觀水、制定農時。

小紅書@帶上她的眼睛

館內將這個 因三峽蓄水 而沈於江底40公尺的 白鶴梁遺址 呈現在觀眾眼前,燈光投射下的碑刻如同穿越千年的水中記憶。行走其間,如同在江底緩緩閱讀一部沈靜而悠遠的「水文長卷」。

小紅書@帶上她的眼睛

白鶴梁 不僅是水文記錄,也是一部刻在石頭上的詩詞長卷,匯聚了 黃庭堅 等古代名家的 題跋墨跡

| |兩江廣場 - 峽谷與河道

小紅書@小包同學

登上 兩江廣場 遠眺, 長江 自西而來, 濁黃澎湃 烏江 自北而下, 碧綠清透 兩江在此交匯如涇渭分明 ,仿佛天地之筆在江面勾勒出一幅水色交融的畫卷。

小紅書@SaintChenHRn

傳說清代名臣 周煌歸鄉涪陵 ,因一生清廉,不願被誤解為仕途冷落,便命人將數十袋鵝卵石從京城運回家鄉,傾入江中,以石寓意清白, 將廉潔之誌托付江水

小紅書@滾 水

從此,人們稱此洲石為 「廉石」 ,每有新官上任,便要來此憑吊, 以江水之清自省初心 。古人以此景命名 「黔水澄清」 ,列為 「涪州八景」 之一。

如今此洲石沈於江底,唯廣場與傳說尚存,成為城市記憶的水上回響。

小紅書@滾 水

「黔水澄清、桂樓秋月、荔圃春風、松坪列翠」等舊景,或湮沒、或重現:江南公園立有 「荔圃春風」銅雕 (沒錯,就是一騎紅塵妃子笑的那個 荔枝園 ,後文會詳細介紹哦), 北山坪 仍可登高尋翠。

小紅書@Anhuihui

八景 如斷簡殘章,唯 「兩江廣場」 仍能憑欄望水,追溯涪州山水文脈的前朝余韻。

@涪陵區融媒體中心

2023年, 古埃及「尼羅尺石刻」 曾在此展出,與廣場上的 白鶴梁雕塑 形成跨時空的文明對話:古埃及人用尼羅尺觀測水位,指導農耕與記錄歷史;而不遠處的白鶴梁題刻同樣承載著水文、氣候與歲時的歷史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