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學

星空有約|火星與地球12日「相會」

2025-01-11科學

地球的「鄰居」火星將於1月12日執行至本輪會合周期中距離地球最近的位置。屆時,公眾可以目睹近兩年中最近、最大的火星。當天,火星與地球大約相距0.642個天文單位,約合9600萬千米,視星等約為-1.4等,好比兩顆行星在各自的軌域上近距離「相會」。

何為「最近」?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科普主管王科超解釋說,火星和地球都繞著太陽公轉,二者間距離時遠時近。火星與地球的平均會合周期約780天,即26個月左右,在每個會合周期中,這兩顆行星會迎來一次「最接近」。

然而,由於二者繞日執行的軌域為橢圓且存在傾角,每次會合周期中,地球與火星的最近距離也會有所差別。「例如本次的‘最接近’在歷次中不算很近。」王科超說,數據顯示,二者在一個會合周期裏的「最近距離」一般在0.38個天文單位到0.67個天文單位間變化,火星的視星等在-2.8等到-1.2等間變化。

每輪會合周期中,火星與地球「最接近」的前後一段時間都是觀測火星的好時機。透過高倍率、大口徑的天文望遠鏡,我們有可能會看到火星兩極「戴著」白色「帽子」,這是它的極冠。火星極冠主要由固態二氧化碳組成,其面積在火星的冬季變大、夏季縮小。另外,我們還可能觀測到由於火星南北半球地貌差異所導致的明暗差別。

火星與地球「最接近」的前一段時間是地球人向火星發射探測器的「視窗期」。王科超告訴記者,火星與地球最遠距離超過4億千米,最近距離約5500萬千米,因此選擇合適的時機發射探測器,可以明顯降低探測器在地火之間的飛行時間。2020年7月,地球和火星正處於這個理想位置,阿聯、中國和美國分別發射了「希望號」火星探測車、「天問一號」火星探測車和「毅力」號火星車。

每個會合周期中,像火星這樣的地外行星和地球「最接近」一般發生在地外行星沖日前後。繼1月12日火星與地球「相會」後,1月16日又將迎來火星沖日。沖日時,火星與太陽的地心視黃經相差180度,即地球、火星繞日公轉執行到太陽同一側近似排成一條直線。如果沖日時,火星恰好執行至近日點附近,則稱火星大沖,每15年或17年才發生一次。「火星大沖時,火星與地球的距離相對更接近,是火星探測車發射視窗期中的‘最優黃金期’。」王科超說。

來源:新華社 責編 閆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