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社會

跨越山海的文化誌願服務路

2022-08-05社會

本文轉自:福建日報

不久前,中宣部、中央文明辦等部門聯合公布2021年度全國學雷鋒誌願服務「四個100」先進典型名單。其中,福建省藝術館文化誌願服務隊入選「最佳誌願服務組織」之列。

該誌願服務隊成立於2004年2月,最初主要是為福州周邊缺乏藝術教育師資的中小學校提供藝術教育課程。隨著時間的推移,誌願服務隊承擔的公共文化服務功能越來越多,藝術教育課程從農村學校學生延伸至社群居民、「高墻」服刑人員,誌願服務也更緊密地與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等工作結合,走出一條以農民漆畫、唐卡漆畫為特色的文化誌願服務之路。

全國「最佳」的背後,是怎樣的誌願服務探索?近日,本報記者展開調查。

啟航

時間回溯到18年前。

2004年初,省藝術館派出團隊赴農村開展文化調研。在閩侯縣白沙鎮大目溪小學,團隊發現,學生們主課的教科書都翻舊了,藝術類的課本卻是嶄新的。

「農村小學的辦學條件都較為落後,只能保證主課的師資,藝術類的課程實在沒有條件開設。其實,孩子們都夢想著可以同市區的孩子們接受一樣的教育。」當時的校長跟省藝術館工作人員介紹道。

省藝術館工作人員當即決定給孩子們上一堂美術欣賞課。省藝術館館長陳秀梅至今仍記得,當時授課結束後,孩子們站在教室門口久久不願離開,一直問下次什麽時候再來。回去後,參加調研的工作人員發現衣兜裏有孩子們悄悄塞進去的青橄欖。

「透過這次調研,我們意識到,迫切需要彌補農村學校藝術教育短板。」陳秀梅介紹,為此,省藝術館決定完善公共文化服務職能,為農村學校義務提供藝術教育誌願服務,並將這個計畫命名為「福建藝術扶貧工程」。

省藝術館擁有一批專業藝術人才,涵蓋音樂、舞蹈、繪畫、書法、非遺等領域,他們組成了最初的誌願服務團隊。但誌願服務的開展並非一帆風順。

「我第一次到沖南岩雙龍小學教授書法課,就遇到了困難。這裏沒有書法課本,更沒有固定的書法教室。授課結束後,學生只能將毛筆拿到離教室很遠的衛生間去清洗,墨汁經常灑得走廊上到處都是。我感覺是自己的書法教學讓學校的衛生受到影響,很不好意思。」一位參與誌願服務的書法老師回憶道。

盡管如此,大家還是克服種種困難,將誌願服務堅持了下來。

為了給孩子們創造更好的學習條件,省藝術館發動市區學生向山區小朋友捐贈舞蹈鞋,參與教學的老師們也會攜帶教具去上課。同時,大家還根據授課需要,自己編印誌願服務教材。

「在城區,上舞蹈班的孩子很多來自條件較好的家庭,一雙舞鞋不喜歡就扔掉了。聽了山區孩子的情況,他們深受感觸,紛紛捐出自己的舞鞋。」參與誌願服務的舞蹈老師詹紅丹說,「我們不僅僅是誌願服務,更要以美育人,讓孩子們向美而行。」

誌願者們每周都會到大目溪小學教授舞蹈、寫作、繪畫、音樂等課程。此外,省藝術館還籌資為大目溪小學修建了專業的舞蹈教室,給孩子們帶去台燈、水彩筆、藝術書籍等。如今,大目溪小學的軟硬體已有了很大改善。

福建藝術扶貧工程還資助了一批有藝術潛力的困難學生,林詩慧就是受惠者之一。

林詩慧來自閩北山區,後考上福建省藝術職業學院,卻因家庭困難無法繼續學業。2012年,經當地文化館推薦、省藝術館老師面試選拔,獲得福建藝術扶貧工程資助,林詩慧再也不用為學費、住宿費等擔憂。後來,她又考上了福建師範大學舞蹈專業,去年畢業,如今已成為漳州一所職專的舞蹈教師。

「誌願服務幫助孩子們成長,這些孩子長大後又幫助更多人,藝術服務鄉村的意義得以延續。」陳秀梅說。

復興

漳平市農民漆畫院,位於漳平市體育中心文化專營區內,面積約400平方米,有專門的創作空間和展示空間。其中,展示空間陳列了該畫院35名畫師創作的農民漆畫作品。

在參觀者的贊嘆聲中,院長吳玉環講起了漳平市農民漆畫院從無到有的故事——

漳平新橋鎮農民畫有著輝煌的歷史,當地早在1989年就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現代民間繪畫之鄉」。然而,後來,農民畫逐漸遭遇創作形式、題材同質化,創作群體老齡化等問題。農民畫家也曾主動求變,但一直沒有找到好的途徑。

2013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漳平新橋農民畫受邀在福州三坊七巷展出。吳玉環參加了此次展覽,並參觀了省藝術館創作部主任江書榮的工作室。看到工作室陳列的一幅幅漆畫作品,吳玉環為大漆本身的溫潤質感所震撼:「這種溫潤是有別於單薄的皮相美的藝術塑造,是對‘韻致’審美標準的追求。」

江書榮是我省著名漆畫家,其創作的漆畫作品【金秋裏來賽高蹺】在全國體育美展中獲獎,並被中國體育博物館收藏。他長期在基層文化館開展美術專業實踐工作,一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