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學習時報
我們家是地地道道的農村家庭,特別是在物質極度貧乏的時代,日子一直過得緊緊巴巴的,對童年時代的我來說,吃頓好的、穿件新的,都是很奢望的事。 但是,母親辛勤勞作、精打細算,雖然沒有好的吃,像玉米糝、玉米包子、紅苕根面、蕎麥面這些「粗茶淡飯」,我們兄弟幾個還是能吃飽的,基本上沒有怎麽挨過餓。雖然不是每年都有新衣服穿,但補疤重補疤的衣服還是洗得比較幹凈的。 在「吃」上,母親從小就教育我們,能吃多少舀多少,不準剩「碗底子」,如果碗裏有剩飯,輕則口頭批評教育,重則棍棒相加。從小我們兄弟幾個都養成了不浪費飯菜的好習慣,我參加工作後,母親還隨時提醒我,「飽漢要知餓漢饑」,雖然你現在條件好了,可千萬莫浪費,原來缺吃少穿的生活不能忘記,節儉的品質不能丟。 以前家裏沒有自來水,用水都是大人用木桶挑回家,儲存在水缸裏。雖然老家不缺水,但母親總是讓我們把早上起來洗了臉的水,用木盆存起來,晚上用來洗腳。洗腳水,要麽灌樹,要麽澆在院壩的泥灰上,這樣可以減少塵土飛揚。更細致的是洗衣服的用水節約,哪些衣服先洗,哪些衣服後洗,分類相當明確。一般都是淺色的先洗,深色的後洗;幹凈一些的先洗,臟一些的後洗,分層分類洗,不僅節約時間,而且也節約了不少水。這些迴圈往復的用水習慣,可以說,把節水的行為用到了極致,人們看似無處可用的廢水,在我們家基本做到了物盡其用。 在穿著上,我們家兄弟多,基本上是每年過年才有可能穿得上一件新衣服,而如果那一年收成不好,就可能一年到頭,都穿不上一件新衣服。小時候,我們的衣服都是「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小的兄弟撿大一點兄弟的舊衣服穿,有的時候都是母親把舊衣服中好一點的那些布料剪下來,自己東拼西湊手工縫衣服給我們穿。 母親總是想辦法將物質緊缺的生活給我們過得豐富一些,雖然看起來是吃、穿、用這些生活小事,現在想起來既感到很溫暖,又確實很受益。特別是我在生態環保單位工作後,慢慢想起來,母親這些言傳身教,不僅傳遞了好的家風,而且是簡約適度的綠色生活方式。看起來這些生活小事也許很「摳門」,但仔細審視起來,應該說還是很「超前」的綠色低碳生活呢,什麽時候都不過時。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雖然母親離開我們十多年了,但是母親節儉節約的理念已經在我們心中深深紮根。我們一家人,無論是大人,還是孩子,在吃、穿、用、遊、購、娛等方面,都傳承了母親的好習慣,特別註重勤儉節約。女兒在外地生活,家裏電費都是一次五元或者十元的沖,倒逼自己節約用電,很多時候一天的用電僅一塊錢。 家庭是組成社會的細胞,一家一戶的家風家訓,也是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踐行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並不是遙不可及,只要我們人人身體力行,我們的地球家園就會變得越來越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