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排放管理師、家庭教育指導師、整理收納師……新職業催熱了技術技能領域的「考證經濟」。然而,近日有媒體報道,一些單位和機構透過廣告造假、證書造假、培訓造假等套路,違規組織培訓、評價、頒發證書,涉嫌欺騙欺詐。
縱觀這些年,關於「山寨證書」的報道屢見不鮮。這些不良培訓機構片面誇大證書價值,以「無門檻」「速成」「高薪」「一條龍」等為噱頭,一步步誘導求職者繳納高額費用,最終卻發現換來的證書只是一張「廢紙」,甚至連用得上的知識技能都沒有學到。
為何「山寨證書」屢禁不止?除了詐騙分子處心積慮招搖撞騙、新職業的人才培養體系尚不完善、相關部門的監管責任不到位等原因,招聘單位「證書至上」的用人觀,求職者「一證傍身就有了金飯碗」的僥幸心理等,都讓一些機構有了「可乘之機」。
高校畢業生數量逐年增加,競爭激烈,敲開優質的職場大門需要鑰匙。有的公司在招聘時以「證書論英雄」,對求職者來說,一張張「高大上」的證書,不僅是對自身能力的證明,更意味著一次就業的良機、升職加薪的籌碼。此種壓力下,證書被標簽化、符號化,成為就業市場的「硬通貨」。
真正有含金量的技術技能證書,是技能型人才能力的重要展現,也是評價其能力的重要載體,可以為保障人才市場有序執行提供依據。然而「山寨證書」擾亂市場,其危害遠不只耗費求職者的時間和金錢,更可能幹擾用人單位的判斷,阻礙行業發展,甚至影響社會誠信,給社會治理帶來隱患。
今年3月,人社部、中央網信辦先後印發通知,對技術技能類「山寨證書」進行專項治理。前不久,兩家打著「職業資格」幌子發放「山寨證書」牟利的網站被查處關停。隨著專項治理的深入開展,相信更多的「山寨機構」和「山寨證書」將現出原形。
而要徹底鏟除「山寨證書」滋生的土壤,筆者認為還需破立並舉、疏堵結合,要在持續深化相關治理的同時,健全完善考核機制,創新人才評價體系,引導公眾理性看待考證,避免盲目跟風,讓造假無處遁形。政府部門要盡快明確新職業技術技能標準,加快完善等級評價體系,填補「考證」空白。用人單位要樹立正確的人才觀,在招聘選人時,適當減少對證書的依賴,培育「唯實力」而非「唯證書」的社會新風尚。廣大求職者要擺正心態,摒棄取巧思維,證書是「敲門磚」,但不是「萬能鑰匙」,僅靠它無法馳騁職場。唯有腳踏實地,穩紮穩打,透過正規渠道「加油」「充電」,掌握真本領,才能成功到達夢想彼岸。
稿源:荊楚網
作者:魏茜(宜昌當陽)
責編:丁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