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黑龍江綏化——
機械力量足 玉米搶「鮮」收
本報記者 方 圓
黑土生金,沃野飄香。在黑龍江綏化青岡縣禎祥鎮兆林村,一台大型鮮食玉米采收機,正以每天450畝的速度,收割出一棒棒金黃的鮮食玉米。
「這台采收機是合作社去年新添置的,效率是普通收割機的5倍,收割成本節約近40%,果穗破損率降低15%,平均每畝地增收30元。」青岡縣景春現代農機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尹德才說。
10年來,尹德才對機械化帶來的甜頭早已深有體會,「我們合作社成立近10年,一直種植鮮食玉米。最初靠人力采摘,自從引入大型電腦械裝置,過去雨天不能作業的生產難題解決了,大大降低了生產成本,效益噌噌漲。」目前,合作社共有大型現代農機及配套裝置60台(套)。
「機械化水平不斷提升,再加上風調雨順的好天氣,保守估計,今年玉米畝產量能突破2600穗,比去年增產300穗。」尹德才底氣十足地說,合作社今年種植玉米3.5萬畝,比去年增加1.3萬畝,預計加工成品7000萬穗,實作產值1.5億元,利潤2500萬元。
「看看這玉米,株數多、穗挺實,金燦燦的一大片,今年又是個豐收年!」兆林村村民張洪波說,盡管已經將土地流轉給合作社,有空時,他常到自家30畝地跟前轉轉,「合作社用的品種和肥料都是優質的,還有大型電腦械裝置,玉米長勢一年比一年好,收成比過去自己種高出不少。」
「自從加入合作社,不僅能拿到土地流轉費,還能優先到合作社務工。收入翻了一番不說,家門口就能就業,我和妻子照顧孩子和老人也更方便了。」張洪波說。
為了慶祝今年的中國農民豐收節,綏化市舉辦了盛大的鮮食玉米節。在活動現場,玉米育種專家、農業專家、經銷商齊聚一堂,開展產銷對接、品鑒會、產品展等活動,引來不少觀眾駐足圍觀。
伴隨著喜慶的鑼鼓、歡快的秧歌,欣賞著一張張田野風光和農民風采照片,張洪波感到十分自豪:「土地能豐收,就是咱農民最高興的事。」
連結
中國農業機械化、智慧化發展迅速,農機裝備總量持續增加,農機作業水平快速提高,農民從會種地變為「慧」種地。目前,中國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超過72%。小麥、玉米、水稻三大糧食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分別超過97%、90%和85%,農機裝備對糧食增產貢獻率顯著提高。
湖北潛江——
稻蝦一起長 增產又增收
本報記者 李曉晴
金秋九月,稻谷飄香,湖北省潛江市白鷺湖管理區的稻田裏,收割機來回穿梭。「稻蝦一起長,咱的豐收是雙份的。」潛江市黑偉家庭農場經營者胡臣偉笑著說。
胡臣偉是當地有名的稻蝦共作大戶。「105畝稻蝦田采用的是繁養分離模式,種一季稻養兩季蝦。今年農場賣蝦收入近60萬元。」
潛江市20年前便開始探索稻蝦連作模式,透過多年摸索,完成了稻田改造工程,營造出適合小龍蝦生長繁殖的生態環境。近10年,這一模式在田間地頭快速推廣。目前,潛江市稻蝦產業已形成完整產業鏈,提高了稻田綜合效益。
「水稻生長過程中,小龍蝦在稻田裏爬行既能幫秧苗‘透氣’,還能把田裏的害蟲吃掉。稻谷的稭稈是小龍蝦的棲息場所,稻田裏野草、水生動物、有機碎屑,都是蝦的天然餌料。」潛江市龍蝦產業發展促進中心高級工程師陶忠虎說,「稻蝦共生對水的條件要求高,稻在水中長,蝦在稻下遊,以稻養蝦,以蝦促稻,形成良性迴圈。」如今,潛江的稻蝦田裏,化肥、農藥使用量分別下降50%、70%。
雙份豐收換來雙份增收。「縣裏專門選育適合在稻蝦田裏生長的稻米品種,打出了‘蝦香稻’‘水鄉蝦稻’等品牌,畝產能達到1200斤,1斤米的收購價比普通米能高出5到8毛錢。預計10月就能全收完,增收妥妥的。」胡臣偉說,「稻田裏長出的蝦頭小尾大、爪粗殼亮,銷路也好得很。」
產業鏈條不斷延伸。目前潛江全市小龍蝦加工企業33家,年小龍蝦加工能力達35萬噸以上。積極發展精深加工,蝦頭、蝦殼等廢棄物變廢為寶,產品附加值大幅提升。今年全產業鏈從業人數超過20萬人,稻蝦產業綜合產值將超過600億元。
連結
經過10多年的努力,中國稻漁產業發展取得明顯成效。2021年,全國稻漁綜合種養面積達到3966萬畝,比2011年增長119%,其中稻蝦增長最為迅速,增加約1800萬畝。去年稻漁綜合種養生產水產品356萬噸,占全國淡水養殖產量的11%,為保障水產品供給提供了有力支撐。據估算,僅增加水產品一項,稻漁綜合種養每年可為農民增收600多億元,增收增效作用顯著。
四川蒼溪——
好資源變成好產業
本報記者 王 浩
漫山果樹,綠色延綿,圓鼓鼓的獼猴桃綴滿枝頭。「對咱果農來說,采摘季天天都是豐收節。」這幾天,四川省蒼溪縣尚林園家庭農場負責人丁柏寒格外高興,「果子還在枝頭,就被預訂了。」
秦巴山、嘉陵江、紫色土,共同孕育出獨特的紅心獼猴桃。「我們這兒的獼猴桃,黃肉紅心,口感甘甜,可以說是‘獨一份’。」丁柏寒語帶自豪。
相中老家的特色資源,2020年,在外闖蕩多年的丁柏寒返鄉創業。看到獼猴桃種植規模小、技術水平低,好果賣不上好價,他內心深受觸動。丁柏寒說:「我懂市場、有渠道,把好品質關,銷路不用愁。」
好果子咋樣種?引進先進技術,改造低效果園。「果樹有了‘透明傘’,不怕風吹雨淋。」果園裏,一排排塑膠遮雨棚沿著山勢延伸。丁柏寒說:「獼猴桃嬌貴,不能缺水但又怕水多。有了遮雨棚,遇上連雨天,果子不怕淋,樹根不怕泡,產量有保障。」
對於山上的果園來說,及時灌溉是關鍵。「我購置了水肥一體化設施,用水的時候一按開關就行。小水勤灌,澆地變成‘潤’地。」丁柏寒介紹,前段伏天高溫,噴頭飛轉,水霧彌漫,果樹用上了「加濕器」,水肥一體裝置發揮大作用。
綠色種植,讓好果子變成好商品。「從剪枝疏花,到防治病蟲,全過程按照綠色標準來。」丁柏寒細數,「割草靠人工,施肥用的是枯餅,盡量避免機器碾壓,確保紫色土松軟透氣。這樣種出來的果子口感好、有營養。我們的獼猴桃透過了國家綠色食品認證,產值可達600多萬元。」
如今在蒼溪,一個個現代果園,讓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紅心獼猴桃成為我們的特色主導產業,更是致富支柱產業。」縣獼猴桃產業發展局局長辜錫泉說,全縣引進和培育龍頭企業7家,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124家、家庭農場581家。獼猴桃產業實作年綜合產值60億元,帶動從業人員超22萬人。
特色產業如何從大到強?「人才、資金、科技等現代化要素不斷集聚,縣裏加強技術指導、提供資金支持,鼓勵返鄉創業。」縣長任雲介紹,「我們推廣標準化種植,讓‘一產’優起來,‘二產’強起來,‘三產’旺起來,促進獼猴桃產業融合。」
「接下來還要繼續提品質、打品牌,擦亮‘金字招牌’。」丁柏寒信心滿滿。
連結
鄉村特色產業蓬勃發展。各地因地制宜發展特色鮮明的鄉村產業,形成了一批鄉字號、土字號品牌。截至目前,全國累計建立140個優勢特色產業集群、250個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1300多個農業產業強鎮、3600多個「一村一品」示範村鎮。
河北遷西——
小板栗成了「網紅果」
本報記者 常 欽
秋意漸濃,河北省遷西縣漢兒莊鎮高低起伏的山坡上,風中飄著板栗香,成片的板栗林郁郁蔥蔥,一顆顆「笑開花」的栗子掛滿枝頭,映著栗農的笑臉。
一大早,新安板栗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郭忠良就來到板栗林間,支好三腳架,對著手機賣力「吆喝」起來:「咱這板栗好吃得很,趕快下單吧……」直播間裏點贊不斷、訂單不斷。林子裏,鄉親們來往穿梭,采摘、裝運、脫殼、發貨,有條不紊。
遷西板栗是國家地理標誌產品。漢兒莊鎮作為板栗主產區,種植面積8萬畝,年產量約1萬噸。「栗樹是咱老百姓的寶,這小小的栗子寄托著增收致富的希望。」郭忠良說。
說起板栗的出山路,郭忠良開啟話匣子:以前父親埋頭田間種板栗,自己跑代收、批發,給炒貨店配送。「那會兒從遷西產地發貨,物流跟不上,批發價格低,好東西就是賣不上好價錢。」郭忠良「嗅覺」靈敏,著手成立合作社,把板栗搬上互聯網平台,還在昆明、成都、西安等地建起生鮮倉庫,產品24小時直達全國各地。
「接通電商產業鏈後,銷得好還得嚴把品質關。」郭忠良說,生鮮板栗從產地發貨時先要挑選一輪,到分省倉庫打包時再挑選一輪。線上銷售僅3年,郭忠良的網店已小有名氣,網店淡季日均600單起。合作社一個月出貨量約有400噸,每年有300多萬元的凈利潤。
目前,合作社擁有社員近200戶。「顧家打工兩不誤,還能就近學技術,種板栗有奔頭!」合作社社員楊建朝說,農忙時,他種栗子賣給合作社,農閑時,就在合作社裏加工、篩選板栗,一年下來收入十來萬元。
在漢兒莊鎮,農產品電商帶火「金字招牌」,「板栗+旅遊」也悄然興起。「我們新落地了板栗樹認養模式,認養後可自己經營,也可委托給原戶主經營,板栗成熟後免費寄到家,認養客戶還能獲得周邊景區大禮包。」漢兒莊鎮黨委副書記羅超文說。
「俗話說,澇收栗子旱收棗。今年夏天雨水足,板栗大豐收,價格也不錯。」郭忠良說,豐收節到了,網店的訂單量看漲,趁著天氣好,合作社正抓緊秋收,「下一步要帶動更多村民走電商惠民路,讓鄉親們的‘錢袋子’更鼓。」
連結
鄉村新產業新業態蓬勃發展。各地區立足鄉村資源,拓展農業多種功能,透過直播帶貨、農村電商等新業態促進產銷銜接增收,優質農產品賣上好價錢。截至目前,各類涉農電商超過3萬家,農村網路零售額2萬多億元。今年上半年,農產品電子商務較快發展,農產品網路零售額2900億元,同比增長12.4%。
【 人民日報 】( 2022年09月23日 18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