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奔騰的河水上空,架著一道滑索。一位身穿白大褂、肩背醫藥箱的醫生,把自己掛在索道上,從河岸一邊滑向另一邊。這幅畫面,曾是雲南怒江的「索道醫生」鄧前堆重復過無數次的行醫日常場景。但如今,隨著公路通到每個村裏,鄧前堆的村醫生活也發生了巨大變化。
據微信公眾號「央視新聞」報道,鄉村醫生鄧前堆所在的村莊是雲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福貢縣石月亮鄉拉馬底村。這裏山高谷深,人口稀少,共有6個村民小組,分布在怒江東西兩岸。
30多年前,鄧前堆剛成為一名鄉村醫生時,村民往返兩岸間,只能透過一條百米長的溜索。因為老弱婦孺和身體虛弱的病人,無法透過危險的溜索來村衛生室檢查,鄧前堆就決定學習自己過溜索,到對岸給鄉親們看病。
「剛開始學的時候,又害怕又緊張,特別是晚上沒有月亮的時候,過溜索比較危險。」鄧前堆回憶說:「我習慣在一只手上,抓一把草,再握住溜梆,用另一只手照著電筒。快到對岸時,用力捏住手裏的草作為緩沖,就能剎住了。」
有人曾勸鄧前堆放棄鄉村醫生的身份,到外地打工掙錢。但他婉拒說:「生在拉馬底村,長在拉馬底村,為鄉親們做點事是我的責任。」
幾十年來,無論白天黑夜、刮風下雨,只要有村民病了,鄧前堆都隨叫隨到,透過索道奔波於高山峽谷間。村民親切地叫他「阿鄧醫生」。「不管多遠的路、有沒有醫療費,阿鄧醫生都會給我們看病,他的電話就是拉馬底村的‘120’。」
近年來,拉馬底村村民的求醫問診之路發生了巨變。
2015年全國兩會,「溜索改橋」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橋建成了,村裏還通了公路,鄧前堆再也不用溜索了。2019年9月,鄧前堆買了他人生中的第一輛車,開始了駕車巡診之路。「以前最遠的村子,要四五個小時才能到達,現在方便很多,我開車過去,半個鐘頭就能到了。」
2020年11月,福貢縣57個貧困村全部脫貧摘帽。防止因病致貧、因病返貧,不僅需要大病救治,還需要慢病管理。現在的福貢縣,已經全面完成家庭醫生簽約,這也讓鄧前堆有了一個新身份——家庭醫生。
村裏有慢性病的患者,都成了家庭醫生的簽約患者,鄧前堆每個季度都要隨訪。「這幾年村裏的變化太大了!」鄧前堆說,村裏新的衛生室建起來了,鄉村醫生從最初的1個增加到4個,鄉親們「小病小痛不出村」的目標基本實作了。他說:「我和鄉親們感情都很深,就是這份感情和信任讓我每天活得很開心,很有價值。一輩子當村醫,絕不後悔!」
「索道醫生」的堅守以及近年來當地村民生活發生的變化,令許多網友感動。網友「楊勇」留言說:「堅守鄉村,醫者仁心,鄧醫生了不起!」網友「海灘」留言說:「透過扶貧,讓溜索變成了大橋,村民出行更方便了,醫療水平也提高了。看到鄧醫生和村民們現在過上了更加美好的生活,真替他們高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