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銘印】
宜章,地處湘南門戶,連通湘粵孔道。
踏上古風古韻的三星橋,穿過縣城中心的玉溪河,走進南關古街,看見一座白墻青瓦的清代院落。這裏就是宜章年關暴動指揮部舊址。
1928年,朱德、陳毅率隊發動「年關暴動」,在這裏打響了湘南起義第一槍。自此,驚天一舉泣鬼神,熊熊烈火劃開黑暗,風展紅旗漫卷湘南。當年,宜章全縣就有3700多人參加紅軍奔赴井岡山。幾年後,工農紅軍二萬五千裏長征,在這裏成功突破國民黨圍追堵截的第三道封鎖線。
紅色基因,承載光榮與夢想,在這裏代代相傳。
華聲線上全媒體記者 張斌 通訊員 呂繼勇 鄧加亮 廖慧婷
湘粵孔道,巍巍莽山。
94年前,朱德、陳毅率領的革命隊伍,在宜章打響了湘南起義第一槍。
94年後,穿過歷史風雲,我們走進宜章,探尋這座湘南小城的厚重與輕盈,感受這塊紅色熱土創新求變的波瀾壯闊。

宜章縣城全景。黃黎 攝
薪火相傳中,英勇的宜章人民壯懷激烈,賡續紅色血脈,高揚奮鬥之姿,正向著更加幸福美好的新生活闊步前行。
1.薪火相傳
宜章,一座英雄之城。
位於縣城的星火廣場,寓意湘南起義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朱德、陳毅的銅像屹立廣場中央,南面就是宜章年關暴動指揮部舊址,一座清代風格四合院落。
宜章縣原史誌辦主任吳緒斌告訴我們,1928年的宜章,縣城內防守力量薄弱,而中共宜章縣委掌握著胡少海領導的遊擊隊。
根據商定的計劃,胡少海打著國民革命軍140團副團長的牌子,率部隊進入宜章城。由於胡少海的革命者身份尚未暴露,當地官紳對他沒有懷疑。
最終,朱德、陳毅利用這一有利條件,在當地官紳舉行的宴會上摔杯為號,成功智取宜章,這就是有名的「年關暴動」。
歷史寫滿滄桑,精神激勵後人。這座古老院落,如今已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全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院落裏的一口井,當年是朱德經常提水飲馬的地方,至今仍泉水充盈、福蔭後人。
深挖紅色資源,傳承紅色基因,助力老區振興,宜章縣委、縣政府想得明白、看得通透。
創作一批文藝作品、實施一批紅色遺址保護、建立一批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開發一批紅色文化旅遊路線、打造一批紅村振興示範村……近年來,宜章實施「五個一批」舉措,推動紅色文化進機關、進校園、進企業、進社群、進農村、進景區、進軍營,促使紅色文化與文明建立、鄉村振興、文化旅遊等各項事業深度融合。
同時,制定出台「紅村振興」三年行動計劃,選定12個「紅色村莊」打造振興示範村,以紅色旅遊帶動產業發展,讓遊客在體驗的過程中接受紅色文化的熏陶。
走進太平裏鄉鄧家灣村的鄧中夏故居,鄧中夏詩詞長廊、湖南工運史長廊、宣誓墻、浮雕墻等映入眼簾。今年5月17日,歷經兩年修繕的故居重新向市民免費開放,目前已接待遊客近4萬人次,成了名副其實的「紅色文化網紅打卡點」。
在楊梅山鎮茶園村,白零嬡帶領村民智救紅軍傷病員的故事,感動著來來往往的人們。這裏的白零嬡故居、余經邦故居、茶園農會舊址及兵工廠舊址,已修繕一新,成了有名的紅色教育基地。

宜章縣莽山瑤族鄉鐘家茶園,茶農在采茶。鄧加亮 攝
如今,創新求變的宜章,主動做好「紅色+綠色+暖色+古色」文章,並與江西省崇義縣簽訂框架協定,加快推進湘贛邊區域紅色文旅合作,實作優勢互補、聯動共贏。2021年,全縣紅色旅遊景點接待遊客210萬人次,實作紅色旅遊綜合收入13.8億元。
2.共同富裕
「直播間的寶寶們,我們又見面了,你們看,這次我給大家帶來了一款靈芝孢子粉……」
7月20日,走進位於梅田鎮鄉野裏的一處直播間,「靈芝姑娘」黃鳳蘭穿著少數民族服裝,和當地鎮黨委書記一起坐在手機前直播帶貨。
鏡頭前,各式各樣的靈芝產品、蘑菇產品琳瑯滿目,讓人目不暇接。
2013年,黃鳳蘭回到家鄉創業,成立宜章縣永諧種植專業合作社,傳承父親30余年的食用菌種植技術,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執行模式,打造靈芝、蘑菇標準化種植示範基地。
在該執行模式下,合作社集中核心技術,生產標準菌包,培養菌包後分發給種植戶,既統一了技術標準,又能分散擴大靈芝、蘑菇生產規模,給更多農戶提供家門口就業的機會。
留在農村裏的婦女老人居多,黃鳳蘭根據對貧困戶的走訪了解,首批帶動10位貧困婦女在示範基地種植食用菌,並安排了15名貧困婦女在基地就業,參與示範基地的日常管理。
由於她們勤勞敬業,菌菇長勢迅猛,收入可觀,還帶動了更多貧困戶加入食用菌種植行列。
到2016年,黃鳳蘭對接幫扶446戶建檔立卡貧困戶,貧困戶累計受益達1180萬元,安排就業崗位800多個。
當地整體脫貧後,黃鳳蘭又傾力推進鄉村振興特色產業發展,組織公益活動解民憂、送溫暖,還培養了一批徒弟。
「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是首要。而實作產業興旺,需要更多的老百姓參與進來,才能實作與村民共同致富的願望。我現在做的事,就是培養更多的‘靈芝姑娘’,參與到這個產業中來。」手捧靈芝的她有感而發。

宜章臍橙示範園,果農展示剛采摘的臍橙。鄧加亮 攝
共同富裕,關系到民生福祉。展望這片紅色熱土,鄉村振興號角聲聲。如何挖掘出更多推進鄉村振興的人才,成了問題的關鍵。
真正把鄉村人才振興放在首要位置,突出做好農村實用技術人才育、引、用文章。近年來,在宜章各級的推動下,一大批「土專家」「田秀才」活躍在田間地頭,活躍在基層一線,為鄉村振興提供了強有力的人才支撐。

風景秀麗的莽山水庫全景。 鄧加亮 攝
人才「破土而出」,百拳如願揮開。在莽山燕子巖景區,畢業於雪梨科技大學的「85後海歸」鐘懇,就與這裏結下不解之緣。
回到家鄉後,他利用生態優勢打造出一批廣為流傳的「網紅打卡點」,還和父親一道透過搞村企共建、盤活「沈睡資源」,帶領當地鄉親們走上共同致富之路。
2021年,燕子巖景區累計接待遊客18萬余人次,實作門票收入300萬余元,綜合收入1800萬余元。而景區所在的天子山村,不僅集體經濟實作有效增長,去年村裏11名單身多年的農家漢終於圓夢娶了媳婦成了家。
3.「好人之城」
獅子口大山,35萬畝茫茫林海,7萬畝濃綠草地。
75歲的全國道德模範劉真茂,穿著30多年前的一件舊軍裝,面龐黝黑,腰板挺直,有著退伍軍人特有的威嚴。
39年來,他一個人守護一片大山,每天巡山30多公裏,所走路程相當於繞地球10圈,不僅守護住了「生命的綠洲」,還耕耘出一片郁郁蔥蔥的「精神綠洲」。
盡管早就過了退休年齡,護林也有了充足的後備力量,但他始終放不下這片大山:「我還沒做好,還要努力,就像革命先烈劉誌丹說的‘奮鬥到底就是奮鬥到死’,共產黨員守土有責,我一定要把這個保護區守護好建設好。」
夜幕降臨,昏黃的燈光從哨所的窗戶朦朧透出。燈光下,劉真茂和他的幾個夥計商定,要繼續與大山的樹木一起把根紮得更深。
紅土地上的珍貴記憶,往往在老百姓的口耳相傳中歷久彌新,成為一種精神財富,長久滋養著腳下的土地。
接續革命火種,一路傳承,一路成長。從昔日「晃晃梭鏢刺大天」到今朝「一群人溫暖一座城」,「宜章好人」層出不窮。
無論是全國重大典型,還是身邊草根好人,抑或幫貧扶困、關愛殘疾人的愛心人士,一串串名字,構築了「宜章好人」的文化現象,宜章「好人之城」成為一張靚麗的名片。
如今,宜章的「好人軍團」已有4.6萬余人,湧現了全國道德模範劉真茂、全國道德模範提名獎獲得者謝運良、感動中國人物江夢南等一大批先進典型。
在推進全縣鄉風文明建設、核心價值觀實踐、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等多項工作中,一批宜章好人組織正發揮著積極作用。
「‘宜章好人’,是繼承革命先烈精神成長起來的。‘宜章好人’文化,是汲取百年革命鬥爭營養生長的大樹。」全國道德模範提名獎獲得者、全國誠信之星、全國助殘先進個人、宜章縣好人協會會長謝運良,對這一獨特現象進行深入詮釋。
紅色基因和好人文化相融共生,宜章人民創新求變,創造著五彩斑斕的生活,增添更多的生機與活力。
2021年,全縣經濟發展呈現出穩中向好、穩中提質的態勢,全年GDP完成242.2億元、增長8.8%,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7.9%,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0.7%。
「讓宜章經濟社會發展‘紅得鮮艷’‘紅得燦爛’‘紅得耀眼’。」展望未來,宜章縣委書記張潤槐躊躇滿誌,「我們將切實扛起加快老區發展的政治責任,堅持傳承紅色基因、推動綠色發展,大力推進百億集群、百企入宜、百街提質、百村振興、百景宜遊、百姓幸福,全力打造湖南對接粵港澳大灣區先行區、湘南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湘贛邊區域鄉村振興示範區、國家永續發展議程創新示範區和全國氟化工產業基地、全國無障礙生態旅遊示範基地、粵港澳大灣區特色農產品生產加工基地,努力創造不負革命先輩期望、無愧於歷史和人民的新業績。」
一幅發展新圖景徐徐展開,映照出初心與夢想。賡續紅色血脈,高揚奮鬥之姿,古城宜章正綻放出最美的芳華。
【青年觀察】
感知時代律動 感受老區新變
廖慧婷(華南農業大學漢語言文學、廣告表演專業大三學生)
此次作為湖南日報青年觀察員,有幸走進五彩斑斕的古城宜章,重溫紅色經典,感知時代律動,感受老區新變。
一路走,一路看,感觸良多。
當我來到縣城南關古街,面對一件件鐫刻著時光烙印的歷史陳列,內心澎湃著當年湘南起義的轟轟烈烈。

湖南日報青年觀察員與「靈芝姑娘」黃鳳蘭(右)一起「直播帶貨」,向網友們推薦宜章縣梅田鎮下塘村種植的食用菌產品。黃黎 攝
當我來到茶園村的白零嬡故居,聽白零嬡的孫子哽咽講述奶奶當年救護紅軍傷病員的故事,明白了什麽叫「大道不孤、天下一家」的道理。
當我來到靈芝基地,看見無數靈芝歷經風吹雨打,依舊朝著光的方向生長,不禁想起革命年代先輩們歷經戰與火的洗禮,才換來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
回首當年,在這塊紅色熱土上,一批又一批仁人義士振臂高呼、沖鋒在前,用行動證明了「民之所憂,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
如今,紅色基因已經融入宜章人民血脈,成為接續奮鬥的精神動力。在推進鄉村振興、共同富裕的新征程中,街道變得平整寬敞,交通變得更加便捷,產業越來越興旺,老百姓的精神風貌也越來越好……紅土地上的人民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新變化,向著更加幸福美好新生活加速邁進。
這是時代的脈搏,這是發展的律動。作為新時代的青年,我們要傳承紅色基因,激發紅色動力,書寫好不負歷史、不負時代的青春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