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凡老師,常被我們稱呼為「師爺」——來自他在影視劇中塑造的精彩「師爺」形象。無論如何稱呼他,他總是會用一串「哈哈」大笑來回應,時而還補充一個賣萌的圖片。
說到賣萌鬥圖,曹可凡是把好手,不曉得他手機儲存了多少好玩的動圖,總是能第一時間丟擲來一個非常符合聊天情境的動圖。我印象最深的圖是,一個胳膊胖得像蓮藕的小男孩,雙手把一塊板舉上頭頂,板上擺放著12種暢銷冷飲(是的,我用手指點著圖數了,的確是12款),每每看到他以這張圖來結束一場聊天對話,總是在內心贊嘆一聲,「可凡老師真是可愛啊。」

曹可凡近影
我認識幾位喜歡發圖片表情包的人,多是德高望重的文化人,出現在電視畫面裏的時候,也多穩重端莊,但在私下裏,無論是線下還是線上聊天,都給人一種「哐哐」的熱鬧感,而且總是願意以自己的一句話或一個表情來結束聊天,據說這樣的人,通常內心熱情善良厚道,而且待人得體。據多年觀察,曹可凡無疑是這批隊伍中的佼佼者,每次我試圖以自己的禮貌來完成一次聊天,但最後畫上圓滿句號的,總是他。
我這些年,努力學習「溫良恭儉讓」,所以對身上具有這種品質的朋友格外尊重,日常工作與交流,也願意與這樣的朋友走得更親近一些,時間久了,果然是有效果的,所謂「近朱者赤」。得承認,在與可凡老師打交道的幾年時間裏,也默默地從他身上學習良多。他是主持人,也時常現身影視圈,多家著名報紙的副刊版面,他的大名也常印在上面。能夠橫跨多個圈,正是他身上的「溫良恭儉讓」品質,使得合作者們都視他為值得尊重的合作物件。在朋友圈裏,有好幾次刷到他以前采訪王朔的視訊片段,王朔在別的主持人面前,多是個性張揚,唯一一次表現出「有話好好說」的樣子,是在「可凡傾聽」當中,由此可見,曹可凡的氣場是可以讓人安靜下來的。
除了上述優點,可凡老師還是個細心的人。我有出版的書,給他寄去,他收到後,會第一時間告知,並且在他常用的拍書的場景(花園、走廊、書房)選其一,拍出一幅感覺很棒的曬書圖。對於贈書,他是真讀,讀完也會給出一些反饋與建議,帶著濃厚的情誼。想到一本小書會占用他那麽多時間,後來再有新書出版,就幹脆不給他寄了,哈哈,想必像他這樣敦厚且智慧的人,不會在意我的這點小心思。
曹可凡是我見過的情緒最穩定的人,當然,這可以被認為是一種職業要求,作為出鏡率很高的主持人,必須在任何狀況下,都要保證情緒的穩定,才能使得活動流程得以順暢地進行。
直到有一天,他發來微信,主動地表達了自己的不安,這是罕見的事情。他告訴我,自己在外地的酒店,因疫情原因被隔離了,感覺到情緒上有一些不對勁,他這麽說的時候,恰好,我也處在被隔離的狀況下,於是兩個人相互鼓勵了一番,最終以「哈哈」大笑一場的方式,結束了這番對談——笑的原因是,他在被隔離期間,寫作靈感爆發,十來天時間裏,寫了五六萬字,可算是寫過癮了。
記得第一次見曹可凡,大概是2016年,在一次聚會上,他翩然而至,在一個空的座位隨意坐下,好像早已熟識,只是短暫離席了一下,又返回來的樣子。後來,我們每次聚會,都是歡聲笑語,聲浪似要掀翻屋頂,可凡老師興致頗高,除了跟大家一樣頻繁舉杯之外,也興高采烈地聊點八卦,但人群當中,他還是有些不一樣的。不久之後,在讀完他寫作的家族史著作【蠡園驚夢】,便明白了那一點點不一樣來自哪裏,他系出名門,又是名嘴,所以,無論多麽開懷,總還是要收著一點的。

前排右二曹可凡,後排左四本文作者
2017年2月17日,胡雪樺導演的電影【上海王】全國公映,曹可凡在片中飾演「師爺」一角,我們在北京國貿萬達影院集體觀影以示慶祝。五年過去,回想起看片的那個夜晚,依然能記得他在大銀幕上的形象,細膩生動,老練準確,有令人倒吸一口涼氣的觀感——之所以產生這麽戲劇性的觀感,原因很簡單,入戲之後的曹可凡所呈現出來的角色,原來是可以讓人忘掉他的主持人身份的。
胡雪樺導演在一篇文章中講述了邀請曹可凡出演【上海王】的故事:曹可凡是胡導第一位定下來的演員,但到開拍時卻遭到投資方的反對,反對的理由有兩個,一是紹興師爺一般都是瘦子,曹可凡偏胖;二是他是主持人,觀眾會出戲。
對此,胡雪樺導演的反駁是:「我請可凡演這個角色,絕非出於私人關系,而是他符合我腦子裏的‘師爺’角色。這個角色橫跨清朝民國,幾代‘上海王’在變,‘師爺’的位置卻從沒變過,他的身上折射出時代變遷的鮮明痕跡。這需要一個有文化素養的演員,才能體現出上海灘的那種特殊味道。可凡身上有,那是老上海散發出的年代感,是家族對他潛移默化的影響,是線裝書和西方文化對他的熏陶,以及與經歷過那個年代的人的交往和采訪也不知不覺地感染了他。」
胡雪樺導演的眼光是具有穿透性的,他的判斷與觀點也是對的,說出了曹可凡可以橫跨多界的內在原因。一個對家族文化、祖輩傳統銘記在心的人,一位喜歡讀書與寫作並重視思考與表達的人,他所做的功課,還有內心的修煉,外界是可能看不到的,但體現在形象與氣質上,卻也是無法掩飾的。可能有人只看到了曹可凡的活躍,卻沒有註意到他在內功與細節上的用心,而能夠支撐他在多個舞台上展示自我的底氣,則來自他永遠在汩汩流淌、不會枯竭的豐富內心。

在【上海王】中演「師爺」
2018年,劉江導演、獲獎無數的電視劇【老酒館】中,曹可凡出任一位名叫村田的日本酒客,雖是配角,但村田的戲份不少,給了曹可凡一個更大的表演發揮空間。怎麽塑造這個日本農民,對導演和演員來說,都有不小的困難,一不小心就有可能招惹部份觀眾不快,但編導對於角色的高明定位,以及演員出色的演繹,使得人物身上的故事性與演員的表演魅力,成功地超越了可能具有爭議的部份。記得當年曹可凡飾演村田的片段還曾在社交媒體上過熱搜,被不少網友傳播、討論,這一角色也成為他飾演的諸多影視形象當中,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之一。
「從【金陵十三釵】裏的孟先生到【老中醫】裏的吳雪初,直至【老酒館】裏的村田,已初嘗角色的創造快樂。主持人或許只能展示本真的自我,表演卻可借助於角色,走過與現實截然不同的人生軌跡——表演的魅力或許就在於此。」在這段曹可凡有關表演的闡述當中,有一個不可忽視的說法,即「創造角色的快樂」,他之所以樂於在銀幕和熒屏上現身,我的感覺是,他有掙脫的欲望——掙脫於主持人的身份限定,躍出「曹可凡」這個標簽的束縛,在他塑造的角色中,他體會到了另外的與他人生經歷與生命體驗完全不同的感受,這可能會讓他產生一種「上癮感」。而對於從事創作的人來說,這種「上癮感」太重要了,如果沒有這種感覺存在,創作的樂趣將會失去良多。
我對曹可凡了解得並不多,很難完整地寫出他來,但他自身的豐富以及給人留下的信任感,卻是能直觀感受到的。這樣一位文人氣質濃郁的傳媒與影視圈人物,的確值得更多地去接觸,更多地去了解他的故事。(韓浩月)